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
2004年課程發展處頒佈的《中國語文課程指引》(小一至小六)〔簡稱課程指引〕,有十處提及校本課程,這都是具體回應課程改革理念中以學生為本及照顧學生的學習差異的要求。2008年教育局課程發展處中國語文教育組更出版《小學中國語文校本課程及學習單元設計示例.理念篇》及《小學中國語文校本課程及學習單元設計示例.實踐篇》供老師及出版社參考。
坊間出版社一般按課程指引的理念和參考有關示例出版教科書。其實,無論哪一家出版社的教科書都不會完美的,更不會針對某校學生來編寫。他們如能照顧到常模的大部份已很難得了,至於兩極的好生與差生就無法兼顧了。因此作為專業的語文老師應掌握相關理論,開發適合任教學生的校本教科書。這樣就算面對現行教科書的不足,也有能力進行調適。可以說,開發校本語文課程是深化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工作。
理論依據
上面敍述了校本課程發展的外在因素,而它的內在學理因素是編寫一套有利開發校本語文教科書的主要理據。
無論哪所學校的老師要處理好上述的問題,大前提是如何建構一個科學的校本語文課程?科學就是合理,合理的基本條件就是有序。規劃有序的課程,涉及單元教學、編選體系與體例三個概念的認識,也是落實課程指引中課程規劃原則的方法。因此,在處理語文科定性、定向與定量的工作後,就要規劃校本語文課程中單元的元素及單元間的結構和序列。
單元是一種有效的課程組織,問題是以甚麼元素來組織單元才是一個科學的組元方法。以往的教科書有以生活主題、品德情意、語文知識、文體、能力、人文性或多元化的內容來組織單元。從課程的取向以及要建構一個合理有序的編選體系,那就要以能力來組織單元了。
編選體系是指當能力訓練、知識學習及情意培養等元素定量後,在規劃科學的課程時,就先以能力組織單元,再配合課文的情意和相關的語文知識,最後按理據排成一個合理的教學序列。建構科學的編選體系,就是要處理好教材中單元與單元之間的縱向銜接與單元內的單位(課文)與單位之間橫向聯繫。在語文教科書編選體系的規劃來說,前者就是要做到上一單元所學,為下一單元所用,以便有效地學習有關單元(見圖一);後者是要做到精讀由教師訓練學生學能力,導讀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用能力,自讀就是由學生自學自評(見圖二)。精讀、導讀和自讀三個課型的設計是由扶到放的過程,目標清晰,學以致用,學生自然產生內在的學習動機,培養自學能力,保證學好這個單元。這是作為學習下一單元的已有能力,透過預習運用出來。因此,它同樣具有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機制。
編選體例就是每個單元內的教學安排,內容可包括助讀、課文、練習及知識等四個系統。助讀系統除有運用已有知識的助讀功能外,同時也有發揮學習監控的作用,一個全面的助讀系統內容應包括:單元學習提示、課題、學習重點、作者、題解、已有知識、預習及註釋。課文系統主要是指作為學習例子的教材。練習系統包括課後練習、延伸閱讀、語文實踐活動。知識系統包括語文基礎知識,在大陸,一般不求系統,隨課文學習。編寫一套科學的校本教科書就要做好語文多元化的教學問題,換言之,它要處理好閱讀、寫作、聽話、說話、文學、文化、思維、品德情意與自學能力等元素之間的關係。
