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與教資源中心
L & T Resources
現代教育通訊
MERS Bulletin
現代教育通訊 106期 前期教訊:
第106期《現代教育通訊》
 語文課程的一些熱點問題與建議
■何文勝■香港教育學院


一、引言

  筆者從事兩岸四地的語文課程與教材研究二十多年;在香港的私立、津貼,日校、夜校等中學任教共十五年;教過一等一的學校,也教過全港百分之十最差的學生;剛完成新加坡教育部課程發展處的海外專家顧問工作,以及在兩岸四地參與過千場的觀課活動,積累不少經驗;退休在即,希望把我研究與觀察所得,根據理據提出一些當代語文課程、教材與評估的問題,以及一些建議,盼能引起老師、專家、學者及政府當局的關注,共同解決問題,把語文教學放在科學的體系上。

二、問題

(一)課程方面

1. 修改課程的問題
  大陸在2001 年制訂《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簡稱課標), 台灣在2003 年推出《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語文學習領域》(簡稱綱要),香港在2002、2004 及2007 年先後編訂初中、小學、高中的《中國語文課程指引》(簡稱指引)及相應的中小學中國語文建議學習重點(試用本),新加坡也在2002 年制訂《中學華文課程標準》。除香港外,三地的語文課程經過約十年的實踐,都先後在2011 與2012 年作出修訂。縱觀香港的初中與小學語文課程指引,至今用了十多年還未有修訂,但高中課程指引用了幾年,就在2014 作了修訂。因此是時候修訂香港初中與小學的語文課程了。

2. 語文的定性、定向、定量與定序等問題
  做好語文教學的工作, 政府必需先要做語文的定性、定向、定量與定序的工作,這樣,編教材、教學和評估才有依據。政府目前已把語文定性為文道合一,定向為能力訓練導向,但定量的學多少與定序的學習次序等工作仍沒有做好,因而出現怎樣編教科書,老師教多少,學生學多少,哪些先學,哪些後學,評估的效度等問題。

3. 一般性與特殊性的問題
  課程指引中教學總原則的內容包括12項,只有三項是語文教學的,其餘都是一般的教學原則,沒有針對語文科的特殊來提出。它沒有搞好教學原則和學科教學原則的「一般與特殊,共性與個性」的關係。它過於強調「一般、共性」,而未能全面充分突出「特殊、個性」。因而失去課程指引的指導性。

4. 教學目標的銜接問題
  三個階段學習目標的內容都未能銜接起來。簡單來說,小學在審美能力,家庭、國家;初中在審美能力,家庭,文化,國家、民族;高中在自學能力,陶冶性情,文化及民族等元素上都有不足。幾個階段的學習目標出現上述的問題,一方面與政府有沒有做好語文課程的全盤規劃有關,另一方面是與政府做了中學課程(2001)後,才做小學課程(2004)不無關係。

5. 文言文教學的問題
  1971、1978 及1990 幾個課程綱要對文言文教學的要求,由欣賞文言文,理解文言文到理解淺易文言文。這次課改的2002 課程指引對文言文的教學目標就不提任何要求。在大陸則由過去不提要求到現在要求理解淺易文言文,而且要求積累一定詩文的背誦篇章。

6. 多元語文教學的問題
  課程指引中語文教學包括:閱讀、寫作、聆聽、說話、文學、文化、思維、品德情意與自學等九個學習範疇。根據語文科的內涵與性質來說,多元化的語文教學是合理的,也平息了多年來對語文內涵的爭論,這是其他地方所不及的。不過,課程指引未有把這九個範疇元素的關係結構處理好,加上示例又出現不少落差,出版社依樣劃葫蘆,出現越多元就越混亂的情況。

7. 十二年的語文教學取向問題
  課程指引把能力訓練作為在語文教學的其中一個取向,整體來說是符合語文性質和九年強迫教育的教學目標的。不過,根據一些示例和教科書的規劃來看,把十二年都用作能力訓練,這個規劃就不合理了。九年不是掌握了語文的基本能力嗎?為何高中仍在學能力呢?因此,為何在初中學過的語文能力,如記敘文的詳略,人物性格的描寫,說明的方法與議論文的論點、論據與論證方法等,在高中還要重複地學呢?

