學與教資源中心
L & T Resources
現代教育通訊
MERS Bulletin

現代教育通訊117期


小學人文科及科學科新課程

專業支援個案分享—「小小中醫師」課程(香港道教聯合會圓玄學院陳呂重德紀念學校)


學校:香港道教聯合會圓玄學院陳呂重德紀念學校

個案名稱:「小小中醫師」課程及課外活動

協作機構:天大館

 

個案摘要:

通過「小小中醫師」課程,加深學生對中醫藥的認識:

  • 學校一直致力推動中華文化教育,提高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興趣和認識,並定期舉辦中華文化日,為學生提供探索傳統文化和藝術的機會,結合不同的學習活動,以加強學生體驗到中華文化的魅力。因此,學校希望透過「小小中醫師」課程,進一步加強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識,並學習中醫學的基本原理和實踐技巧。同時,讓學生預先接觸有關中醫藥的課題,便於銜接即將開設人文科的相關課題。
  • 這個課程配合教育局於去年落實人文科課程框架定稿,在人文科的範疇一「健康與生活」學習內容的有關說明:「知道身體不適時要及早求醫(中醫和西醫)」、「掌握正確使用中藥和西藥的方法」。希望學生認識有關中醫藥的相關知識。


個案簡介

  1.  支援方式:

  • 在課程推行初期,現代社的同事協助學校進行整體課程規劃,並與天大館共同構思「小小中醫師」的內容。課程邀請註冊中醫師到校授課,介紹中醫的歷史與理論,並指導學生親手製作香囊與山楂丸,讓他們從實踐中認識各種中藥的種類與特性
  • 課程實施前,現代社與天大館代表與校內老師緊密溝通,確保課程設計切合教學需要及實際情況。由於學校希望全級學生參與,主辦方亦在時間與人手安排上作出調配,確保課程能順利推行


  2.  支援過程及學習成果:

     2.1支援過程

  • 設計學習材料及提供中醫師:現代社負責優化教學簡報,確保內容簡潔易明,方便學生理解。同時,現代社亦精心設計了工作紙,以配合課程主題,加強課堂的可操作性。
  • 講座分享:中醫師以詳盡而生動的方式向學生講解中醫藥的歷史背景,涵蓋中醫藥從古至今的發展,以及其於醫學領域的價值與地位。為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中醫師亦運用生動的小故事及實際生活例子作輔助,以增強學習的趣味性。
  • 課堂教學:在課堂中,醫師會靈活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確保所有學生都能有效吸收課堂內容。例如在每堂課中設置了多個互動問答環節,透過與學生的交流互動,掌握他們對中醫學的認識程度和課堂內容的理解情況,及時修訂所提供的教學內容。
  • 「動手做」:課程亦有多項「動手做」的活動,讓學生能夠親身參與其中。醫師會指導學生在製作香囊及山楂丸過程中,他們需要使用哪些中醫館實際提供的藥材。同時在製作過程中,學生能直觀感受到不同中藥的特性及其實際效用,深化對中藥知識的掌握。


2.2 學習成果

  • 認識中醫藥的歷史發展:學生通過學習,了解中醫藥在不同時代的發展脈絡,包括重要的中醫藥著作,如《黃帝內經》及《本草綱目》,及各個時期的名醫事跡(如華佗、李時珍等),深刻體會中醫藥的文化淵源和歷史價值。
  • 掌握中醫診療與技術基礎: 學生可認識四診(望、聞、問、切)及六大醫術(砭、針、灸、藥、按蹺、導引)的基本概念與應用,理解這些診療方法如何結合患者的症狀進行辨證論治,讓他們對中醫診療過程有初步的認識。
  • 提升中醫藥材辨識及應用能力: 學生能分辨多種常見藥材,熟悉其基本特性、藥性及應用範疇,如山楂的健脾消食作用、枸杞的滋補養生效果等。同時,學生對藥材的正確使用方法有更深刻的理解,可培養健康的生活方式。
  • 增強實踐操作能力與學習興趣: 學生通過「動手做」活動,例如製作香囊及山楂丸,親身參與每個實踐環節,增強對中藥材特性和用途的認識。在過程中,他們不僅學到相關的技巧,還提升了動手能力,增強了對中醫學的濃厚興趣。
  • 糾正對中醫藥的傳統觀念與偏見: 課程糾正了部分學生對中醫藥的固有偏見,讓他們明白中醫與西醫各自的優勢與特長,學會在日常生活中辨證使用。同時,他們發現了中醫藥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如牙膏、洗衣液等日用品中所包含的中藥元素,並對其實用性有了新的認識。
  • 深化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 通過課程的歷史文化內容及實踐活動,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得以加深,能充分理解傳統中醫藥智慧的價值,並以此為驕傲。他們開始欣賞古人的創造力及實踐能力,從而強化自身的文化認同感。

 3.  教師回饋

學生參加是次工作坊後,老師指出有以下得益:

  • 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提升表示讚賞老師觀察到,通過課程中的多樣化教學形式和實踐活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顯著提高。特別是在「動手做」環節,學生投入參與,展現出對中醫藥的濃厚興趣,並希望能有更多類似的學習機會。教師認為,這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還培養了主動探索的精神,對未來的學習非常有幫助。
  • 肯定課程的文化教育效果老師指出,課程在傳承中華文化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學生通過學習中醫藥歷史和參與實踐活動,深刻理解中華文化的智慧與價值,並對傳統文化產生了強烈的認同感。這與學校推動中華文化教育的方向高度契合,充分發揮了文化傳承作用。
  • 認同課程與人文科課題的緊密配合老師讚揚課程內容與教育局人文科課程框架中的「健康與生活」範疇密切相關。學生在課程中學習到正確使用中藥和西藥的方法,與人文科的教學目標高度一致,為未來的人文科教學提供了充分的鋪墊。
  • 讚揚課程的實用性與日常應用老師表示,課程內容與日常生活緊密結合,學生能夠在生活中運用所學知識,例如了解牙膏、洗衣液等日用品中的中藥成分,並養成注重健康的生活態度。這種與生活實踐結合的教學方式深受教師好評,認為其有效提升了學生的學習體驗和實用技能。

 4.  學生回饋

  • 改變對中醫藥學的固有觀念學生表示,參加課程後對中醫藥有了全新的認識。他們發現中醫藥在某些病症治療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例如通過針灸和草藥治療慢性疾病,不僅能改善病情,還能調理身體,達到身心平衡。這些知識讓學生對中醫藥的價值及其重要性有更深刻的體會。
  • 深切了解中藥的日常應用學生不僅掌握了中藥的基本知識,還對其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有了全新的認識。他們發現日常用品如牙膏、洗衣液甚至食品添加劑中均有中藥成分的存在,而這些成分能提供清新、養護及健康功能。他們了解到,中藥的應用已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並開始留意相關產品的成分,培養對健康生活方式的興趣。
  • 加深對中華文化的認識與自豪感學生在課程中接觸了大量關於中醫藥及中華文化的資料,包括古代著名的醫學著作和名醫故事,從而深入了解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他們欣賞古人的智慧,對古代醫學在解決疑難疾病方面的創造力與能力加深認識。這種學習經歷讓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進一步加強,並樂意分享所學知識,將中華文化的魅力傳遞給身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