系統論認為整體並非部份的和;系統內的元素相同,而結構有異,其所產生的功能也有不同。換言之,教科書中學習的課文篇目相同,但單元組織的元素、結構與序列有異,它的教學效果也有不同。舉例來說,如果一年教40篇課文,這些課文如何組織單元,單元之間有沒有合理的結構和序列,都直接影響教學成效。因此,系統論為校本語文課程規劃提供理據。不過,怎樣的單元元素、結構和序列才是規劃的最優化結合?學科論、認知論、能力結構論與課程論為建構一個科學的課程規劃和教材設計,提供學理依據。如果課程規劃符合上述的理據,它就是有序合理科學的。因此,老師應根據語文科內涵、性質與任務等學科論的觀點,按文道合一,以文為經,道為緯的課程規劃原則。再用能力結構論解構語文能力的元素,並建構能力的結構和序列。又根據認知論的認知模式和認知心理發展理據,教科書的編選體系需要做到由已知到未知、由淺入深、由簡單到複雜的原則。這些都是評鑑教科書中學習重點的能力訓練元素是否全面,序列是否清晰等單元縱向銜接的理據。最後,課程論的倒螺旋上升課程結構是處理好教材線性邏輯序列和學生學習心理關係的方法,也是單元內精讀、導讀與自讀三個課型橫向聯繫的理據。
如果按上述原則和方法來組織課程,這應是一個最優化的課程組合,自然能做到課程指引所說:「中國語文的學習,應以讀寫聽說為主導,帶動其他學習範疇」;「各學習範疇的學習是相連互通,而不是孤立割裂的」;「讓學生在培養語文能力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得到品德情意的培育」;
「循序漸進,環環相扣」;「在不同學習階段擬訂明確的學習目標,使各年級的教學按部就班,前後銜接」;「按學習目標把學習內容組織為完整連貫的系統」等要求。
學校不論用哪套教科書,只要老師掌握上述理論,就有能力判斷這套教科書的能力訓練、知識學習及情意培養等學習重點的量是否足夠,是否全面,序列是否清晰?有問題的話,老師懂得按理據增刪,理順序列。
現行教科書出現的問題
如果教師掌握上述理據後,不難發現坊間幾套通用教材,無論是2004本還是2011年的修訂本,在編選體系和體例上都有不足。例如,從學科論來看,有些仍以道來組織單元,未有做到文道合一的原則。從能力結構論來說,能力不全面,閱讀的認讀能力訓練不足,寫作欠積累與修改的能力。而能力的序列又不清,除能力的結構與序列論証不足外,也不符認知論的理據。一般來說,這些教科書六年共有24冊,住往用上12或24個倒螺旋的課程結構,因而做成一些不必要的重複。在體例上,助讀系統不足。例如,大都未有善用學生的已有知識和能力,因而未能培養學生的預習文化,錯過自學能力的培養。同時手段與目標不分,於是教學重點作不必要的重複,結果學生懂的就不斷去學,不懂的就沒有時間來學,甚至有些出現重文輕道的現象。練習系統的題目多而沒有結構,如某套教科書,一篇課文約有大大小小的練習50題,但能扣緊學習重點的只有2題,而這2題的提問是難以操作的:要的只是答案,不是讓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掌握策略。其餘48題屬於不同性質和功能的題目,不能沒有結構的混在一起,否則教學的效能不佳。出現這種問題是否與課程議會頒佈《新修訂小學中國語文課程.學習單元設計示例》(樣本)〔2004年〕、《小學中國語文校本課程及學習單元設計示例.理念篇》《小學中國語文校本課程及學習單元設計示例.實踐篇》(2008年)有關,這是值得教育工作者深思和研究的。但無論如何,編寫一套有利開發校本語文課程的教科書是有必要的。教師如掌握上述理論是有能力做好這套校本語文教科書的。
開發校本語文課程的策略與程序
策略一、自行編寫教科書。一些學校的老師經過課改的洗禮並掌握開發校本語文課程的能力,他們應能根據理論先做好六年的課程規劃和教材編選體系,再選配適合的教材,最後編寫體例。但課文版權不易解決。有些學校因種種原因,要求老師自編教材,雖然學校提供不少資源,但不是每位老師都具備這種能力,因而在體系與體例上都有不足,這樣自然影響教學的成效。因此,對老師來說,自行開發校本語文課程將有一定難度,質量也難有保証。
策略二、調整通用教科書。教師掌握理論後,有能力調整現行教科書以開發校本語文課程。相對策略一來說,教師可以利用省下來的時間做好教學設計。不過,現行一些出版社的教科書,由於體系不符學理,因而不利於發展校本課程,就算有些尚可調整,但師生也難以適應每冊書的混亂教次。
策略三、與出版社合作,出版校本教科書。這種策略可補上述兩種的不足,它既可避免教次混亂的問題,也可以解決課文版權的難題。
