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與教資源中心
L & T Resources
現代教育通訊
MERS Bulletin
現代教育通訊 87期 前期教訊:
第87+88期《現代教育通訊》
分層設題與閱讀理解教學
吳智光 博士
香港教育學院
理性溝通研究及發展計劃高級課程發展主任
閱讀理解的重要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要透過閱讀各式各樣的資料,如書本、報章、雜誌、文件等,攫取資訊,增加知識,作出決定,解決問題。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十分重要。「成功的教育過程需要有效的閱讀,一個學生在學習上失敗,首先是由於他未能達到有效的閱讀 」①。語言文字是學習的主要媒介。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愈高,愈能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教師應該如何努力,才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呢?閱讀需要帶目的的,我們不妨從「提問」著眼,通過不同層次的問題,引領學生從不同層次,不同角度理解篇章,提高閱讀水平,培養思維能力 。

閱讀理解的意義與基本流程

  閱讀理解是「一種從書面言語中獲得意義的心理過程」②,「閱讀活動的結果不是機械地把原文說出來,而是要通過內部言語,用自己的話理解或改造原文的句子和段落,從而把原文的思想變成讀者的思想。」③ 閱讀理解是提取和闡釋文本意義的過程,文章的意義有深淺,對於同一篇文章的闡釋,也因人而異。閱讀理解流程可分四個④:

1. 將字詞解碼(Decoding),決定這些字詞在特殊句子中的意義;

2. 將某些個別字詞的意義聯繫起來,以理解句子;

3. 理解段落的意義、隱含主旨、原因、結果、假設、論證、未明白說出的結論、甚至與段落主旨有關但暫時離題的觀念;

4. 評價各種觀念,包括邏輯、論證、真實性,與價值判斷等。

  字詞解碼是閱讀理解中最根本的。不少研究都指出,只要理解關鍵字詞,就可以進入步驟2至4,去讀懂文章。

  根據閱讀理解流程,例如,可以擬設不同的問題,引導學生理解文章。就步驟1,可擬設字詞解釋問題;就步驟2,可擬設句子譯解問題;就步驟3,可擬設歸納主旨、分析段落大意和關係、推論與拓展內容等問題;就步驟4,可就內容、結構、詞句,擬設評鑑高下優劣的問題。

閱讀理解的教學

  教師的教學方式,可以影響學生的學習習慣和理解模式,以閱讀教學為例,如果教師在施教時先分析文章整體架構,再解釋個別字詞涵意,久而久之,學生每閱讀文章,就會先留意文章的架構脈絡,例如主旨段要,然後才考慮個別的字詞解釋。相反,教師如果先解釋字詞,再行分析文章架構,久而久之,學生每閱讀文章,就會先試行解決字詞問題,然後才分析文章。現實上,有不少學生當他們在閱讀方面遇到字詞障礙,就不願再看下去。其實,只要把握關鍵字詞的意義,通篇就可以明白,不必先求每字通解。教師指導學生瀏覽篇章,把握主旨,可以提起學生學習動機,讓他們從大至小,逐層剝入,讀通全文。相反,先抓住關鍵字詞,分析重點語句,可以引領學生思考內容,推敲佈局,增加學習趣味。這兩種教學模式,都可以通過問題帶引,視乎學習材料與學生水平調節,讓學生有效學習。

閱讀理解的目的

  語文科的閱讀理解,目的有二,一是學習文章的內容訊息,包括篇旨動機、段意要點、詞句意義等;一是學習文章的寫作方式,包括佈局謀篇、作法修辭、煉字造句等。簡單來說,一是知道文章表達了甚麼,另一是知道文章如何表達。前者可以豐富知識,增益觀點,擴闊眼界;後者可以深化賞析能力,提高寫作水平。關於文章的組成,有積字成句,組句成段,合段成篇的說法,這可視作一個由小至大,或由下而上的下筆寫作過程,如果從構思文章的步驟說,卻是倒過來的,文章意旨,最為重要,作者必先弄清要表達些甚麼,然後才考慮如何表達。然而,不論內容訊息,還是寫作方式,都可擬設問題,為學生提供閱讀和理解文章的方向。

問題層次的分類

  就問題的擬設,有學者分為以下六個層面⑤:

一、知識性問題(Knowledge Questions)

  著重直接找尋或回憶資料,例如:散文名篇《背影》的作者是誰?

