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與教資源中心
L & T Resources
現代教育通訊
MERS Bulletin
現代教育通訊 98期 前期教訊:
第98期《現代教育通訊》
心領神會 語文有法
內容技巧兩雙全(三)(續完)
吳智光 博士
香港教育學院、
理性溝通教育學會


技巧策略常運用

  語文學習,不論聽說讀寫,都有方法。方法技巧掌握得宜,自能提高學習成效,事半功倍。而依有效的策略與方法編寫出來的教材,對學生學習語文,必然有很大的幫助。茲就閱讀、寫作、聆聽與說話四方面,表列常見常用的學習技巧與策略,供教師參考,以便靈活運用,引導學生學習語文,提高成效。

一般教學策略:思維、觀察、分析與比較、聯想和想像

教學焦點
教學策略
說明
思維
發散思維法
  依題目要求,用一張紙,要求學生在上面寫上中心事物,然後圍繞該事物,聯繫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把想到的盡量寫下來。
聚歛思維法
  承接上法,要求學生就寫下的要點,排出次序,想想彼此是否有關連,依題目要求,選取最適切的,去蕪存菁,得出結果和答案。
演繹思維法
  要求學生就已有的前提,逐步通過推論,獲得答案。如學生已認識明喻句的結構,包括有主體、喻詞和喻體,要求學生應用該結構,分析句子,判斷其是否為明喻句。
歸納思維法
  根據所列各項,抽取共同性,歸結共通的特點。例如,抽取所列漢字的共同部件,以見出其意義上的關聯。
觀察
事物圖像觀察法
  觀察事物圖像,依題目要求,仔細分清事物的數量,每種事物的特點,包括外形、顏色、質地、聲音及用途,有時還要細看或推斷事物間的關係,以回答問題。
景物圖像觀察法
  觀察景物圖像,依題目要求,或從上而下,或從左而右,或從遠而近,仔細觀看、欣賞景物的特色,如圖中的動態景像與靜態景像,以回答問題。
場景圖像觀察法
  觀察場景圖像,依題目要求,先整體觀察場景,包括人物與事物的狀貌,分清整體與局部的影像,逐項把握,由此推斷或感受場景氣氛,如興高采烈,還是平和恬靜,以回答問題。
人物圖像觀察法
  觀察人物圖像,依題目要求,分清圖中人物數量,他們的關係如何,又他們各自在做些甚麼動作、行為、事情,這些事情的序列怎樣,關係如何,可否連結成一個故事等,以回答問題。
分析與比較
分析教學法
  通過對教學內容的分析與梳理,讓學生透徹理解和掌握,例如,漢字筆畫與結構的分析;句子結構的分析;段落描寫手法的分析;小說結構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的分析;篇章各段大意及主旨的分析等。
比較教學法
  通過比較字詞、句子、段落、篇章的差異,讓學生從中明白與掌握有關內容、技巧和手法。例如,漢字筆畫與結構特點、不同的修辭與作法技巧的分別等。
聯想與想像
聯想法
  引導學生由一件事物或事情,聯想到另一件事物或事情。學生要以原先事物或事情的特點,如顏色、形狀、成因、做法、影響等,作為主線,結合生活經驗及已有知識,聯想到有類似特點的事物或事情。原先的事物或事情,必須跟聯想到的事物或事情有聯結關係。例如,太陽像皮球,兩者的相似特點是球體,都是圓的。
想像法
  引導學生以觀察、記憶及聯想為基礎,改動、重組與增新原有的事物或事情,以創造新的形象。


閱讀策略

教學內容
教學策略
說明
字詞教學
字源表義法
  列出漢字的古字形,幫助學生了解及記憶漢字,可以增加學習趣味。如「女」字為象形字,古文字就像一個端坐着的仕女。
字形比較法

