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加運用多元智能結合語文教學,成效可能比傳統教學顯著。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迦納(Howard
Gardner)1983年提出多元智能論,描述人的七種智能元素:語文、邏輯/數學、音樂、肢體/動覺、空間、人際、內省。此論述一出,立即挑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由語文及邏輯/數學所主導的智力測驗、智商標準(IQ)。同時也衝擊建基於智商標準的教育理論與教育內容。所謂資優、智障的標準都一下子打上問號,很多沿用的學習方法現在認定是「抵制大腦」,甚至沒有機會讓孩子使用大腦的學習區域。
迦納的研究範圍廣及幼兒認知發展學、心理學、社會學、神經醫學,最後回到學校教育改革的層面。他認為:「教改推行能否成功,須同時兼顧四個元素──評量、課程、師資教育和社區支持。」
迦納認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對知識真正的理解,充分掌握概念和原理,並懂得在新問題或新情境上應用知識。他提出許多令人震驚的證據,比照近代教育體制的盲目與缺失。他的論述在美國極受重視,其中
Thomas Armstrong
為「督導與課程發展學會」所編寫的教材中,就應用了多元智能論,寫成一份可以照著做的教案。
多元智能中的語文教育並非「語言器官」的極端論述,當中兼融涵蓋生物學等多種範疇的觀點。例如跟語文教育比較,不但看出從教學方式、課堂環境、管教方法、測驗評量等實際教案的明顯差異,更方便我們揣摩多元智能論的理念,在實用性的緊密結合中免除理論性的繁瑣與空泛。
如何評估學生的語文智能
學生對語文智能的強弱,不以熟記多少字詞為標準,而是看他們能顯現下列多少行為而定。語文能力較強的學生會覺得:
1. |
書籍對我來說非常重要。 |
2. |
我在讀、寫、說某字之前,腦子可聽到它們的讀音。 |
3. |
我從收音機或錄音機獲得的資訊比從電視或電影多。 |
4. |
我喜歡文字遊戲,如文字接龍、猜燈謎。 |
5. |
我喜歡用繞口令、順口溜或雙關語來自娛或娛人。 |
6. |
別人有時會找我解釋我說話或寫字時用的字。 |
7. |
語文、歷史對我來說比數理化容易。 |
8. |
我在談話時常引用看回來或聽回來的資訊。 |
9. |
我最近寫了些文章使我很自豪,並得到他人的注意。 |
10. |
會經常喜歡:閱讀、寫作、講(聽)故事、說(聽)話。 |
11. |
會經常需要:書籍、錄音帶、寫作工具、日記、對話、討論、辯論。 |
教師觀察學生時,也可以根據下列的語文智能核心表現,來衡量學生語文智能的強弱:
1. |
寫作能力高於同齡兒童。 |
2. |
善於編寫難以置信的故事或善於講故事、笑話。 |
3. |
善記人名、地點、日期或瑣事。 |
4. |
在同齡兒童中語彙較豐富。 |
5. |
與人交流時善用言語。 |
千變萬化的語文教學方法
以下,筆者介紹語文智能在各種教學範疇上的應用情況,以闡述語文智能如何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
學生普遍都怕寫錯字,怕讀錯音,怕課文背不熟。由此可見,恐懼心理是第一個學習障礙,屬於非排除不可的障礙。事實上四歲的小孩,即使沒有經過學校教育也能學會既複雜又精準的母語,99.9
%的學童天生具有語言能力;因此開啟語言智能的第一步,就是要恢復學童原有的語言能力。
在教學法上,多元智能教學大部分脫離傳統教學,改為透過具體的生活經歷學習,把課堂化身成社會的縮影。多元智能的語文教學千變萬化,方法很多,下頁就講課、書籍、手冊和寫作活動四個範疇,列表舉出幾個例子:
講課
|
書籍
|
手冊 |
寫作活動 |
交流時間
|
講故事
|
即席演講
|
寫日記 |
個人朗讀
|
熟記語言知識
|
使用文字
處理系統
|
大組和小組討論 |
練習
|
腦力激盪
|
文字遊戲
|
