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有幾個基本概念:語文知識、語文能力、語文素養。在中國內地,21世紀的「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語文課程必須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具有適應實際生活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從這樣的表述可以看出:語文素養的核心就是語文能力。所以,中國語文教學的正確方向,就是以能力培養為根本。
香港《中國語文課程指引(小一至小六)》(2004年)指出:「作為學習母語的科目,中國語文重視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並發揮全人教育的功能。中國語文教育的目的,是要提高學生運用語文的能力,同時兼顧思想、品德的培育和文化的薰陶。」這說明香港的中國語文教育也是以培養語文能力為方向的。實際上,只要我們仔細審讀,我們就會看到,香港課程發展議會就教育目標和學校課程宗旨訂定的七個學習宗旨,以及《中國語文課程指引(小一至小六)》對中國語文科主要任務、課程目標、課程架構、學習範疇的規定,都是在強調以能力培養為主導的教學方向。
「學習宗旨」強調「養成獨立閱讀的能力」;「以中英兩種語文(包括普通話)與人溝通和討論」;「發展創意思維及掌握獨立學習的能力」。這些能力,都是要在語文教學中培養的。
根據《中國語文課程指引(小一至小六)》,香港中國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是「提高運用語言的能力,掌握規範的書面語,能說流利的粵語和普通話;感受語言文字之美,培養欣賞、創造語言美的能力,誘發語文學習的興趣;發展思維能力和良好思維素質;得到品德的培育和文化的薰陶,以美化人格,促進全人發展」,而「中國語文教育的目的,是要提高學生運用語文的能力,同時兼顧思想、品德的培育和文化的薰陶」。這表明,中國語文課程所努力追求的,主要就是語文能力的培養。
香港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架構包括三大板塊:共通能力、學習範疇、價值觀和態度。學習範疇居於中心地位。其九個模塊中,閱讀、寫作、聆聽、說話以及思維、語文自學能力,突出地顯示了中國語文課程以能力培養為根本的教學方向─「以讀寫聽說為主導,帶動其他學習範疇;各學習範疇有機結合,相連互通」。
語文教學的方向是由語文課程的性質決定的。內地《語文課程標準》把語文課定性為「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
具有「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基本特點。香港《中國語文課程指引(小一至小六)》也認為:「作為學習母語的科目,中國語文重視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並發揮全人教育的功能。」無論是作為綜合性、實踐性的課程,還是作為學習母語的科目,中國語文課都不僅要使學生掌握語文知識,而更加要令學生提高語文能力,否則,就不可能實現中國語文課程「提高學生運用語文的能力」這一根本目的。
教材是課程的具體化,是教師實施課程、學生學習課業的直接依據,所以,教材編寫必須充分體現課程的性質、目標、任務及內容等,這樣才能有效地把教學行為導向課程目標的實現。從這個意義上講,《二十一世紀現代中國語文》這套教材的確是全面而又有所優化地貫徹了香港《中國語文課程指引(小一至小六)》的。尤其是在教材的總體架構上,無論是對語文能力的培養要素,還是對語文能力的培養程序,這套教材都做了科學的安排,突出了「以語文能力為主導」的課程理念。
從縱向看,這套教材的架構具有「逐級提高,合理佈局,巧妙銜接,螺旋上升」的特點。例如「閱讀」教學重點的設計和安排,一年級從詞句到篇章;二年級從段落到篇章;三年級起自篇章後,以篇章體類、難度等為線索不斷提升閱讀訓練的層級。又如「寫作」教學重點的設計和安排,一年級學習寫字(硬筆),二年級學習句、段,三年級學習段、篇,練習寫字(毛筆),四年級後在文體、組織結構、表達方式、語言體式上不斷提升寫作訓練的層級。
從橫向看,這套教材的架構又具有「拓展內涵,因應實際,知能並進,和諧發展」的特點。例如,香港《中國語文課程指引(小一至小六)》規定「學習範疇」為九個,這套教材卻分列了十一個,增列了「語文基礎知識」和「普通話知識」,這使得中國語文課程的內涵得到豐富與拓展,不僅有效地落實了培養語文能力所必需的字詞句子、標點修辭、各式文體等基礎知識,而且,「普通話知識」的融入,有助於催生學生「一文兩語」的能力。又如,能力教學重點方面,在落實聆聽的同時,增加了視聽,不僅拓展了語文能力的內涵,也使得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更具時代性,表現出教材編寫者務實的態度以及使學生知能並進、和諧發展的正確理念。
縱橫交織,《二十一世紀現代中國語文》這套教材稱得上是一個被優化了的語文能力訓練系統。它把握了香港中國語文課程的基本精神,堅持了中國語文教學的正確方向。我們可以相信,循着這樣的教材去施教,香港小學生的中國語文能力就必然能夠得到有效的培養,香港中國語文課程的目標也一定能夠達成。
概括《二十一世紀現代中國語文》這套教材的編寫及出版,我們可以這樣說:「以現代語文理念,編現代語文教材;用現代語文手段,育現代語文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