  比較字形的不同筆畫和結構,如字形的左右結構與左中右結構的比較;字形中點(、)畫的不同方向的比較,可以加深學生印象。
詞語比較法
  通過用法的比較,容易讓學生掌握所學詞語。例如,不同人稱代詞的比較,如「你」、「我」、「他」的用法;不同指示代詞的比較,如「這」、「那」、「哪」的用法。
聲旁識記法
  大部分漢字都是形聲字,由代表字義的形旁及代表字音的聲旁組成,其中不少聲旁可獨立成字,如「相」與「想」;「念」與「唸」;「旁」與「傍」等,並列學習,可讓學生容易掌握。
集中識字法
  大部分漢字都是形聲字,把同一聲旁的字集中起來,可形成一系列漢字,如青、清、蜻、晴、睛、請。這些都是同音或近音字,以「青」發音,排在一起學習,甚至組成具趣味的歌謠,可以增加學習趣味,讓學生容易記憶。
形旁/部首識字法
  漢字的形旁或部首以表義為主,例如,屬「手」部件的字詞有「打」、「搬」、「抬」、「提」、「拖」、「抓」,都跟手部的動作有關。以同一部首的字組成詞語,可以深化字詞意義的記憶與學習。
部件組合法
  漢字中的合體字,由兩個或以上的部件組成,可因應部件特點與組合的形式,組成新字,增加學習的趣味,如夕+夕為「多」;木+木為「林」;月+月為「朋」、日+日+日為「晶」、貝+今為「貪」、貝+尚為「賞」等。
部件/部首聯義法
  漢字的形旁部件以表意為主。可以利用這個特性加強同學對有關詞語的記憶。可排出一系列同形旁部件的字詞,推斷其意義。例如,島、岸、峽、峯,都跟山有關;早晨、晚間、昏暗,用以組成詞語的漢字,都跟太陽(日)有關;包含「水(氵)」偏旁的詞語,大都跟水有關,屬於名詞的有「沙灘」,表示動作的有「游泳」,形容事物的有「清涼」;媽媽、姐姐、奶奶、婆婆,都屬「女」部,指的都是女性,而且都是親屬關係。這些字詞排在一起學習,可以增加趣味性。
圖畫部件識詞法
  集合同一部件,各自配上同主題的圖畫,既增加學習興趣,又令記憶更緊密,如橙子、梨子和椰子,都有相應的圖配合,中心詞都有同一部件「木」。
猜謎識詞法
  把詞語所表示的事物特徵作謎面,要求學生猜出所指的事物名詞,可以增加字詞學習的趣味,如「左邊一個孔,右邊一個孔,是香還是臭,問問他就懂」,謎底就是「鼻」。
圖文情境相配法
  藉着具體事物、人物表情、動作等圖畫與文字情境的提示,要求同學選擇相應的詞語,強化對某主題詞語的認識與運用,如「蠟燭」、「湯圓」可以用圖示,讓學生選擇相應詞語;「媽媽和我在遊樂場玩」的圖畫與句子,學生可推斷選出形容詞「快樂」;月餅的圖畫,學生既可想到名詞「月餅」,也可選出形容詞「甜甜」。這些活動設計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一記起這些圖像所示情境,就回憶及聯想起所學詞語,以提高學習興趣,加深理解和記憶。
圖文結合識詞法
  既有圖畫,又有句子,讓學生依圖意及句意,推敲要選擇或填寫的詞語,如大象的眼睛「小」,鼻子「長」,「耳朵」像扇子,都可以圖文並茂地顯出來,讓學生學習「小」、「長」、「耳朵」三個詞語。
主題識詞法
  集中某項主題的詞語,如動作、不同感官所感、高興心情等詞語,讓學生一併識記學習,可豐富學生的腦海詞彙,提高學生記憶的成效。
主題交叉識詞法
  集中一些由屬某類主題的字組成的詞語,可提高學習趣味,如屬數字的有「一字千金」;屬姓氏的有「張冠李戴」;兩字有相近意義而屬特殊結構的有「無時無刻」。
聲音模仿法
  學習擬聲詞,常用聲音模仿的方法。設計上既有圖畫,以表示某種事物,又具事物聲音的模仿,讓學生一想到某種事物的聲音,就會想到該詞語,如風聲為「呼呼」;火車聲為「嗚嗚」等。
句子教學
句子分析法
  分析句子中不同部分的意思和結構,讓學生掌握不同的語法及修辭句式,有利構思和寫作完整通順的句子。例如,在句子中分出人物和動作的部分、事物與描述事物特點的部分;在選擇複句中分出否定與肯定的部分;在承接複句中分出先發生與後發生的事情;在對偶句中標出相同的詞類部分,以表示其結構形式的相似與整齊。
句子比較法
  列出兩個以上的句子,讓學生通過比較,辨別句子語氣、修辭手法,以及不同的結構與內容,如直述、提問和感歎句式;明喻、暗喻與借喻句式。
段落教學
段落標示分析法
  仔細標示段落各部分內容和特點,讓學生容易掌握、例如,標出自然段的格式。
段落句子分析法
  標出段落中各個句子的作用第一句表示事情發生的時間;第二句表示事情起因;第三句表示事情的發展;第四句表示事情的結果。
連環圖分段法
  以連環圖的形式,一圖一段,圖段相配,讓學生容易明白與掌握分段的概念。
詩歌教學
詩歌閱讀法
  兒童詩歌一般較為顯淺,主題明顯,可引導同學仔細地分節閱讀,找出各節主題句,以理解主要內容,然後綜合各節大意,歸納全詩主旨。部分詩歌內容包含作者對景物的想像,只要找出現實景物與想像之間的相似性,就可以透徹理解作者所表現的意象,如螃蟹在沙灘上寫詩,指的原來是螃蟹在沙灘上爬行的情狀。
古詩教學
詩歌朗讀法
  指導學生通過朗讀,鞏固詩歌內容理解與感情體味,做到聲入心通的效果。要求學生先理解詩歌內容,明白詩人感受,朗讀時利用具強弱變化的聲量和高低抑揚的語調,表情達意,此外,咬字要清楚,發音要準確,並能依音節停連,可加強節奏感。
圖文讀詩法
  為學生提供圖片,着學生仔細觀察其跟古詩關鍵事物或動作相應的地方,加上學生對字詞的已有知識,就不難猜出各句詩意。例如,畫一個農夫在烈日下鋤地,就是「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詩意對照法
  古詩句意濃縮,利用語譯,留空關鍵字眼,可引導學生把原詩跟語譯兩相對照,仔細地逐句理解古詩的意義,並依上下文推斷要填充的詞句。學生通過比較,便能理解古詩句省略、調動和濃縮之處。
古文教學
文意對照法
  古文句意,有不少省略、調動、倒裝、濃縮,以及古今詞義不同之處,形成閱讀困難。利用語譯,留空關鍵詞句,可引導學生把原文跟它兩相對照,仔細地逐句理解古文的意義,並依上下文推斷要填充的詞句。學生通過比較,便能理解古文所省略、調動和濃縮之處。
小說教學
小說閱讀法
  小說結構一般有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這是閱讀小說,梳理內容情節的架構。主線是通過人物語言和行為描寫,表現事件或故事,並由此反映人物性格特徵。小說的情節起伏大,描寫與刻劃細緻,使人讀來有一種愉悅的感受。小說往往有主題,有它要反映的現實和教訓。閱讀小說,可引導學生扣住小說中人物的言語行為,依小說情節發展順序,掌握各段大意,以及全篇所反映的主題。
語體文教學
記敘性文字閱讀法
記敘六要素