8. 語文能力元素結構的問題
  建議學習重點的能力元素結構解構不足:例如,閱讀能力包括:認讀、理解與賞析。寫作能力包括:積累、觀察、思考;審題、選材、構思;起草、修改、謄寫;練筆等。課程指引與坊間的教科書承傳了過去文體理解與文學賞析的優勢,可惜,兩者在基礎認讀能力和寫作能力解構的不足,因而出現讀寫能力的元素訓練不全面,序列不清晰的現象。

9. 基本篇目問題
  這次課改, 中學的語文課程都不設基本篇目,由出版社或老師對課程指引的理念和假設來自由發揮。本來,這就能給出版社以至老師有更大的空間來編寫校本語文教科書,但近幾年中學文憑試學生的語文成績表現不佳,因而引起師生和家長對過去傳統經典範文積累不足的熱議,甚至認為這是取消基本篇目的後果,於是重設基本篇目的呼聲應運而生。

10. 編寫示例的問題
  筆者對課程發展處所做的幾個示例都提出不少的評論。如果由政府去做示例,有違一綱多本的理念。加上,這些示例都有違課程理念的精神,真的以不做為佳,否則禍患無窮,妨礙語文教學的多元發展。

(二)教科書方面

  課程理念要在教科書落實過來,當局要把好這個關。在政府出版的示例和坊間出版社出版的教科書來看,不難發現不少問題。

1. 體系與體例的問題
  香港現行語文教科書的編選體系雖然做到文道合一,但文還是以文體組元為主。文體組元未能全面訓練學生的語文能力,根據理據應以能力組織單元,落實文道合一的理念,教材編選時要做到以文為經,道為緯的原則。編選體例的元素香港的語文教科書比大陸或台灣的都要全面,但關係結構處理不好,因此,它不是最優化的組合。

2. 開發校本課程的問題
  根據課程指引的理念,以學生為本就要開發校本語文課程。教科書只能面向一般水平的學生,往往未能照顧優生與差生;加上課程指引未有做好定量與定性工作,教科書的能力訓練元素和序列都有不足,因此,教師需要有能力、有時間和有資源來開發校本語文課程和教材,以補教科書的語文讀寫能力訓練不全面和序列不清晰的不足。

3. 多元化語文教學問題
  根據語文科的內涵與性質,九個學習範疇的多元化語文教學是合理的。但這九個學習範疇的元素結構沒有處理好,把教科書變為應有盡有的資料庫,對優生來說,可能問題不大,但對差生來說越多越難整合,不利學習。

4. 教學目標不斷重複的問題
  現行中小學語文教科書的學習重點,普遍出現很多不必要的重複,造成懂的不斷去教,不懂的就沒有時間教。這是體系的規劃不足,手段與目的不分的後果。同時,現行教科書編者的話都認為落實了課程指引要求全面思維及創新思維的訓練,但根據一些研究顯示,這都是有待商榷的。

5. 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問題
  課程指引特別重視學生的興趣、習慣與態度,以至九個學習範疇的自學與品德情意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但在課程指引以至坊間的教科書都未有機制來處理這些非智力因素的問題。

6. 練習系統的問題
  練習系統問題, 幾乎所有出版社都採用題海政策,以滿足各方的需求,但都沒有考慮到做這些練習的成效。例如某教科書,一篇課文的練習題大大小小共五十題,能扣得住學習重點的只有兩道,其餘都是無效的練習。但這兩題練習都是不可操作的,換言之,學生懂就能答,不懂的就答不了。這個練習沒有訓練學生找答案的過程和策略。

(三)評估方面
  課程、教材、教法與評估是四位一體。簡單來說, 課程要求甚麼, 教科書就編甚麼,老師教甚麼,考核就評估甚麼。因此,高中的語文課程指引由教育局與考評局合編是合理的。相對大陸與台灣來說,香港的語文評估是比較多元的,考核包括聽說讀寫四種能力評估,公開與校本評估;進展性與終結性評估。不過,在實踐起來有一定的落差。
1. 中學文憑試(DSE)的問題
  近幾年,學生在中學文憑試語文科的成績比過去差,而文言文部份更成為死亡之卷的一部份。不少學生,尤其是一些優生,往往因語文科成績不佳而未能進入大學,引起各界的關注。

2. 修改評估的問題
  這兩年, 師生、家長與市民對中學文憑試語文科都有很多意見和不滿。教育局在2012 年開始檢討以至修訂中學文憑試語文科的評核方式與內容。

3. 考核內容的問題
  課改後, 課程取消指定篇目, 考試不考範文。對老師與學生來說,不考範文,心裏沒有數,也不利學生對傳統經典篇目的積累。不少意見甚至把近幾年中學生在中學文憑試的成績表現不佳與不考範文拉上關係。2014 年修訂的課程指引把語文科的評估由五卷改為四卷,說話的評估內容又刪去朗讀部份。

