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與教資源中心
L & T Resources
現代教育通訊
MERS Bulletin
現代教育通訊 104期 前期教訊:
第104期《現代教育通訊》
  

香港中學的中史(國史)科鞏固與發展

■何漢權
■香港大學中史研究碩士同學會會長
一. 前提
  幾十年來,釣魚島的爭議,中日關係的緊張,時有起伏,但近年是愈趨緊張,於今尤烈。明明自古已屬我國的領土的釣魚島,先於1894-1895 年甲午戰爭被日本侵奪,在1943 年開羅會議及其後的波茨坦公告,國際社會再次裁決,日本必須將其侵奪得來的領土歸還中國,但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歷屆的右翼政客,包括現屆日本首相安倍都在否認歷史,竟聲稱釣魚島乃日本國有,更且否認有侵華、否認有南京大屠殺等暴行!當國人不熟悉日本侵華史,怎麼辦?這裏不得不讓我們更要思索香港中學的中史(國史)科的鞏固與發展此一重要課題。
  2002 年香港教育局課程發展處,將中史科劃入八大學習領域之社會及人文學習領域裏面,同時又以中史科學習沉悶為由,將過去英殖年代初中的中史獨立核心科目的位置打散,容許四個方案出現,此即社會人文學科案、中西史合併案、校本發展案以及中史獨立科案。
  前述三個方案,共同的弊端就是將一向獨立完整、具備豐富內容的中史科,化為部分元素寄身於其他學科裏去,產生將中史科邊緣化的強大效應。下面試從教育現場作出舉偶:
1 假若一所中學在初中階段取消中史科,那末,在高中階段學生會在新高中文憑試(DSE)裏,主動選考中史科嗎?若然被迫選考,初中國史基礎又如何?
2 將本是內容豐富的中史科,硬插在社會人文學科內學習, 零散離亂, 失卻焦點,令學生對基本的史實,未能掌握,已成為通病;
3 又或在香港獨特的英語授課(EMI)學校內,將中西史合併成一科,課堂是要用英語教授咱們的國家歷史嗎?明明鴉片戰爭是英人發動不公義的侵略中國之戰爭,但英人定性的就是教訓愚昧中國的商務之戰!
4 最嚴重的是「校本發展案」更可將中史課搓圓㩒撳扁,初中一到初中三,按校長或管理階層的喜惡,可以全線都有中史科,亦可採取年有年無的彈性處理,徹徹底底將中史變成可投閒置散的一科,對學生要掌握具系統的、基本的國史內容,完全不利。
5 另外,在2006 年推行的新高中文憑試的中史科的「嶄新」評核內容,及考試模式,卻又以繁、多、雜、亂見稱,當中以連續三年要進行校本評核(SBA)、歷史資料題、必答題⋯⋯之設置尤甚,遂出現中史科在初中「腳輕」,高中甚為「頭重」,導致連續兩屆新高中文憑試選考中史科的人數急降,2011-2012 年先跌破一萬以下,只剩下8 099 人,再至2012-2013 年去屆又降到7 831 人,跌幅驚人,低處未算低,這與過去十年(舊制中史科中五會考人數,維持在24 000 至30 000 之間的人數),相差甚遠。
  如果說「亡人之國,必先亡其史」成立的話,上述情況必須要嚴肅看待,設法糾正。十多年前筆者已向教局提出,作為國民教育的根本,中史(國史)科只能優化絕不能拆散,國史邊緣化,國家觀念就可有可無。事實上,過去十年,筆者此番論說頗獲各界認同,坊間佐證的資料很多。事實上,筆者亦發表對國史十點看法,公開表達對推動中史獨立成科的強烈信念,此即:
1 印證國家及民族發展,當中盛載是非黑白、人情與道理的一種具理性邏輯及引發情感之學問:
2 能滲出對民族摶成和融洽,持守着溫情與敬意;
3 強化國民的群己觀念, 權利與義務的平衡;
4 國家與民族發展的靈魂與動力的重要源流;
5 愛國愛民之所繫;
6 建構國民身份認同與國家集體認同不可或缺的重要學習內容;
7 貴古重今,邁向高度文明與文化認真學習,對國民質素提升起關鍵作用;
8 不黨、不賣、不私、不盲的寶貴學問;
9 沒有避諱議題的學問探索;
10 國家民族發展的過去與現在,永無休止的對話, 這些對話具有時代感與現實感,導引向前。
  此十點看法,陸續前後被各媒體採納並公開引述。

