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與教資源中心
L & T Resources
現代教育通訊
MERS Bulletin
現代教育通訊 74期 前期教訊:
第74期《現代教育通訊》:為通識教育啟航,出版社責無旁貸
為通識教育啟航 出版社責無旁貸
李超倫
現代教育網絡有限公司行政總裁

我聽到很多中學教師訴苦,表示籌備通識課程十分痛苦,甚至聽過有個別課程主任在設計新課程期間多次落淚,那種難苦程度幾乎可用「翻天覆地,各師各法」形容。「翻天覆地」指通識教育的課設計顛覆原有的教育模式,須用全新的思維和教學法加以配合。「各師各法」則指通識教育缺乏標準課程內容,沒有統一的推行指引,教師只能用自己的教學認知建構課程,感到無所適從。出版社對於通識教育也千頭萬緒,傳統智慧告訴我們,要為所有學生編製教材當然最好能夠有標準課程,切合不同用家需要。但教學模式已由從前以知識為主導,過渡至今天以能力為主導,新高中通識教育的課程設計更加具有革命性,究竟如何編寫呢?出版商又可以擔當甚麼角色呢?


李超倫先生表示出版社的角式必須隨機應變

出版社角色轉型


現代通識教學平台,重視完善八大配套相關的材料

資源中心
那麼,現代教育研究社如何把所有資源組織,成為一個全面的現代通識平台?首先我們設立一個資訊中心,收集和整理不同的材料,教師只要從自己需要的類別挑選,就輕易取得通識教育的資源。著名的網上瀏覽器 google 也是用這個模式運作,使用者只需打上關鍵字,瀏覽器就會把適當的網站連結展示出來。今天,出版社在通識教育上的功能也應類似這個模式,加入資訊平台的方式來服務教師和學生。
  
顧問團的組合
或許你會問,出版社組織資料的方向是根據甚麼標準?答案是來自本社的通識顧問團。顧問團由教育界不同層面、有豐富教學經驗的專家組成,他們能夠以學與教的角度,提供適切的通識教材製作方向。

教育機構的參與
此外,我們也伙拍香港不同的教育機構,透過協作方式製作通識教材。因為每個教育政策實施之前,必先進行調查及研究;編製教材更要結合市場的最新脈搏,掌握教學前線人員的真正需要。為了避免閉門造車,我們爭取教育機構的參與,因為他們能夠提供教材使用的實證資訊,提高所編製教材的可用性,不必再繞彎路。

新聞和時事素材
通識課程必然會使用大量新聞和時事素材,用意是擴闊學生的視野,培訓獨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維。但不同新聞機構或報刊往往對同一話題有不同的詮釋,教師莫知所從,學生一時間也難以在資訊海洋找到目標。現代教育研究社現在正式與《明報》合作,透過媒體機構提供合適而廣泛的時事新聞等題材,由我們再為教師度身訂造各種適合通識的教學資料,一來可節省教師花在資料搜集及過濾的時間,二來在使用時也不必擔心相關資訊的版權問題。
  
網上討論平台及多元化評量
關於資訊科技在通識教育的應用,很多人誤解為只提供網上資料和多媒體素材。然而,通識教育是以人為本的教育,我們開發的通識教材,將會全面使用知識研習群(Knowledge 資訊科技有助衍生網上評量工具,評量往往是教師教授通識時遇到的最大難題。

  
教學手冊和學習手冊
除了網上支援之外,教師還需要實質的支援。在教學手冊內,我們提供了一些教學法及應變建議。由於通識教育涉及跨學科學習內容,教學活動往往視乎學校環境及學生質素而轉變,因此,教學手冊的設計會覆蓋不同的學習範疇,單元教學套也可彈性調動內容,皆因通識教學必須跟上時事新聞及各種公共議題的內容,所以不大可能「一書走天涯」,必須網上和網下資源緊密配合才成。

至於學習手冊,過去稱為教科書,今天變為通識教育的「學本」,會以單元活頁方式呈現。相對於教學手冊(「教本」),學習手冊以單元形式成冊,展示學習方法、內容和工作紙等,並可以配合現代通識網上的學與教資源庫,不時得到更新,那就不虞與新聞時事話題脫節了。

共同迎接新挑戰
總結上述內容,出版社在通識教育上可以提供網上資源、通識單元內容及資訊科技平台,讓師生和家長得以互動參與,這個模式跟以往單純使用出版社的教科書,分別很大。但新高中通識教育課程框架仍處於諮詢期,我們跟教師一樣暫未能全面看清通識教育目的地,但彼此坐在同一條船,希望教師多些給予意見,一同航向目的地,迎接通識教育的新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