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與教資源中心
L & T Resources
現代教育通訊
MERS Bulletin
現代教育通訊 100期 前期教訊:
第100期《現代教育通訊》
 中文寫作不再困難
■黃金枝 羅鳳清 ■資深中文教師、編輯 


  我們任教小學的時候,有家長說:「老師,我的孩子都認為英文科較中文科容易學習,他們都害怕中文。」「老師,我不會指導孩子温習中文。」「老師,怎樣能令孩子的中文作文進步?」
  「 學習中文」似乎對一般中小學生都是個難題,這個難題存在於不同時期、不同階段的學生身上。中國語文科真的是個高難度的科目嗎?中文寫作真的是那麼困難嗎?我們相信造成家長或學生這種感覺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大部分人都有「中國人怎會不識中文?」這個潛在的意識,再而,是香港的社會背景和國際地位,導致家長在孩子展開學習階段後,會特別着重其他科目,如英文、英語的學習。此外,有一點不得不承認,以前小學的中國語文課本不會明顯地安排學習語法,也少有拆解或分析句子成分和篇章結構。但是,英文科卻有「文法」(Grammar)學習。孩子下課回家,父母無從在課本上取得適用的資料來給子女「補中文課」。久而久之,「中文難,難於別科」便成為中小學生不謀而合的困境。其實,所謂「中文難」,主要是學生不善用文字表情達意,不能以流暢文筆寫作。老師和父母總是說,多讀課外書,寫作自然好。然而,怎樣讀?怎樣寫?
  漸漸,教育界人士提出課程改革,推陳出新的課程不再偏向以往以讀文為主,較重灌輸式、講解式,更須提高寫作、聆聽、說話的能力,學習過程要互動、雙向(吸收←→ 發表,也有人稱「輸入 ←→輸出」)、自學。因此,課本的編寫方式、內容選材亦與以往不同,增加了字、詞、句、段、篇和修辭的結構分析,重視「讀寫結合」。「讀」和「寫」怎樣結合?從「讀」到「寫」之間的步驟怎樣?
  學習任何知識,多以老師講解、學生吸收的形式開始。但是,怎樣知道學生學到多少?他們的能力怎樣?從他們的「發表」中可知一切。吸收和發表也不是只進行一次就見效,而是往往經過多次不同層面的吸收和發表,才真正掌握知識和能力。從「讀」到「寫」的過程就是要經過多次的吸收和發表,最後才成就一篇好作品!
  沒有人不經過「讀」便能「寫」。我們來試探究從「讀」到「寫」之間的吸收和發表:

一 句子

讀利用篇章學習字、詞、句的意義、組成和結構
                ( 聽老師講解)
吸收(輸入)
 
配詞、造句 發表(輸出)
 
分享同儕的句子及理解自己錯處
              ( 老師或同儕講評)
再吸收(再輸入)
 
重整或完整地修改錯誤部分
              (先口述,再筆寫)
再發表(再輸出)


二 修辭

利用篇章學習修辭手法和效果
                ( 聽老師講解)
吸收(輸入)
 
運用所學的修辭手法造句或寫段 發表(輸出)
 
分享同儕的句子及理解自己錯處
              ( 老師或同儕講評)
再吸收(再輸入)
 
修改錯誤部分
              (口述及筆寫)
再發表(再輸出)

三 寫作篇章

利用篇章學習文章的寫作手法及組織結構
              ( 聽老師講解)
吸收(輸入)
 
運用所學詞句、修辭及寫作手法寫作篇章
              發表(輸出)
發表(輸出)
 
分享同儕的作品內容、手法及理解自己錯處
              ( 老師或同儕講評
再吸收(再輸入)
 
完整地謄正篇章
              ( 朗讀或張貼出來)
再發表(再輸出)
 
請別人對自己的作品提意見或自己再三審視該篇章,並再次修改 再吸收(再輸入)
 