編寫校本語文教科書的程序:教師先規劃初小及高小共六年的語文課程;由於初小的規劃比高小複雜,因此,為增強教師的信心,可先由高小四年級的體系做起,直至小六,然後做初小。初小以識字、解詞、造句與段意等認讀能力訓練為主,高小就是篇與文體理解與文學賞欣的訓練。出版社根據教師提供的體系,選取課文,教師把好關後,出版社按體例的元素和序列編寫教材,由教師審核。經過這些工序和質量管理,出版社出版老師任教學校的校本語文教科書,供該校師生使用。
香港小學教師開發校本語文課程情況
在課程改革進行時,香港教育學院中文學系有見當時教師缺乏發展校本課程的能力,推行「中國語文教育伙伴協作」計劃,在校本語文課程規劃、教材建設、教學實踐、學習評估與普通話教中文等幾個範疇,與教師建立伙伴關係。透過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結合,雙方從協作中學習,從學習中改進,以優化課改的成效。至今參與協作計劃舉辦活動的學校超過一百多所,利用理論開發校本語文課程而有出色表現的學校約有十所,他們有在不同範疇做出自己的品牌。而香港教育學院為主修中文的四年級學生開設「校本語文課程規劃與教材發展」的必修單元。
可以說,不少老師根據學科論、認知論、能力結構論與課程論的理據,有能力判斷坊間教科書的體系與體例是否科學合理有序。他們懂得選出一套有利開發校本語文課程的教科書;然後在這個基礎上進行校本調整。根據觀察,開發校本語文課程的能力,香港的老師處於領先地位。
未來發展路向
教育局已做好語文課程的定性與定向工作,如果能做好定量與定序的工作,出版社編教材,老師教學與評估就更能有依據。出版社可根據專家學者及前線教師對課程理念的解讀去編寫教科書。相信不同的假設可有不同編選體系的教科書出現,一綱多本就是這樣產生的,政府只需做好把關的工作。只要有理據,百家可以爭鳴,最後由教學實踐來驗証,由用家來決定。
從去年開始,有出版社與學校合作,出版根據學校調整的編選體系,提供課文,及編製體例,由教師把關後出版該校的校本版教科書。這種做法,在出版界上是一項創新,對語文教育來說是一項功德無量的工作。
註釋:
香港課程發展議會編訂(2004):《中國語文課程指引》(小一至小六),香港,教育統籌局出版,63頁。
何文勝(2005):《世紀之交香港中國語文教育改革評議》,香港,文思出版社,179-196頁。
湯才偉編(2003):《多元化中文教學》,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3-18頁。
何文勝(1999):《從能力訓練角度論中國語文課程教材教法》,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235頁。
何文勝(1999):《從能力訓練角度論中國語文課程教材教法》,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85頁。
陶明遠等(1992):《試論螺旋型課程結構論》,輯自《課程.教材.教法》1992年第4期,17頁。
香港課程發展議會編訂(2004):《中國語文課程指引》(小一至小六),香港,教育統籌局出版,12頁及43頁。
香港課程發展議會編訂(2004):《中國語文課程指引》(小一至小六),香港,教育統籌局出版,12頁。
香港課程發展議會編訂(2004):《中國語文課程指引》(小一至小六),香港,教育統籌局出版,24頁。
香港課程發展議會編訂(2004):《中國語文課程指引》(小一至小六),香港,教育統籌局出版,35及43頁。
香港課程發展議會編訂(2004):《中國語文課程指引》(小一至小六),香港,教育統籌局出版,40頁。
香港課程發展議會編訂(2004):《中國語文課程指引》(小一至小六),香港,教育統籌局出版,40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