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與教資源中心
L & T Resources
現代教育通訊
MERS Bulletin
現代教育通訊 106期 前期教訊:
第106期《現代教育通訊》
 文言教材與教學略說之一 (古寓言四則)
■馬顯慈■香港公開大學教育及語文學院

  文言, 又稱古代漢語, 與現代漢語相對,主要區別是古今字、詞匯及句式。要清楚理解一篇文言文教材,以記敘文而言,首先要掃除文字的障碍,掌握字、詞之訓解。字、詞理解通達後,進而到句式,接着是段落結構及篇章義理之分析。
  以下試以2002 年前,香港中學中國語文初中年級的範文教材〈古寓言四則〉(一共四節短篇記敘文言文,分別命名為〈鷸蚌相持〉(《戰國策‧ 燕策二》)、〈刻舟求劍〉(《呂氏春秋‧ 察今》)、〈守株待兔〉(《韓非子‧ 五蠹》)、〈杯弓蛇影〉(《晉書‧ 樂廣傳》)1為討論材料,針對文章的字詞問題,分類舉例,談論文言文的教學。

古今義

  古今義本指文字的古義和今義。於書寫形體而言,是同一字形而具有古今義,又稱為古今字,即是指古今同詞異形而又有區別意義的一組字。2 例如「然」、「燃」;「舍」、「捨」。
  例一、「禽」。現代漢語只用作名詞,如「家禽」、「禽獸」。古代漢語則可借作動詞,如「漁人得而并禽之」(見〈鷸蚌相持〉原文;案:「得」作發現解,不應釋作獲得。)用法與現代漢語的「擒」相同。
  例二、「嘗」。現代漢語作動詞,用法與「嚐」同,即解作辨別滋味;又可作比喻義「試一試」使用,例如「嘗試」、「淺嘗」。古代漢語則可作副詞用,解作「曾經」、「經常」。如「嘗有親客」(〈杯弓蛇影〉),則是副詞。

多義詞

  指具有多種意義的字詞,一般都與詞義之引申發展有關。例如「兵」可以表示「戰爭」、「武器」、「士卒」、「軍隊」等意思;「節」可以表示「竹節」、「節省」、「節令」、「節奏」、「禮節」等意思。
  例一、「意」。《說文解字》釋作「志也」,可引申為「心察言而知意」。3 以〈杯弓蛇影〉為例,「意」有三種不同用法。一、「意甚惡之」,此解作內心。二、「廣意杯中蛇即角影也」,此解作臆測。三、「客豁然意解」,此解作心事、心結。「意」之三種用法有不同的引申層次。
  例二、「出」。《說文解字》釋作「進也」,可由此引申為出現、超出、發出、拿出等用法。以〈鷸蚌相持〉為例,「出」有兩種不同用法。一、「蚌方出曝」,此解作張開蚌殼,有呈現之意思,由「出來」引申之詞義。二、「今日不出」, 此解作放出、釋放、走出,讓對方離開。

假借義

  指因音同或音近假借而產生與本義無關聯的意義。4 例如「非」本義是「飛」,借義用作否定詞;「其」本義是「箕」,借義為代詞。
  例一、「聽」。《說文解字》釋作「聆」,古人釋作「聲發於彼而入我耳」5。〈杯弓蛇影〉「河南聽事壁上有角(弓)」6,此為「廳」之假借字,《廣韻‧ 十五青》收有此字,釋作「屋」,與解作「聽聆」之詞義無關。
  例二、「方」。《說文解字》釋作「併船」,古文字家謂「方象耒之形製」,7 一為雙體船,一為農具,皆實物之形體,後來借為方向、方形、策略、正直、剛才、正要等意思。〈杯弓蛇影〉「方欲飲」,此為副詞,假借為「剛好」、「正要」之意。

本義

  相當於「詞源義」,指反映於字形上,所體現之原始造字意圖的字義。8 例如「木」本義是「樹木」;「自」本義是「鼻」。
  例一、「株」。〈守株待兔〉「田中有株」,《說文解字》釋「株」為「木根」,此為本義。徐鍇《說文繫傳》謂:「入土曰根,在土上者曰株」9。後世則多解作「樹之棵數」,用作量詞。按《韓非子》本寓言意思,此「株」字指露出地面之樹根,因為不顯眼,兔子急跑過來而撞到,結果折頸死了。本故事處境安排合乎情理。韓非借這則寓言諷刺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10 不可行,指出前人所謂得治只是偶然機會。
  例二、「得」。〈鷸蚌相持〉「漁人得而并禽之」,「得」一般解作「獲取」。不過, 於本句而言,若前者謂「獲取」,郤又於連詞「而」後說「一起擒拿」,活動之時序難以說得通。本句「得」字用了本義,《說文解字》釋為「行有所得」,古文字「得」字作「」,羅振玉釋引《說文解字》「」之分析曰:「取也,從見,從寸。」11 其意是指於路上發現物件而拾取之。可見「得」之本義應是看見某東西,即有所發現。「漁人得而并禽之」應解作「漁夫發現了相持的鷸和蚌,就把它們一起拿走」。