4. 非智力因素的評估問題
  興趣、習慣與態度, 自學與品德情意等非智力因素,過去的課程綱要幾乎沒有提及,現在兩岸三地特別強調,這是合理的,但如何操作,能否達標,怎樣評估?這是值得語文教育工作者重視的問題。

三、建議

(一)課程方面
  課程發展處應立即全面有序地修訂現行的語文課程指引,而且要把初小的小一至小三,高小的小四至小六與初中的中一至中三,作為九年一貫來規劃設計。

1. 各項原則宜有針對性
  建構課程指引學科的教學原則,應該根據「語文教學的性質任務和內容」、「教學的目的」、「語文教育內部的諸關係」、「教學過程的規律」等客觀的條件和因素來提出。「語文教育內部的諸關係」就語文學習的內容來說,可概括為閱讀、寫作、聆聽、說話、文學、中華文化、品德情意、思維和語文自學等九個學習範疇。語文科的教學原則處理不好的話,往往出現「學習領域或學科之間學習重點不必要的重複」。如果從學科的教學性質、任務、內容、目的、內部關係及教學規律等因素來建構語文科的教學原則,則先弄清元素間的關係。簡單來說,就是以文為經,道為緯;思維訓練是聽說讀寫能力訓練的核心。換言之,在訓練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的過程中,學習文學、中華文化、品德情意等內容,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最終是「學會學習」。這樣我們就不會、也不可能抽空來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總之,語文的教學原則不應是一般的教學原則,而必須是與其它學科有區別的語文科教學原則。

2. 教學目標的銜接
  現行小學、初中及高中的語文學習目標,在課程與學科的理論上都有不足。根據理據,現行不同階段的學習目標需要加強課程目標的整體性、連續性和層次性,所以學習目標應按學段分為四個階段。目標內容包括能力目標和思想目標,前者包括語文能力、語文知識、智力發展;後者包括思想品德、學習態度習慣、審美意識。現行的課程指引在小學階段應加上審美能力、家庭、民族的責任感和國際視野;初中階段應加上審美能力、文化,家庭、國家、民族和國際視野;高中階段應加上自學能力,陶冶性情,文化與民族感情。

3. 做好定量與定序的工作
  政府應責無旁貸盡快做好定量與定序的工作。定量就是要定好小學六年、初中三年和高中三年共學多少語文能力,學的先後序列,這樣教材編寫、教學實踐與評估成效才有依據。
  如能解構聽說讀寫的能力元素與結構,這樣能力訓練的元素才能全面,序列才能清晰。以閱讀理解為例,閱讀能力包括認讀、理解與賞析。認讀能力又可解構為:閱讀基本方法,包括借助課文注釋和字典閱讀、默讀、圈劃、批註、摘錄、筆記、朗讀。字詞句段理解,包括正確理解詞語含義,把握關鍵字,正確理解句子含義,把握關鍵句,歸納段落大意,把握重點段落。篇章理解,包括整體感知文章內容,理清文章思路,概括文章主旨等。課程指引的寫作能力沒有好好的解構出來,只是配合閱讀,隨文體來做仿作練習,這不是全面的寫作能力訓練。

4. 課程規劃與組元方法
  九年強迫教育是全面的基礎語文能力訓練。因此,課程規劃以能力訓練為主,強調能力的線性邏輯發展,宜以能力組元;高中是在初中掌握語文能力的基礎上運用能力,強調知識的吸收。要增加閱讀量,拓寬閱讀面,就應以人文性來組元。
  理想的十二年一貫語文課程規劃原則,以閱讀教學為例:小學階段學字詞句段篇的認讀能力與文體的理解能力,初中在認讀與文體理解的基礎上,訓練文學的賞析能力。

5. 不設基本篇目
  其實, 兩岸三地的課程都不設基本篇目。從理據來說,教材只是例子,因此,課程不設範文是合理的。這樣可給出版社以至老師在編寫教材時有更大的空間來落實課程的理念。就算有指定篇目,也不應是公開考試的範圍,否則難以準確地考核學生的全面語文能力。不過,課程可以要求學生背誦一定數量的傳統經典篇目以補不設範文的不足。