  不論記敘事件或人物行事,重點都在事,不在人。凡事件都可用記敘六要素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涉及或做事的人、事件起因、經過、結果與影響來分析,最後加上記述者的感受,而成篇章。閱讀記敘性文字,也可套用記敘六要素,作初步的分析。

記敘方式

  主要分順敘、倒敘、插敘與補敘四種,在小學階段,前兩種是必學的。順敘是依事情發生的時間先後為序來記述,倒敘是先把結果或影響提出來,以吸引讀者,然後再倒敘事情的起因和經過。故此,六要素中的後三要素,跟時間有關,是記敘文字的線索,閱讀此類文字,只要抓住主線,再套入事件發生過程中的不同時間,地點與涉及的人物就不難理解。至於記述者的感受,可以邊記邊透露,又或在最後一段整件事敘述過後才抒發出來。

人物傳記閱讀法
  人物傳記以記述人物生平事蹟為主,在閱讀時可以因應人物生平資料和經歷,利用人物檔案的架構分析篇章,這個架構包括:(1)基本資料,有姓名、出生日期、出生地點和享年;(2)特別之處,有興趣;學習及成長經歷小學、中學、大學時期;工作經歷;貢獻、善行、成就及榮譽;奮鬥目標和信念等。這個架構,對於不同人物,會因應其出身與經歷不同而略有增減。利用這個架構,可以理解與分析一般的人物傳記。小學生閱讀人物傳記,主要的目的在學習人物的優點、貢獻、胸襟和抱負,希望他們見賢思齊。故此,傳記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能反映人物所以值得學習的地方。
描寫性文字閱讀法
  描寫性文字主要有人物、事物、景物與場景的描寫。

  閱讀人物描寫的文字,要注意人物的表現,主要有外貌、言語、心理與行為四項,可視作閱讀該類文字的框架。人物外貌包括面容、身形、衣著與裝飾;言語主要指人物的獨白與人物間的對話;心理指通過主角的自白或以文字描述出來的人物思想和感受;行為指人物所做的動作與事情。通過這四項,整體反映人物的形象與性格特點。手法可以直接寫出人物的特點,也可以透過其他人物的言語行為間接反映。教師可引導學生利用這個框架,分析與梳理篇章,並區分所用的手法。

  閱讀事物與景物描寫的文字,要注意所寫事物與景物屬整體還是局部,屬動態還是靜態,屬視、聽、嗅、味、觸各感官中哪一種所取得的狀貌與性質描述。在手法上,屬一面行走一面描寫的「步移法」,或是依於一點向上下、左右、高低、遠近望去所見不同事物或景物的「定點描寫法」,或是依時間不同而對所見到的不同事物或景物作描述的「時間推移法」,或是走到同一事物或景物的不同方位去描述的「多角度描寫法」,都要小心區別,才能在閱讀時梳理出所寫事物與景物的特色。

