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天賜在 「《現代會考中國語文》 聽說技巧研討會」 上,
介紹多種實用的思考方法
編劇生涯始於改善說話能力
上述情況的成因,我認為跟中國社會文化頗有關係。過去的社會不但不鼓勵孩子發表議論,還有一些封建制度上的約束,說話都是長幼有序,甚至開口不當會被當成犯罪般。就以我的學生時代為例,在課室說話被指為破壞秩序,結果遭到老師罰站課室外面。家中餐桌也是閒話家常的地方,用餐時孩子表達意見又會被大人罵:「食不言,寢不語!」這可是中國社會的奇特現象,試問在這種教育環境下,孩子哪會懂得流暢表達自己,遑論說話技巧或與人溝通之道。
逆向與正向思維法互相配合
思維方法很多,以下我用一個報紙上的例子介紹逆向思維法。早前新聞上鬧得火熱的紅灣半島事件,發展商在多家報紙刊登全版廣告,宣傳「環保拆樓法」,並強調建築材料可循環再用。如從正向思維角度想,發展商提出的理論看似頭頭是道,十分合理。如果用逆向思維去想,就發覺很有問題。我的家居裝修時,光是把磁磚地板重鋪就得花數個月,套在環保拆樓的規模上,為免損壞建築材料,爭取循環再用,想必拆卸耗時更久,試問整座紅灣半島要拆多久?站在發展商的立場再想,就知環保拆樓法根本行不通。
以上例子說明逆向思維是反向的思考方式,能另一個角度看同一事件。一件事如果想看得透徹,只靠正向思維不足夠;正向思維跟逆向思維交錯運用才可以從不同角度了解事情真相。對於說話技巧而言,對不同事件有多角度的體會,令肚裡的「墨水」增加,說話才更有內容,並可提出跟別人不一樣的觀點。
形象思維法有助鋪開話題
還有一種思維方法,有效將記憶儲存及分類,便於搜索應用成為說話材料,那就是形象思維,我再舉個例子加以說明。
圖象記憶的好處是歷久難忘,能夠透過聯想延伸聯繫到各種相關的記憶中。我們經常說的「觸類旁通」,圖象思維法也就是這個道理。把事情圖象化後儲存於腦海,假如回憶起某段記憶或知識,只須記起相關圖象就能聯想出來。說話時,可以使我們的話題源源不絕,因為形象思維可令一個人的說話,從一個話題上無限地擴展開去,至滔滔不絕。
增加說話材料必讀的十類書
要增潤說話技巧,除了加強思考方法的訓練,還得多從生活中累積豐富經驗,所以有人說:「愈是飽歷人生經驗的人,說的話越引人入勝」。不過天地之大,各類有用的書籍,儘管窮一生之力不可能全部閱覽。足不出戶而接觸外面世界,吸收豐富知識和經驗還是有良方的,那就是透過有目的的閱讀計劃。以下的十類書籍,是我在香港中大及浸大教授編劇課程時,提議學習編劇必看的書目,當中許多情節都是編劇的重要參考資料。
十類必讀書籍
1.
《舊約聖經》 |
《聖經》不但涵蓋哲理,以人為主的情節也非常多,電視劇上八成橋段其實很多都是從《聖經》故事中轉化而來。 |
2. 希臘及羅馬神話的書籍 |
跟《聖經》一樣,神話有很多倫常、哲理及描寫人性的情節,引用當中的經典可作為說話的材料。 |
3.
莎士比亞四本名著 |
《王子復仇記》、《羅密歐與朱麗葉》、《奧賽羅》、《麥克白》。這些作品已是經典,原來很多學生並沒有聽過《奧賽羅》。我覺得教師不妨介紹學生看看。 |
4. 金庸小說 |
我建議不用36部金庸作品都看,選其中兩三部來讀讀,也可以學到很多人際關係的學問。 |
5. 英國作家愛倫坡的神怪小說
|
是歌德式小說的一類,內容十分精采,有助啟發思維和想像力。 |
6. 日本作家江戶川亂步作品 |
他寫的偵探小說及科幻小說,情節曲折,劇情緊湊,在日本稱為「推理小說始祖」;而他筆下的偵探明智小五郎更是日本人所皆知的英雄角色。 |
7. 中國名著 |
如《三國演義》、《水滸傳》等。但我獨愛《金瓶梅》。這部作品可說以俗寫雅,是本世情書,反映那個年代的民生狀況,對編劇工作有很大幫助。 |
8. 俄國小說 |
《罪與罰》、《賭徒》,可說是近代的優秀小說,建議學生不妨一看。 |
9. 日本推理小說 |
松本清張、赤川次郎等推理作家的作品,不但娛樂性豐富,劇情也很曲折,可啟發同學思考。 |
10.
中國現代小說 |
如魯迅、錢鍾書等,很多中國現代小說作品,內容跟生活、社會有關,多看這些作品,對身邊事物體會更深。 |
閱讀這些書,跟改善說話技巧有何關係?我認為世界上沒有所謂急才,急才的真正義意是指有豐富知識,遇到相關問題時能即時運用出來。以上十類書籍各具特色,在坊間也很易購買,學生從中可獲取不同類型的知識。
說話如要內容精采,必須配合豐富的例子。如果心中料子不足,只空談理論,很難說服別人的。多看這些作品,就能隨時抽出一些內容當作例子,加強說服力。
透過討論訓練說話技巧
掌握了思考方法,也知道閱讀的好處後,接下來談談老師如何協助學生訓練小組說話方法。我認為最好的說話訓練是透過討論,最初宜從兩人對答開始,令學生慢慢掌握「詳說、略說」的基本技巧。兩人對答,由學生主導題目和答案。有一個經驗令我印象深刻,一位學生問:「為何《水滸傳》的英雄需要渾號而不單叫名字?」另一位學生回答說:「是因為形象需要,例如豹子頭林沖,林沖名字難記,如加上豹子就可凸顯人物形象,令讀者光看名字也略知人物性格特點。」這是我也沒想過的答案。學生對小組討論熟習到一定程度後,即可擴展為四人甚至更多人一起對答,老師可從中介紹小組合作及分工討論的技巧。
小組討論的訓練形式,我認為應該透過問答進行,教授學生質問與反駁的技巧,一如辯論般。古時也有類似的訓練,文人聚在一起就辯論,勝負不在於找出問題的事實真相,而在於如何找出有力的觀點,令對手無法辯駁。西藏的喇嘛有門學科叫辯經,道理都是一樣。
小結
編者按:
劉天賜是資深傳媒人,目前擔任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兼任助理教授、浸會大學電影電視系兼任講師、香港大學通識教育講師、電子傳媒節目主持人、印刷傳媒時事評論員。
並在香港電台擔任清談節目主持。曾擔任香港無線電視製作總監,是資深的電視、電影編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