學生演講 |
有聲書
|
辯論
|
齊聲朗讀
|
朗讀給全班聽 |
錄音 |
出版(如設立班報) |
|
|
為配合多元智能教學,我們需要建立新的課堂環境和生態。以下一些問題是需要教師思考的。課堂中,教師如何運用口頭語言?所用的語言對學生是過於複雜、簡單還是剛剛好?課堂中有沒有語言污染(重複同樣內容和繁重作業)?學生有沒有機會發展語言才能?如何向學生展現書面文字?藉由牆壁張貼(如海報、標語等),還是用原始資料呈現(如小說、報刊、歷史文件)?思考了這些問題後,就可以根據學習需要而配置新的教學環境。
改變語文課堂環境
改變課堂環境,教師也可以跳脫傳統整齊排列的課室座椅配置,重新分配教室成為區域或活動中心,為學生增加更多主動探索學習的機會。以下舉出四種例子以供參考:
1. |
無限制式語文活動中心:設立圖書角或圖書館、視聽中心或寫作中心。 |
2. |
特定主題式活動中心:設立特定主題教學中心,短期展示相關學習資料,場地可配合主題需要變動,例如操場一角或走廊盡頭等。 |
3. |
永久特定主題式活動中心:在固定的場地展示學習資料,主題可依需要隨時更換。適合長期的專題教學。
|
4. |
結合其他多元智能的活動中心:譬如設立語文與音樂、語文與數學的活動中心。 |
在多元智能的教學下,學生學習更呈多元化
有效的語文管教方法秩序
對於管理學生在課堂上的秩序,台灣教師最常是大叫「不要講話」。事實上,可應用的語文管教方法有很多,唯有營造了解學生需求、照顧學生感受的環境,才能影響他們的行為,有效管理秩序。多元智能的語文管教方法,包括了的下列各種:
1. |
和學生談話溝通。 |
2. |
向學生提供如何解決問題的參考書籍。 |
3. |
協助學生用「自我交談」的方法思考問題。 |
4. |
多向學生講以紀律為主題的故事(例如「狼來了」)。 |
5. |
對有特殊行為傾向的學生,針對問題對症下藥,運用不同主題的語文管教方法,例如:
好勇鬥狠的學生──以憤怒為主題的自傳治療;
性格退縮的學生──涉及友誼的內省小說;
過份活躍的學生──以過份活躍為主題的書籍。 |
學生如果語文智能較弱,以上的方法都不適用,這時教師可因應學生的多元智能特點,改用音樂的、數學的、空間的、人際的、內省的等其他智能策略。
語文的真實測驗
多元智能論的測驗是要探索學生對學習材料的理解,比傳統的選擇或填充測驗更全面、完整。它甚少使用格式標準化的測驗系統,而是以參照(criterion-reference)或自我評估(與自己的過去表現相比)為標準的真實測驗。下頁的附表,就列舉了標準化的測驗和真實測驗的差異。
附表:傳統的測驗與多元智能式測驗的分別
|
標準化測驗(傳統的) |
真實測驗(多元智能) |
方
式 |
‧ |
把學生豐富而複雜的生活檢約為分數、百分比或等級。 |
‧ |
製造一種要求部分學生無法通過的虛構標準或尺度。 |
‧ |
以一次考試,測驗,要學生在短期內記憶知識。 |
‧ |
作出教育決定時,過於集中參考單向性的數據。(如分數) |
‧ |
因文化背景和學習方式不同歧視某些學生。 |
‧ |
使用學生從來沒見過的評分方式。 |
‧ |
只注重正確答案。 |
‧ |
把學生放在干擾自然學習的人造環境中。 |
‧ |
規定限制學生思考的時間。 |
‧ |
批評學生但沒有給予改進建議。 |
‧ |
測驗和教學看成是分離的活動 |
‧ |
答案是有決定性的;學生很少有會修正、考慮或重做測驗。 |
‧ |
提供只有受過專業訓練的人才能完全理解的評量結果。 |
|
‧ |
讓教師感受學生學習時的獨特經驗。 |
‧ |
建立一種每個孩子都有機會成功的環境。 |
‧ |
運用持續性的測驗,提供學生更明確的學習成就。 |
‧ |
運用多種評量方式,提供學生更明確的學習進展結果。 |
‧ |
把每個學生當作獨特的個體來看待。 |
‧ |
以文化公平測驗來評估學生表現,給予平等的成功機會。 |
‧ |
認為學習過程和結果一樣重要。 |
‧ |
在自然的學習環境中,以不引人注目的方式觀察學生學習表現。 |
‧ |
提供學生解決問題、計畫或處理事情所需要的時間。 |
‧ |
提供學習過程有用的訊息。 |