二、理解性問題(Comprehension Questions)

  著重文獻資料的分析,例如:諺語「失敗乃成功之母」是甚麼意思?

三、應用性問題(Application Questions)

  著重於如何利用所理解的資料、原理或通則,套進具體情境加以運用。例如:讀過《釣勝於魚》這篇文章後,如果你在比賽中落敗,應如何面對?

四、分析性問題(Analysis Questions)

  著重解構資料組織,研究資料中部分與部分和部分與全體之間的關係。學生必須擁有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以便全面透徹地了解和把握資料,例如:以下哪句話跟課文的主要觀點相反?

五、綜合性問題(Synthesis Questions)

  要求學生利用一個新的架構和組織,把從各方面蒐集到的資料重新整合,並加上原創性的見解,例如:綜合名人讀書法及會考狀元讀書心得等各項資料,並結合自己的學習經驗,歸納一套讀書心法。

六、評鑑性問題(Evaluation Questions)

  讓學生根據一定的立場及標準,評價所讀材料,例如:作者的建議是否可行?理據為何?哪一句詩你最欣賞?原因何在?

  就語文教學的特點,另有學者提出六個層面:複述、闡述、重整組織、伸展、評鑑和創意⑥,現就閱讀理解的目的,歸為三類,整合並舉例如下表:

類別
層次
題目示例⑦





複述
認讀原文,初步直接理解,指出事實、依據

根據詩歌內容,我們怎樣才可以製造風?

闡述
用自己話語解釋詞語和表面句意

詩歌中說風「吹皺了清清的河水」是甚麼意思?

重整組織
分析篇章結構
找出根據原因
抽取特定信息
歸納段篇意義

詩歌共分六段,哪一段跟其他各段的整體意思不同?為甚麼?

伸展
引伸含義,推理思考,拓展內容

根據詩歌內容,天上的風大不大?從何得知?

評鑑
評論思想內容,鑑賞語言、思想、觀點

詩歌哪一段寫得最好?為甚麼?
形式類

重整組織
分析表達技巧

詩歌各段的第一、二句有甚麼共同的特點?這是甚麼修辭手法?共同表達出甚麼意思?
應用類

創意
提出新想法
有獨到感悟
運用所讀信息解決實際問題

請你運用創意,仿照六段的寫作模式,續作詩歌第七段。

  上述介紹兩個問題分類架構,基本上很接近。第二個增加了創意思考的元素,並把應用性的問題歸入,豐富內容。而重整組織層兼具內容分析與形式探究的作用。閱讀理解問題的層次分類架構很多,此處簡單介紹兩種,只屬冰山一角,目的在點出一個較為全面的擬題方向,供老師作教學的參考。

總結

  閱讀理解問題的擬設,兼具引導與評鑑的功能,既可作引導學生理解文章的方向,也可作評鑑學生理解能力的工具。前者老師可就學生學習情況,調節問題的深淺闊窄,逐步引導,讓學生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理解文章。整體而言,通過不同類型與層面的問題,可以引導學生全面理解所讀材料,從廣度與深度兩方面拓展知識領域,提高思考能力。配合材料內容,可以增進文學、中華文化、品德情意的體味;配合活動設計,可以培養寫作、說話、聆聽與自學的能力。

參考文獻
黃政傑(1993)《課程設計》,東華書局。
李子建、黃顯華(1994)《課程:範式、取向和設計》,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蔣成瑀(2000)《語文課讀解學》,浙江大學出版社。
祝新華(2005)《閱讀理解認知能力層次──測試題型系統的進一步發展》,發表於新加坡教育部在職老師培訓課程:語文測試中的效度與信度(2003-2005)。
Francis P. Hunkins(1989),《Teaching Thinking Through Effective Questioning》,Christopher-Gordon Publishers,Inc.


① Emerald Dechant,1991。

② 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篇,1985。

③ 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篇,1985。

④ 喀威爾(Carver),轉見 Richard E.Mayer,1987。

⑤ Benjamin Bloom,1956。

⑥ 祝新華,2005。

⑦ 問題依徐青山《風在哪兒》擬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