  閱讀場景描寫的文字,要留意在整個場景中人物與事物的動態與靜態所共同形成的氣氛,要區別其為熱烈激昂,或是寧靜休閒,或是愉快歡樂。如果是一些活動的描述,就有起始、經過和結束,各有不同的景象和氣氛。

抒情性文字閱讀法
  抒情性文字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種。

  閱讀直接抒情文,作者往往直接表達感受,不用借助事件來反映,如寄小讀者.通訊十,就是直接抒情的好作品,它直接用強烈的情感和語氣講出母愛的偉大。

  閱讀間接抒情的文字,要留意行為或事件本身所代表的意義,如朱自清的名篇背影,就有通過仔細描寫作者父親為作者買橘子時的動作,反映父愛。

說明性文字閱讀法
  說明性文字主要分為說明事物與說明事理兩種。凡說明性文字,首重清晰,而「總–分–總」結構就最能有條理而清晰地顯示所要說明的事物或事理,即先有總說,指出事物或事理的總體是甚麼,然後作分項說明,以標示語如「第一類、第二類、第三類」,或是「首先、其次、最後」等,分別說明同一類事物或事理的不同特性,最後再作總結,重申主要特徵。

  閱讀說明性文字,要了解所說明事物或事理的特質,以及作者利用甚麼方法來說明它們的特質。一般方法有分類說明、數據說明、定義說明、舉例說明、引用說明和比喻說明六種。此外,還有較特別的記事說明和自我介紹式說明,記事說明是在記敘中作詳細說明,讓學生容易理解;自我介紹式說明是作者作角色扮演,把自己視為該事物,然後以自述形式介紹事物的特徵,以增加學習趣味。

議論性文字閱讀法
  閱讀議論性文字,要理解議論三要素論點、論據與論證過程的鋪排。基本上,論點相當於作者的個人主張;論據是作者用以支持個人主張的理由;論證過程就是作者用以表達個人主張和理由的方法。小學階段主要介紹舉例論證、引用論證和夾敘夾議三種。舉例論證是舉出例子證明自己的觀點,引用論證是引用名人的語句支持自己的觀點,夾敘夾議是一面敘述事情,一面對事情加以評論。此外,在方式上,有正面論證和反面論證。正面論證是證明自己的論點是正確的,所舉的例子就成正面例子(正面論證如證明「耕耘方法正確,才有收穫」,舉居里夫婦做科學研究目標正確,不怕失敗,努力互勉,最終成功,作為正面的例子);反面論證是證明反對自己論點的人是錯誤的,所舉的例子就成反面例子(反面論證如證明「耕耘方法錯誤,沒有收穫」,舉農夫在不當季節撒種,不顧水土氣候而亂耕,最終失敗,作為反面例子)。通過正反論證,可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又為着論辯清晰,不少議論文都會採用「總–分–總」結構方式。教師可引導學生先行理解議論三要素,以及「總–分–總」結構方式,作為梳理文章各段大意和作用的架構,然後再分析論證種類和方式。