6. 傳統經典的積累
  背誦有豐富詞匯、加強語感與對傳統文化的積累與承傳功能,因此,課程可以提出需要背誦的傳統經典篇目。不過,它不應作為公開試的考試內容,至於是否達標,宜由學校把關,作為校本評核分數的一部份,以確保學生在傳統文化的積累與承傳。篇目與數量可參考大陸課標後各學段的優秀詩文背誦推薦篇目。

7. 示例的編寫
  編寫示例的工作不宜由政府來做,否則只會吃力不討好。示例設計得好,勉強還可以。但無論好壞,出版社必定依樣劃葫蘆,後果不堪設想。示例宜由專家、學者與教師對指引要求的解讀和假設去演繹,政府把好關就可以了。總之,這些示例只要有理據,就可以在課堂實踐,以落實多元化語文教學的理念。

(二)教材方面

1. 有效的單元組織
  小學與初中以能力組織單元, 因此需要編寫能力訓練型編選體系的語文教科書。在體系上要做到上一單元所學為下一單元所用。做好單元與單元之間的縱向銜接和單元內單位與單位間的橫向聯繫。九年強迫教育以能力組織單元, 落實文道合一, 以文為經,道為緯的學科性質要求。

2. 善用三種課型的功能
  善用單元內單位間的精讀、導讀與自讀等三種課型。精讀是學生學能力,導讀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用能力,自讀就是訓練學生的自學與自評能力。這樣,三種課型就能激活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達到由扶到放,舉一反三的作用。

3. 九個學習範疇的處理
  要處理好九個學習範疇,先論證九個元素的關係結構:九個元素中有並列的關係,也有從屬的關係。指引所說:由聽說讀寫來帶動文學、文化、品德情意、思維、自學等範疇的學習是主導思想。教師透過作為例子的教材,訓練學生的語文理解和文學賞析的能力,培養品德情意和學習傳統的文化知識。善用課後練習的提問,全面訓練學生的基礎及高效思維能力。透過三種課型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這是處理九個範疇的最優化組合。

4. 學習重點的銜接
  大部份現行教科書在小學與初中,初中與高中能力訓練方面的銜接都做得不好,如小學與初中幾乎全都沒有系統的認讀能力訓練,高中又不斷重複初中的文體理解與文學賞析能力訓練。其實,小學的訓練重點在認讀能力,高中則強調能力的應用而不是訓練。

5. 教科書的把關問題:
  以上問題, 可以把它總結為教科書審批的問題,當局把關得好,應不會出現上述問題。

(三)評估

1. 修改評估的問題
  新高中語文課程指引實施不足一個循環,老師才略有經驗就要修改,容易使人無所適從。同時2014 的修訂主要是課程指引中評估的形式和內容。改評估而不改課程、教材與教法,將來必然影響教學、教材與課程。這是極不合理的做法,犯上典型以考試作為指揮棒的毛病。合理的做法是:先修訂小學及初中的課程,最後是高中課程。由課程規劃、教材建設、教學實踐到評估成效,四位一體,循序漸進不能本末倒置。

2. 評估效度的問題
  簡單來說, 評估的效度就是評估的內容能不能緊扣課程的教學要求。原則上,課程要求甚麼,教科書就編甚麼,教學就教甚麼,評估就考甚麼。這才是效度高的評估。但當我們看到2007 年課程指引對文言文沒有要求時,就明白其中原因:課程沒有要求,教材不選,教法不教是合理的,但近年中學文憑試的評估就考,而且考的不是理解淺易文言文,而是欣賞,甚至是比較等高效層面的思維。可以說,中學文憑試的評估內容超出了課程指引的要求,這不是有效度的評估。

3. 中學文憑試成績不佳的問題
  學生在文憑試的語文成績不理想是課程、教材、教法還是評估出了問題,我們要先弄清楚。就以文言文的考試內容來看,應是評估出問題:因為課程指引對文言文不提要求,因此考文言文是不合理的。2014 年的修訂側重在評估的內容和形式,而不是課程的教學要求。同時,高中課程才實施了三四年,應有相對的穩定才有利師生的教學,不應盲目、急忙及片面地去修訂評估。

四、總結

  課程是隨社會發展而變化的,無論是課程在實踐上出現落差,還是規劃設計的理念落後於時代而出現的一些熱點問題,都說明課程在實踐一段時間後就需要修訂。修訂要全面有序地展開,做到課程、教材、教法與評估四位一體,不能本末倒置。上文所提的一些問題與建議,希望能對修訂現行課程有一定的參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