二. 前提之下,香港中學的中史科必須要重新鞏固與發展,各方責無旁貸!
中央政府方面:
1 一國在前,國史科教育在香港不能生滅隨意,加之,香港是全國言論及學術最自由之地,不需要顧及政黨及立場先行的「國史」研究與學習,這裏是推動國民教育之根本─國史教育,最有寬濶空間的地方,中央政府應就此事與特區政府商討,在香港辦好中史科教育,讓香港成為研習國史的寶貴之地。
特區政府方面:
1 香港行政及立法兩會議員、港區全國人大、港區全國政協委員,亦有必要認清國情、港情與國史三合一的關係,並加以正視,一旦國史科在香港失落,後果堪虞。
特區民意代表:
1 過去十五年,特區教育局看輕甚且完全忽略中史科乃國民教育根本的重要性,初中拆科,高中課程高深艱澀,兩者都必須糾正,歷史錯誤讓歷史解決,但卻不能長期拖拉含糊,一定要有改善措施。
2 因此,先由特區政府發公函,請全港中學都應正視中史獨立成科的重要,再用三年作期限,務必全面在初中恢復中史科的獨立性。以十年為最後期限, 中史在新高中文憑試中,要成為中文、英文、數學及通識科以外的第五,又或者可讓學生在通識科與中史科之間作一選擇之核心科目。
3 成立優化中史科教學委員會, 覓取學者、中史科前線教師及民間智慧,推動中史科的課程定位、教學內容及持續的發展。
民間團體方面:
1 過去十年,香港大學中史碩士同學會,教育評議會等及各個民間團體的積極行動,如舉辦「全港中史獎勵計劃」,當中連續四屆的中學生徵文比賽,參與學校眾多;設置史學家年獎,鼓勵中學生以選擇大學文史學系為首選,發予獎學金;舉辦內地國史考察團,分別前往廣州、蘇州、南京、上海、北京、天津等地,學校報名者十分踴躍, 媒體如信報、星島日報、大公報、香港電台、商業電台,以及無線電視亦作出相關報導,這對推動中史科有直接及間接的作用,此類民間團體的活動模式, 應被加以肯定,經驗要推廣。
2 經過如上述民間團體的不斷堅持與努力,確實讓部份原已放棄中史獨立成科的學校, 將中史科重新恢復為獨立核心。因此, 如何聯繫與鼓勵此一大片的學校, 實在需要展開工作, 如先做民調,搜集全港中史科教師對中史科的各項意見,化為對推動中史科有用的資料,若資源許可,可逐一對未曾將中史科完全恢復的學校,進行探訪,既尋求廢中史科之原委,亦可藉此表達善意,甚或提供支援,以期這些學校的中史科能復活。
3 對全港學界而言,撰寫一份有關「九七前後中史科在香港的前路」的較深入、較詳細的研究調查報告,以作憑據,對推動中史科的發展亦甚具意義。
4 投入資源成立推動「中國歷史教育基金」,吸納具歷史專科識見,並富有民族情感的人士組成管理團隊。事實上,香港現存對推動中史教育有心的團體與人士不在少數,諸如各大學的歷史系畢業及在學的學生、學者,以及各民間教育及學科團體組織。因此,透過「中國歷史教育基金」為民間共同體設置平台,堅持信念,凝聚共識,實有必需。民間來民間去,除要加強中史科教學外,國情及國民教育的研習亦要藉着國史的推動得到深度的發展。畢竟,國史、國情及國民教育是三合一,難以拆散分割!彼此有互賴的關係。2014 年是甲午戰爭一百一十周年紀念,成立「推動中史科教育基金」別具歷史象徵意義。
5 推動「中國歷史教育基金」要研究、理論與實踐三路並進,每年都有常規與非常規的活動進行,讓香港成為重視國家歷史與文化的寶地,為一國兩制作出應有的貢獻。

位於山東威海的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該館以《甲午戰爭:1894—1895》為基本陳列,展出了多幅歷史圖片、多件複製武器裝備,以及多組人物塑像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