寫作策略
教學內容
教學策略
說明
句子寫作
圖句情境推斷法
  依圖畫和已有詞句的意思,推斷詞句,填充、補寫或續作句子,讓學生通過邏輯思考與推斷,理解與學習有關句子或句式的意思。
圖畫關鍵詞造句法
  依圖畫和已有詞句的意思,運用所提供的關鍵字詞造句。通過圖畫與字詞的提示,讓學生掌握造句方法,提高學習興趣。
段落寫作
圖畫寫段法
  提供連環圖,讓學生先理解事情的開始和發展,要求學生依圖意順序,構思寫作結局段。
圖畫關鍵詞寫段法
  提供圖畫及關鍵詞語,要求學生依圖意,運用關鍵詞語寫段,如就記敘篇章,提供各段的圖畫,讓學生依圖意理解各段大意,然後選擇關鍵的時間詞語配入段落,再運用時間詞語寫作,深化學生時序結構的概念。
詩歌
詩歌創作法
  詩歌創作,易學難精。由於詩歌字數少,只要把句子分行寫出,稍加縮略,就做出詩歌效果,只是容易欠缺詩味,所以,模仿創作很重要。教師可引導學生在閱讀與理解的基礎上,仿作詩歌,起初以填充、續寫為主,後配以圖畫與提示作引導,讓學生自由地發揮創意,逐漸嘗試寫出具個人風格的詩歌來,對學生的發散思考與創意的培養,很有幫助。
小說
小說創作法
  對小學生而言,創作整篇小說,可能比較困難,故可在閱讀和理解的基礎上,改動情節中的某個元素,着學生為小說創作一個新的結局,既給學生有創作小說的機會,也可提高他們閱讀與創作小說的興趣。
篇章寫作
一般寫作法
  任何命題或帶任務的寫作,第一步是審題,找住關鍵字詞,理解題目要求;第二步是構思與組織,根據題目要求,思考內容要點,繼而組織所想到的內容,訂立段落大綱,訂定全文要分多少段,基本上要包括引言、主要內容和收結三部分,然後大致分配好各段的字數,重要段落多寫一些,首尾段少寫一些;第三步是表達與修訂,根據段落大綱,下筆寫作,完成後自行默讀,檢視錯漏,留意字詞、文句、段落連接與標點有否錯誤或需改善的地方。一篇好文章,基本要求切題,內容豐富,分段清楚,文句通順,用詞多變化,少寫錯別字。
記敘性文字寫作法
  寫作跟閱讀一體兩面,學生通過閱讀,掌握了記敘六要素,以及順敘與倒敘的寫作方式,就可以因應題目要求,把要表達的主題,要記述的事情,依記敘六要素列出大綱,然後按某個目的,採用順敘或倒敘的方式表達出來。寫作前宜先列段落大綱,按事件起因、經過、結果與影響,以及感受分段,如第一段為起因;第二、三段為經過;第四段為結果與影響;第五段為感受。只要有嚴整的組織結構,下筆行文,自然容易得多。
人物傳記寫作法
  寫作跟閱讀既是一體兩面,人物傳記的寫作,首要選定寫作的人物,然後依人物檔案架構,搜集人物資料,然後依其成長時間的先後,鋪成傳記,並在字裏行間或最後的地方,抒發感受或加以評論,強調人物值得學習的地方;此外,除了常見的依人物成長時間的先後寫作外,也可依人物在不同方面的行事,鋪成文章。例如,把人物劃分為學習、家庭、工作、社會服務四方面,逐一敘述,以全面地反映人物的性格和優點。
描寫性文字寫作法
  寫作描寫性文字,在結構上,可依照描寫性文字閱讀法所介紹的框架,構思文章內容。然而,要把人物、事物、景物、場景描述得仔細生動,關鍵在詞彙。詞彙要靠多閱讀和多運用,才可以積累得多,用起來才能得心應手。不少學校採用「詞語存摺」的方法,幫助學生積累詞彙,效果很好。
抒情性文字寫作法
  寫作抒情性文字,要依要求,確定用直接還是間接的抒情手法,還是兩者兼用。用直接抒情,要構思表達強烈語氣和情感的句子,用間接抒情,要想想哪些事件與行為可以很好地表達出感情來,如親情、友情、同學間與師生間的情誼等。
說明性文字寫作法
  寫作說明性文字,要根據要求,注意所要說明的事物或事理是甚麼,然後確定佈局和結構方式,如「總—分—總」結構,擬訂段落大綱,列出總說甚麼,分說甚麼,再適當地選用學過的說明方法,說明主題或對象。
議論性文字寫作法
  寫作議論性文字,要根據要求,使用從閱讀中學到的議論三要素和「總—分—總」的結構,構思全文佈局,以及論點、論據與論證的種類和方法。如果正面與反面論證都具備,整個論證過程會顯得全面和豐富。



實用文閱讀與寫作教學策略

教學內容
教學策略
說明
總體
情境教學法
  實用文是為解決或處理實際事務而寫的。教師宜引導學生在閱讀實用文時,依內容理解其作用、目的、要求和情境,以及所規定的格式和寫法,由此了解一些基本的資料,如發文者與受文者的身份與名字,相應的適切日期等。

  引導學生在寫作實用文時,仔細審題,了解情境要求,決定發文者與受文者的身份與名字,並訂定一個合理的發文日期,然後依題目要求,構思內容和合理的祝頌語(如需要)。整體而言,主要考慮所寫的能否達到該實用文應達到的作用和目的。

賀卡
賀卡教學法
  引導學生閱讀賀卡時留意:

1. 賀卡的類別,如節日賀卡、生日賀卡、獲獎賀卡等。

2. 因應賀卡類別,理解所賀的事情、內容,以及相應的祝賀話語。

3. 發卡人與收卡人的身份和名字。

4. 發卡日期,包括月、日,判斷其是否合理。

  引導學生就題目要求,在寫作賀卡時思考:

1. 所祝賀的事情。

2. 具相應而合理的祝賀話語。

3. 發卡人與收卡人的身份和名字。

4. 發卡日期,包括月、日,必須後於所賀事情發生的日期。

5. 以上各項在賀卡上的適當位置,即須依規定格式和行款寫作。

邀請卡
邀請卡教學法
  引導學生閱讀邀請卡時留意:

1. 邀請別人做甚麼事、出席或參加甚麼活動。

2. 因應邀請的事情或活動,理解詳細的內容,包括目的、事情及活動舉行的日期、時間和地點。

3. 開始時的禮貌用語或客套語。

4. 發卡人和收卡人的身份和名字。

5. 發卡日期,包括月、日,判斷其是否合理。

  引導學生就題目要求,在寫作邀請卡時思考:

1. 邀請別人做的事情、出席或參加的活動。

2. 該事情或活動的舉行日期、時間和地點。

3. 開始時的禮貌用語或客套語。

4. 發卡人和收卡人的身份和名字。

5. 發卡日期,包括月、日,必須早於事情或活動發生的日期。

6. 以上各項在邀請卡上的適當位置,即須依規定格式和行款寫作。

感謝卡
感謝卡教學法
  引導學生閱讀感謝卡時留意:

1. 要感謝的是甚麼事,以及事情發生的時間和地點。

2. 發卡人和收卡人的身份和名字。

3. 發卡日期,包括月、日,判斷其是否合理。

  引導學生就題目要求,在寫作感謝卡時思考:

1. 要誠懇真摰地感謝人的事情。

2. 該事情發生的時間和地點。

3. 發卡人和收卡人的身份和名字。

4. 發卡日期,包括月、日,必須後於所感謝事情發生的日期。

5. 以上各項在感謝卡上的適當位置,即須依規定格式和行款寫作。

慰問卡
慰問卡教學法
  引導學生閱讀慰問卡時留意:

1. 要慰問的是甚麼事,宜作簡要說明。

2. 留意語氣措詞和所用的祝福話語是否恰當,能否對應情境。

3. 發卡人和收卡人的身份和名字。

4. 發卡日期,包括月、日,判斷其是否合理。

  引導學生就題目要求,在寫作慰問卡時思考:

1. 要誠懇真摰、對應情境地對別人的不幸遭遇表達慰問,並採用適當的祝福話語。

2. 適當地簡述該件不幸的事。

3. 發卡人和收卡人的身份和名字。

4. 發卡日期,包括月、日,必須後於所慰問事情發生的日期。

5. 以上各項在慰問卡上的適當位置,即須依規定格式和行款寫作。

書信
書信教學法
  引導學生閱讀書信時留意:

1. 書信是由誰寫的。

2. 收信人是誰。

3. 寫書信的目的。

4. 書信是甚麼時候寫的。

5. 客套語包括問候語和祝頌語,看看是否合符情境和格式要求。

  引導學生就題目要求,在寫作書信時思考:

1. 發信人和收信人的身份和名字。

2. 寫信的目的是甚麼。

3. 信中要交代事情的詳略,如時間、地點、涉及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凡對應要求及主題的資料要多寫,其他次要資料,只需略作交代。

4. 客套語包括適當的問候語和祝頌語(如需要),看看是否合符情境要求。

5. 發信日期,需因應情境訂定合理的日期;私人書一般只需交代月、日,公務書信則要包括年、月、日。

6. 以上各項在書信上的適當位置,即須依規定格式和行款寫作。

檔案
參觀小檔案教學法
  引導學生閱讀參觀小檔案時留意:理解參觀小檔案的框架結構,包括參觀日期、參觀地點、參觀人物(如自己、同學及老師)、參觀目的、參觀所見所聞和感想六項,仔細閱讀各項內容,把握該次參觀的資料與大概。

  引導學生就題目要求,在寫作參觀小檔案時思考上述框架的六項內容,在具體參觀活動中(或通過回憶)寫下要點及有關資料,完結後逐項整理出來,完成一次參觀小檔案,作資料保存備用。

海報
海報教學法
  海報的目的在宣傳,希望有關的讀者參加活動。教師可引導學生在閱讀海報時留意其名稱、目的及所介紹的活動資料,包括主辦機構與詳情(如活動舉行的日期、時間、地點與參加資格等),以及其在海報中的位置是否正確,並考慮有關資料與方法是否齊備,好讓有興趣的讀者清楚知道參加活動的方法或手續。

  引導學生就題目要求,在設計海報時,因應主題,在適當位置寫下必要的各項資料。此外,教師不妨引導學生代入情境,易地而處,假設自己是讀者,就海報提供的資料,看看能否達到宣傳和讓讀者參加活動的目的,以檢測所寫海報有否缺漏或不足的地方。

日記
日記教學法
  引導學生閱讀日記時留意:

1. 是否符合日記格式:日期在第一行,只有一天,具日期(月和日)、星期及天氣狀況。

2. 按組織鋪排,依次理解所記在一天內發生的事情數量、先後和彼此的關係,掌握事情的意義和作者的意見、感受。

  引導學生就題目要求,在寫作日記時思考:

1. 日期格式是否正確。

2. 用以記述自己的事,以自己出發,須用第一人稱「我」。

3. 有否依次記述在一天內發生的事情的起始、經過和結果等。

4. 所記事情屬一件還是多件,是否完整,彼此關係如何。

5. 所記事情是否具意義和值得記述。

6. 對所記事情的見解是否獨到,感受是否深刻。

周記
周記教學法
  引導學生閱讀周記時留意:

1. 是否符合周記格式,日期在第一行,只具月和日,有一星期連續七天的跨度(如11月11日至17日、八月十二日至十八日、四月二十九日至五月五日等)。

2. 按組織鋪排,依次理解所記在一周內發生的事情數量、先後和彼此的關係,掌握事情的意義和作者的意見、感受。

  引導學生就題目要求,在寫作周記時思考:

1. 日期格式是否正確。

2. 用以記述自己的事,以自己出發,須用第一人稱「我」。

3. 有否依次記述在一星期內發生的事情的起始、經過和結果等。

4. 所記事情屬一件還是多件,是否完整,彼此關係如何。

5. 所記事情是否具意義和值得記述。

6. 對所記事情是否有獨到的見解和深刻的感受。

便條
便條教學法
  引導學生閱讀便條時留意:

1. 發出和收取便條的人的身份和名字

2. 為何要發便條,要處理甚麼事情,由此分清便條的類別。

3. 發便條日期是否合理,應緊扣要處理事情的發生日期與時間。

  引導學生就題目要求,在寫作便條時思考:

1. 為何要發便條,要處理甚麼事情。

2. 發出和收取便條的人的身份和名字

3. 發便條的日期和時間,必須緊扣要處理的事件發生的日期與時間,合理地訂定。

4. 以上各項在便條上的適當位置,即須依規定格式和行款寫作。

讀後感
讀後感教學法
  引導學生閱讀讀後感時留意:

1. 細閱標題,理解讀後感所指作品及其主要重點。

2. 細閱篇名、作者和內容大意部分,理解作者所讀作品的基本資料與內容大概。

3. 細讀讀後感部分,了解作者對作品的評價。

4. 理解作者所抽取的優美詞句的意思,了解他最欣賞的句子形式與內容。

  引導學生就題目要求,在寫作讀後感時思考:

1. 列出標題,標明所讀作品及其主要特點或表達的思想感情。

2. 列出所讀作品的作者和篇名,為讀者提供作品的基本資料。

3. 仔細閱讀作品,勾出內容大意,為讀者介紹作品的概略內容,要有概括性和吸引力,好吸引讀者閱讀該作品。

4. 寫出讀後感,包括對作品內容的評價和賞析,例如,這篇作品在內容和技巧上的優點是甚麼?你是否喜愛該作品?並列出原因。

5. 選出優美的詞句,讓讀者研讀和欣賞。

演講辭
演講辭教學法
  引導學生閱讀演講辭時留意:

1. 細閱上款的稱謂,了解作者要跟誰演講,並初步推斷演講的情境與主題。

2. 概閱內容,理解大意。

3. 細閱各段,留意內容和格式:包括上款、正文和結語三個部分。

  引導學生就題目要求,在寫作演講辭時思考:

1. 依演講辭格式寫作。

2. 內容符合情境要求,具條理地表達所思所感。

3. 用詞準確,文句通順,具演說的語感。



聆聽/視聽策略

教學內容
教學策略
說明
一般聆聽
重點圈寫法
  聆聽/視聽教學,以作答為目的。聆聽前,宜首先要求學生仔細閱讀題目的題幹、各選擇項,以及其他已有的文字,劃下或圈出重點,充分理解題目所問的方向和大致的要求,如人物行為、遭遇與感受;故事發展;事物或景物特點;不同人物對事情的意見與評價等。
專心聆聽法
  聆聽時,要求學生集中精神,順着先前細閱題目時所掌握的主線去聽,並同時執筆,準備在聆聽時記下重點,由於學生在聆聽時有任務要完成,應能盡量集中和專心去聽。