‧ |
把測驗和教學看成是一體兩面。 |
‧ |
讓學生持續的自我反省、間接學習。 |
‧ |
使用家長、學生和非教育人員很容易了解的常用語,描述學生的表現。 |
|
內
容 |
‧ |
迫使教師把課程範圍,縮窄到只教考試範圍的內容。 |
‧ |
把注意力放在錯誤、低分和學生不會做的事情上。 |
‧ |
通常以較低程度的學習技能為主。 |
‧ |
限制讀、聽和在紙上做記號。 |
‧ |
一般禁止學生互相討論。 |
|
‧ |
允許教師發展有意義的課程規劃,並評估學生。 |
‧ |
強調學生的智能強項:能做甚麼、喜歡或試(著)做甚麼。 |
‧ |
包括較高程度的思維技能和重要科目(如觀察力、統合力)。 |
‧ |
測驗內容與創造、訪問、表現、解決問題、反省速寫、討論等學習課程有關。 |
‧ |
鼓勵合作學習。 |
|
影
響 |
‧ |
製造影響學生表現的壓力。 |
‧ |
鼓勵外在的學習(如考試及格、獲得好成績)。 |
‧ |
在學生之間造成無助益的比較。 |
|
‧ |
提供有趣、生動和令人興奮的經歷。 |
‧ |
產生對學生及其他人有價值的結果。 |
‧ |
鼓勵學生為學習而學習。 |
‧ |
讓學生比較自己過去的表現。 |
|
有助於學習的學生檔案夾
以檔案夾記錄學生的學習進度,可以讓他們豐富多樣的生活,獲得被承認、讚美和培養的機會。放進檔案夾的資料是根據教育目的和目標而定,對學生、教師及學校各有不同的意義:
對學生而言:是記錄自己的學習旅程與自主表達的空間。
對老師而言:是學生表達自己各種思想、感覺與發表作品的區域,對因材施教有很大幫助。
對學校(或社會各界)選才而言:是學生依不同需要組織的自我資料,以呈現自己的素材,達成正確的溝通與認定。
檔案夾的內容包羅萬有,可包括:舊筆記 /寫作計畫初稿/最好的寫作樣本/觀察紀錄/辯論、討論、解決問題的過程錄音/專題報告/閱讀技能清單/朗讀或講故事清單/解字謎的樣本等。
語文學習偏差的改進方法
傳統的學習障礙均指閱讀(語文)及計算(數學)障礙,一般特殊教育就針對各自的弱點,加以修正、設法補救和訓練,譬如寫錯的字就再寫十遍、閱讀能力不好就加重閱讀份量;情況嚴重者更被當成患上「疾病」,進行個別長期的治療。
在多元智能論中,這些問題不以「障礙」或「疾病」看待,所謂LD不是Learning
Disability(學習障礙),而是Learn
Difference,它僅只是「不同」於一般的學習方式。LD者除了某部分有特別的需求外,在其他維度的學習均能獨立運作,並且有比一般更好的創造力(過去許多高成就的名人都有這種狀況)。
多元智能論主張運用較強、較沒有Difference的某一智能,進行替代、轉換,如此將有益於特別的需求。此方法經由使用並證實效果甚佳。改善語文學習偏差(Difference)的替代方案有:
◎語文的方案:
以替換性技術或使用學習工具,如錄音機、閱讀機(一種以電子掃描把文字轉換成聲音的機器)。
◎非語文的方案:
1. |
邏輯數學方案:電腦語言、可換來換去的文字模。 |
2. |
空間方案:圖示文字、加配色彩。 |
3. |
音樂方案:歌詞、簡單的詩、押韻的故事、有配樂的故事書。 |
4. |
肢體動覺方案:點字、手語、用身體寫字(如在黑暗的房間用手電筒畫字、在牆上用水槍噴水寫字、用粉筆在人行道上畫大字、在沙地上練習寫字)。
|
5. |
人際方案:朗讀、聽寫(唸給自己或別人聽)。 |
6. |
內省方案:無限制式的日記、提供安靜讀書的環境。 |
從以上各點可以看出,多元智能中光是語文能力的應用已經多姿多采,如果教師能夠把文首的七種智能元素融會貫通,並且滲透入教學之中,相信有助打破傳統教學上的缺失,培養更優質的下一代。
(節錄自作者在台灣民間教育中心網站發表的文章,網址:http://140.112.50.101/educc/multintelligence/cleaver2.htm)
參考資料
謝立信。《經營多元智慧》。台北:遠流出版社。
謝立信。《超越教化的心靈》。台北:遠流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