詞類活用

  又稱詞類轉用,指某些詞本來具有甲類詞的性質,為了某種表達目的而臨時借作乙類詞用。12
  例一、「雨」。《說文解字》釋「雨」為「水從雲下」,此為本義,一般皆用作名詞。〈鷸蚌相持〉「今日不雨」,此句「雨」充當謂語,則作動詞用。本字音作動詞,古人有破讀為去聲,讀與「遇」同。
  例二、「疾」。《說文解字》釋「疾」為「病」,王國維釋作「象人腋下箸矢形」,即箭傷。13 此為本義,屬名詞,如《孟子‧ 梁惠王下》「寡人有疾」。〈杯弓蛇影〉「既飲而疾」,此句「疾」為謂語動詞,解作「生病」。
  上述幾節短篇文言文, 驟眼看來, 淺白易懂,但是細入推敲所用文字,當中之字詞訓解也涉及不少古代漢語專門知識,不可單憑其常用詞義來理解。誠然,學習文言文並無捷徑,若然只是增加閱讀量而不深究字義,是不能提升閱讀理解水平。要學生掌握閱讀文言文之竅門,最切實的方法是逐字逐句理解,清楚辨析字義與詞義。只有將文中的字義、詞類搞清楚,才可以準確理解詞句的意思,進而通達明白作者在全文所要傳遞的訊息。這正是教授文言文的重要原則。教師若只是串講文章大要,以白話譯講的方式向學生講解內容,就很難有效提升學生的自我閱讀能力。事實上,不重視逐字逐句的分析教學,學生的古代漢語知識就沒法建基穩固。結果, 一旦遇到一篇未讀過的文言文時,就沒有充實的已有知識去分析理解,覺得難於應付是必然的事。因此,學習文言文必要由字義入手,由淺入深,積累知識,牢記字義、詞義及其有關特質與用法,當然在教與學兩方面都要加以配合發展。

附錄:〈古寓言四則〉原文


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鷸曰:「今日不雨, 明日不雨, 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人得而并禽之。(《戰國策‧ 燕策二》)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呂氏春秋‧ 察今》)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韓非子‧ 五蠹》)

嘗有親客,久闊不復來,廣問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賜酒,方欲飲,見杯中有蛇,意甚惡之,既飲而疾。」于時河南聽事壁上有角,漆畫作蛇。廣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復置酒于前處,謂客曰:「酒中復有所見不?」答曰:「所見如初。」廣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沈痾頓愈。(《晉書‧ 樂廣傳》)


參考書目
• 王彥坤等著《古代漢語教程》,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0 年。
• 王昱昕著《文言文教學研究》,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1994 年。
• 張世祿主編《古代漢語教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 年。
• 張定遠編《文言文教學論集》,天津:新蕾出版社,1986 年。
• 張廣飛著《訓詁學與中學文言文教學》,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7 年。
• 盛九疇著《訓詁學與文言文教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 年。
• 許仰民著《古漢語語法新編》,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01 年。
• 劉鳳嶺著《文言文教學實錄:案例、感悟、評析》,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年。
• 鄭國民著《從文言文教學到白話文教學:我國近現代語文教育的變革歷程》,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年。




1 四篇寓言資料出處如下:
 劉向集錄《戰國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年,頁1115。
 陳奇猷校釋《呂氏春秋校釋》,上海:學林出版社,1984 年,頁936。
 梁啟雄著《韓子淺解》,北京:中華書局,2009 年,頁466。
 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年,頁1244。
2 見陳海洋編著《中國語言學大辭典》,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 年,頁33,「古今字」條。
3 見許慎撰、徐鉉校定《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1977 年,頁217 上。
4 參考《中國語言學大辭典》,頁287,「假借義」條。
5 見湯可敬撰《說文解字今釋》,湖南:岳麓書社,1998 年,頁1680。
6 案:《晉書‧ 樂廣傳》無「弓」字,坊間某教科書則有。
7 見《說文解字今釋》,頁1167。
8 見《中國語言學大辭典》,頁287,「本義」條。
9 見《說文解字今釋》,頁769 轉引。
10 詳見《韓非子‧ 五蠹》。
11 同上,頁270。
12 見王寧主編《漢字漢語基礎》,北京:科學出版社,1997 年,頁250。
13 見《說文解字今釋》,頁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