  由於專心聆聽、找尋及推斷資料,是特別費神的,宜讓學生在嚴肅、寧靜的環境下進行。

邊聽邊記法
  一如上述,學生在聆聽/視聽前,已從題目中把握了錄音/錄像片段的方向或大意。在聆聽/視聽時,要集中精神,根據所聽所看的內容,把握主線及其發展,如故事發展、人物遭遇、事物或景物特色、論點與論據等,供同學順籐摸瓜,梳理內容。而在記寫方法上,可以用概念圖或點列方式寫下重點字詞,甚或利用符號幫助記錄,如代表對,代表錯,↑代表上升,↓代表下降等,以了解所聽所看內容的各個部分,有利作答。
故事
故事聆聽法
  依故事的一般體式,留意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和故事中的角色。留意這些角色做了些甚麼事情,以及為何要做這些事情,這些事情帶來甚麼影響,故事最終的結局怎樣,有甚麼教訓或啟示等。
記敘性話語
六何法
  無論記人或是記事,都離不開事情,凡事情都離不開事情發生的時間和地點,做事的人、事情的起因、發展經過、結果和影響等,可就何時、何地、何人、何事、為何、如何六項,簡稱「六何」,點列框架,讓學生邊聽邊記下相應要點,方便理解。
描寫性話語
圖像化語言法
  對於一些描寫性話語,可就話語所描繪的人物、事物、景物或場景,加一點想像力,簡單畫出,方便理解。
說明性話語
捕捉特點法
  說明性話語內容主要為介紹地方、說明事物或闡述事理的源起、特色或特點,必須抓住所說明的主體是甚麼,它有甚麼特點,話語中從哪些方面去說明其特點等資料。
議論性話語
把握主線法
  議論必有議論的事和議論的人,不同人對議論主題有不同的觀點和意見,要從聆聽或視聽片段中,分清參與討論的人,他們就討論主題的觀點異同,相應理據,以及用以闡析理由的事例。



說話策略

教學內容
教學策略
說明
條理說話
點列流程法
  指導學生依題目要求,把要說的話分為導言、主要內容和結語三部分。導言為引起聽者興趣,結語可以抒發感受,或歸納重點,至於主要內容,則就題目作發散思考,然後抽取適用重點,依一定序列,如事情發生的時間先後、遊覽地點前後、事物特點(如顏色、形狀、氣味、味道、質地、聲音、功能、優劣等),不同方面的論點與論據等,列出條理有序的說話流程,然後依照着說話。由此,整體上才能有條理地在說話中帶出要表達的事情。
角色扮演
角色代入法
  仔細觀察圖畫及已有文字,明白要求,理解當中的情境意思,以及人物的遭遇、行為和感受。然後,把自己當作圖中人物,設身處地思考,構思話語內容。利用角色代入法,容易讓學生體會人物的所遇與感受,從而引發思考,深化說話的內容。
觀察圖畫
看圖說故事法
  仔細審題,留意圖畫的中心和細節,包括圖中表達的事情,人物表情、動作與行為。依圖示選取適切材料,圍繞中心,詳略得宜地依次組織說話內容,構思完整故事。如屬四幅連環圖,留意各圖的圖意,要能共同組成一個具開始、發展、高潮和結局的完整故事,此外,要留意故事的完整性,不要頭重尾輕。如屬一幅圖,由於缺少連環圖的流程帶引,同學更要主動構思圖中事件發生的原因,以及之後的結果和影響;又或是圖中人物在之前的經歷,以及之後所遇的結果,並與該圖所示的具體事情銜接,連成故事。

  說故事時,可代入角色,以不同語氣和聲調扮演故事中人物,又可加插對話或有趣情節,豐富內容。

看圖評論法
  指導學生仔細觀察圖畫,理解從中反映的現象,想想造成這現象的原因,由此推斷或評論事理。
報告
活動報告法
  要求學生仔細閱讀題目,劃下/圈出關鍵字眼,了解題目要求。然後根據題目要求,在自己的生活經驗及已有知識中,回憶與選取適切資料,依次組織說話內容,詳略得宜而又有條理地作報告,清楚交代事件經過,包括活動的時間、地點、人物,活動的原因、經過和結果,並抒發感受。

  報告活動時,要適當分配時間,保持報告的完整性,切勿頭重尾輕。

討論
小組交談/討論法
  指導學生重視日常的學習與平時的知識積累,留意、體會與感受日常生活的事情,包括個人、家庭、學校、社會四方面,作為討論的內容和理據。討論前的準備,要小心審題,根據題目要求,構思說話內容,就所論主題選取立場,提出觀點、意見或建議,並列示證據和具體例子,以支持己見;討論時發言要緊扣主題,積極參與,認真投入,作大膽、清晰而有條理的表述;聆聽要專心仔細,寫下要點,並作適當回應,如補充、修正與疑問,不要一味附和或反對,必須具合理原因。


〔本文參考《二十一世紀現代中國語文》(小學一至六年級)的具體教學設計,結合包括識字、閱讀、寫作、聆聽與說話的語文學習理論,歸納整理而成,謹向羅鳳清、黃金枝兩位資深語文老師及其他編輯致以衷心謝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