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環境是幼兒教育活動的基礎,學校環境,尤其是課室學習環境,對幼兒學習十分重要,探討學習環境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本文結合中外理論與個人教學經驗,嘗試探討香港幼稚園課室學習環境的特點及限制,作出反思,並分析有利幼兒學習的因素,以求提升學與教的成效。
中外文獻均指出課室學習環境,可以促進幼兒學習﹙香港課程發展處,1996;簡,
1999;薛,2000﹚。根據意大利著名學前教育學家瑞吉歐(Reggio
Emilia)所言,倘若幼兒學習要接受兩位幼教老師的啟蒙,學校環境就是「第三位老師」(Gandini,
1998:177)。 |
精心設計的學習環境,
可刺激幼兒的學習興趣 |
根據瑞吉歐教育觀,學習的主題應該由幼兒決定。內容方面,需來自生活經驗,而非埋首紙上的知識。施教的方法上,要透過同儕教導和合作、師生共享等方式學習,實現「做中學習」的理念。此外,瑞吉歐的教育觀也強調充分運用學校環境,利用空間的設計激發幼兒互動溝通,促進學習效能﹙簡,1999﹚。
學習環境促進幼兒成長
幼兒初次踏入幼稚園,茫無頭緒,所屬課室是他們學習的大門,這是伴隨整年學習和活動的主要場所。為了幫助幼兒盡快適應陌生的幼稚園生活,幼教老師必須盡快心中培養幼兒對課室的歸屬感,讓他們投入其中。
在課室裏,幼兒透過接觸周遭的人﹙幼兒同儕與幼師﹚、事﹙課室內發生的事情﹚及物(課室內的陳設﹚,而獲得經驗並進行學習。課室情境為幼兒提供學習經歷;因此,課室環境的設計和布置是不容忽視的。正如香港課程發展處《學前教育課程指引》所言:「課室是兒童學習主要場所,一個經過布置和安排合適的課室,不但可以營造輕鬆愉快的氣氛,同時還可以刺激兒童全面學習。」﹙香港課程發展處,1996:25﹚由此可見,悉心布置的課室學習環境,可以提升幼兒的學習成效,讓他們愉快成長。
學習環境可提升幼兒學習動機
很多幼稚園的課室都設置不同主題的活動角,讓幼兒自由進出,自行探索知識。以下介紹筆者任教幼稚園內活動角的情況。第一種是模擬角,它是由幼兒作主導建構的,因應不同學習需要而變化情境,例如:季節、節日、商店、交通等,在角內布置模型和相關物品。由於實物遠較書本的文字、平面圖像吸引,所以幼兒喜歡進入模擬角,觸摸實物,從中建構知識。第二種是學習角,當中放置不同範疇的材料,例如:中文、英文、識數、故事等,配以有趣的學習活動。幼兒因應個人喜好而進內研習,從中學會主動參與活動,以及增進解難能力。
為了多讓幼兒參與教學活動,筆者經常要求他們搜集資料,並帶回校分享。布置模擬角前,會與幼兒討論角內擺放甚麼物品,例如:定出以「冬天」為主題後,邀請幼兒帶備冬天衣服和相關的物品,師生共同布置分享。
課室學習環境建基於老師與幼兒的互動參與。課室內因而設置了一個通訊區,作為老師與幼兒之間、幼兒與幼兒之間的溝通橋樑,鼓勵幼兒表達意見及情感。透過文字和圖畫,師生彼此分享和交流。這樣既增進幼兒在課室的歸屬感,也加強師生和幼兒同儕的互動溝通,使課室內的學習活動更見樂趣和成效。
香港幼稚園課室局限與反思
雖然不少文獻認為幼稚園課室富於變化﹙香港課程發展處,1996﹚。但從筆者的觀察、同業的分享所得,香港幼稚園課室的實況並非全部如此。
去年九月初,筆者曾觀察同區五間幼稚園的環境,起初課室盡是色彩鮮艷、輪廓突顯的壁報和吊飾。三個月後重遊舊地,只見壁報和吊飾變得暗淡,甚至出現脫落。這種缺乏變化的課室,既會減低幼兒對課室的歸屬感,也對學與教帶來負面的影響。
雖然很多幼稚園的課室都設有不同主題的活動角,但是香港的幼稚園一般並非寬敞,活動角如何跟擠迫的課室互相配合、它們能否發揮效用,這就不免存有疑問了。幼兒人數多而空間少,難免令人質疑是否每一個幼兒都能有效進行建構學習。
附表:某間幼稚園高班的上課時間表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9:00
-9:10 |
早會
|
9:10
-9:40 |
音樂 |
體能 |
音樂 |
體能 |
音樂 |
9:40
-9:45 |
排洗
|
9:45
-10:15 |
功課、堂課 |
10:15
-10:40 |
進入活動角,作主題教學 |
10:40
-11:20 |
延展活動
(美勞、工作紙、作業及補充) |
11:20 -11:50 |
排洗、茶點
|
11:50
-12:00 |
整理放學 |
家長意願每每左右學校取向
除了活動空間不足之外,家長的意願也影響課室學習環境的安排。
目前香港的家長普遍只重視子女的學業成績,傾向要求幼稚園對學業多加操練,以求考入小學名校,家長的意願左右了幼稚園的取向和課程施行方針(Chan,
2002)。為滿足家長的訴求,一些幼稚園只好減少活動,專注學業操練;至於課室學習環境的安排,就變得微不足道。
一些抱殘守缺的幼教老師,也是課室學習環境的阻力。筆者認識不少同業終日抱怨課室布置費時失事,認為壁報、吊飾只為求美化課室;至於活動角的設立,則是為了增加學校的賣點,實際效用不大。這些同業只照顧幼兒的認知層面,偏重堂課、家課、工作紙、補充練習等。正如附表所示,某間幼稚園高班的上課時間表,可見這一班的幼兒每天只有25分鐘進入活動角,大部分時間都聆聽老師講授及作書寫訓練。這樣,幼兒似乎難以培養自學能力。
運用不同策略創設學習環境
參考文獻
1. |
Chan,
K.S. & Chan, L. (2002). "Reforming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in Hong Kong". In Chan, K.S. et. al. (E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s in Early Childhood Services (pp.81-95). New
York: Peter Lang. |
2. |
Gandini, L. (1998).
"Educational and caring spaces". In Edwards, C., Gandini,
L. & Forman, G. (Ed). The hundred languages of children:
The Reggio Emilia approach--advanced reflections (second
edition) (pp. 161-178). Greenwich, CT: Ablex. |
3. |
香港課程發展處﹙1996﹚《學前教育課程指引》,香港,香港教育署。 |
4. |
簡楚英 ﹙1999﹚。《方案課程之理論與實務》。台北:文景出版社。 |
5. |
薛曉華譯﹙Cadwel,L. B.著﹚﹙2000﹚。《帶回瑞吉歐的教育經驗》。台北:光佑文化事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