再三謄正篇章,使篇章更完美 再發表(再輸出)

  由以上簡單的分析,一篇佳作必須經過多次吸收和發表才臻完美。
  談到寫作,不能不談談現代教育研究社的《二十一世紀現代中國語文》。那是一套知識和能力並重的小學中國語文教科書。全書不論在思想教育、題材選取、寫作手法、佈局謀篇、遣詞造句、修辭技巧等方面,都值得學生模仿學習。其中每個單元都安排了一個「讀寫活動」,「讀寫活動」是這套教科書的最大特色。我們要令學生學會從「讀」到「寫」,掌握讀寫能力!因此,請了解我們的理念和目標:
‧ 提升學生的讀寫能力
  上文提及學生認為中文難學習,難在不善用文字表情達意,不能以流暢文筆寫作。因此我們對準讀寫訓練點,抓住學生的興趣,拓展寫作空間,令每個單元的閱讀與寫作學習重點互相緊扣,在閱讀與寫作之間建築一道橋樑──課堂活動工作紙,提供多元化的策略,讓學生一邊學一邊做,把在單元中學到的知識,應用在寫作上。
  教學重於興趣的培養,重於多練,重於方法的指導。由讀走向寫、由課堂向課外的遷移,要奠定良好的語文基礎。老師可根據教材特點,給學生提供有效借鑒和創造的依據,進行模仿和創造的練習,才能培養學生的讀寫能力。
‧ 閱讀訓練與寫作教學相結合
  《 二十一世紀現代中國語文》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學生學習寫作的範例。學生學完一篇課文後,配合「課堂活動工作紙」的概念圖,便很容易理解課文的內容;課後練習的「分析與綜合」更讓學生明白作者的表達手法和寫作特點。我們就每個單元的訓練重點設計各種類形的練習,讓學生進行讀寫基本功訓練,逐漸理解、消化為自己的東西,對日後的寫作能起潛移默化的影響。每個單元的寫作活動都有層次地引導學生寫作,「課堂活動工作紙」中更有腦圖配合課文的讀寫活動,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根據題目、審題、要求等資料,構思寫作內容(完成腦圖),最後寫作一篇文章。
‧ 寫作與生活相結合
  小學生寫作上的困難大多是詞句貧乏,段落不清晰,敍述順序雜亂、平鋪直敍等。究竟怎樣改進寫作教學?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的生活,讓學生易於動筆,樂於表達。學生要多觀察四周事物、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根據兒童的模仿性特點,學生可從我們提供閱讀教材(延伸閱讀)中,選擇適當的作為小練筆;同時,由於兒童易遺忘,我們採取邊讀邊寫,再用課堂活動工作紙進行活學活用,這樣,還用擔心所學的知識不能鞏固嗎?

‧ 寫景事例
  在《二十一世紀現代中國語文》六上一冊單元三第七課《長江三峽遊》和第六課《黃山》,我們抓住課文的特點──多角度描寫和定點描寫,加上學習修辭技巧──排比、比喻。教師引導學生認識這種寫作手法後,配合課後的讀寫活動:
一 透過從不同角度觀察(正面、側面、後面、上面)圖中的金魚,進行描寫。
二 透過站在學校操場中央,向四周觀察,再作描述。
三 運用以上的兩種不同的觀察方法,描述居住地方的周圍環境,以「我居住的地方—─ xxx」為題,寫作一篇文章。這題可配合課堂活動工作紙,構思寫作內容。
四 寫作前,更要求學生審題,並明白寫作要求及應運用的手法,最後學生按照題目,以腦圖構思大綱才正式寫作。
  經常接受以上從「讀」到「寫」的訓練,還用害怕寫作嗎?還須擔心下筆不成文嗎?
  我們期待老師誘發學生累積優美詞句,運用各種寫作策略,提升寫作的效果。讓學生樂於做寫作的主人,寫作時自然可以文思泉湧,妙筆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