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香港
Hong Kong
香港
Hong Kong
澳門
Macau
香港
Hong Kong
澳門
Macau
登入
Login
登入
Login
登入
Login
忘記密碼
Forgot password?
首次登記
活動情報
Events
小學
Primary
中學
Secondary
幼稚園
Kindergarten
學與教資源中心
L & T Resources
小學
Primary
中學
Secondary
幼稚園
Kindergarten
現代教育通訊
MERS Bulletin
產品目錄表
Catalogue
參考資料
Reference Links
官方機構(本地)
Government Organizations(Local)
官方機構(澳門)
Government Organizations(Macau)
官方機構(海外)
Government Organizations(Overseas)
教育機構
Educational Organizations
文化藝術
Culture & Arts
教育文摘
Educational Digest
關於我們
About Us
公司簡介
Company Profile
合作伙伴
Partners
客戶服務
Customer Services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營業員資料
Sales Team Info
預約營業員
Appointment Request
書局資料
Bookstore Info
首頁
學與教資源中心
現代教育通訊
學與教資源中心
L & T Resources
現代教育通訊
MERS Bulletin
現代教育通訊 102期
前期教訊:
現代教育通訊115期
現代教育通訊114期
現代教育通訊113期
現代教育通訊112期
現代教育通訊110期
現代教育通訊111期
第109期 2015年12月號
第108期 2015年09月號
第107期 2015年04月號
第106期 2014年12月號
第105期 2014年09月號
第104期 2014年04月號
第103期 2013年12月號
第102期 2013年09月號
第101期 2013年04月號
第100期 2012年12月號
第99期 2012年09月號
第98期 2012年04月號
第96+97期合訂本 2011年12月號
第95期 2011年04月號
第94期 2010年12月號
第93期 2010年09月號
第92期 2010年04月號
第91期 2009年12月號
第90期 2009年09月號
第89期 2009年03月號
第87+88期合訂本 2008年12月號
第86期 2008年06月號
第85期 2008年03月號
第84期 2007年12月號
第83期 2007年09月號
第82期 2007年06月號
第81期 2007年03月號
第80期 2006年12月號
第79期 2006年09月號
第78期 2006年06月號
第77期 2006年03月號
第76期 2006年01月號
第75期 2005年09月號
第74期 2005年06月號
第73期 2005年04月號
第72期 2005年01月號
第71期 2004年10月號
第70期 2004年06月號
第69期 2004年03月號
第68期 2003年12月號
第67期 2003年09月號
第66期 2003年06月號
第65期 2003年03月號
第64期 2002年12月號
第63期 2002年09月號
第62期 2002年06月號
第61期 2002年03月號
第60期 2001年12月號
第59期 2001年09月號
第58期 2001年06月號
第57期 2001年03月號
第56期 2000年12月號
第55期 2000年09月號
第54期 2000年06月號
第53期 2000年03月號
第52期 1999年12月號
第51期 1999年09月號
第50期 1999年06月號
第49期 1999年03月號
第102期《現代教育通訊》
本期教訊目錄
上一篇
/
下一篇
談香港粵語的又音、變讀、誤讀等問題
■馬顯慈博士 ■香港公開大學 教育及語文學院
不少中國文字具有又音的特點,即是同一形體之文字有兩個或以上的讀音。如「間」的粵語讀音及普通話皆有平聲、去聲兩音,讀音不同,字義、詞義也有所不同,有其使用上的規律。粵語有不少又音現象,例如「相」可讀平聲,配詞為「相見」、「互相」、「不相上下」、「好言相向」。讀去聲之配詞有「相貌」、「丞相」、「相機而行」、「吉人天相」,其口頭變讀則作上聲,如「曬相」、「半身相」。以上是Soeŋ 音在聲調上的變化讀音。又如「重」讀平聲配詞為「重建」、「雙重」、「推倒重來」、「重整旗鼓」,讀上聲配詞有「重傷」、「粗重」、「重於泰山」、「舉足輕重」,讀去聲配詞有「重要」、「尊重」、「老成持重」、「鄭重其事」。三音韻部uŋ 相同,後者聲母為不送氣音dz。再如「畫」讀去聲配詞為「畫報」、「圖畫」、「畫棟雕梁」、「江山如畫」,讀入聲配詞有「描畫」、「畫蛇添足」、「畫虎畫皮難畫骨」,作動詞用讀入聲,收塞音 -k。
口頭變讀則作上聲,如「畫家」、「水墨畫」、「詩情畫意」。
讀書音與口語變讀相對,又稱文白異讀。粵語之現實例子甚多,其中以變作陰上聲調較為普遍。例如:「園」配詞讀作「樂園」、「濕地公園」,「黃」配詞讀作「青黃」、「雙黃蓮蓉」,「辦」配詞讀作「查辦」、「貨辦」,「份」配詞讀作「份數」、「身份」。前者為文讀,後者為白讀(上聲)。有些文白異讀與主要元音有關,如「病」,文讀為biŋ6,白讀為bɛŋ6;「命」文讀為miŋ6,白讀為mɛŋ6;「驚」文讀為giŋ1,白讀為gɛŋ1。有些白讀已成為大趨勢,即是讀書音已少為人注意,甚至消失。經配詞而讀音有變例子,如「醫院」、「電話」、「社會」等。「院」、「話」、「會」之變音,於現實口語交際已很難回復文讀。又如上文提及之「間」字讀音,讀「時間」、「時間表」、「時間廊」等詞,香港粵讀皆作陰去聲調gan3,為社會大眾慣常讀法。然而,唐敦煌曲子詞《望江南》之「恩愛一時間」,則保留讀平聲(此詞句末之「偏」、「攀」、「間」為韻腳,同讀平聲)。粵語謂「一時之間」則與「空間」、「民間」、「晚間」之名詞同讀陰平聲gan1。
另一種又音現象見於傳統的書傳註文,此為古人以破讀(即變讀)去解釋字義之方法。破讀又稱讀破、改讀、破字,可分兩類理解。其一、指用本字改讀成古書中的假借字,古人用「某讀為某」、「某讀曰某」等方式交待。例如《漢書‧ 五行志》:「有馬生角於吳,角在耳前,上鄉。」唐人顏師古於「鄉」字下註釋:「鄉讀曰嚮。」
意思是指「鄉」是「嚮」的借字,音義皆作「嚮」。其二、改變某字原來讀音以表示意義或詞性的轉變,如《詩‧ 周南‧ 關雎》「君子好逑」之「好」字,東漢鄭玄注音為呼報反,以粵音對應而言,則讀成「愛好」之「好」。但西漢毛亨的注音為「如字」,即讀為「良好」之「好」。「好」一般讀作上聲,用作形容詞;讀作去聲則為動詞。詩中「君子好逑」一句解作「宜為君子之好匹」(案:即好匹配、佳偶),說見《毛詩正義》。
閱讀古典文獻必要注意古人的註釋,意義重大。不參考古人註文音義,會容易把字義及文意誤解。
古代韻書是記載古音的重要文獻,要尋找文字又音當然可以借助韻書。《切韻》是採集諸位音韻專家意見而編訂的韻書,是反映漢語中古音系的重要典籍。但是,也不表示所收錄的又音已具備各類讀法(包括古音、方音、訓讀),其所訂之標準及依據,今天學術界仍有不同觀點。況且只是文獻上的語音描述,並不是真實的錄音。以今天保存最完整的宋人重修《廣韻》而言(案:此為《切韻》系書中最完整版本,約後《切韻》400 年而成書)
,其所收又音也不一定包羅古籍中註釋專家的訓讀,有些古注讀音不收,理據如何仍未清楚。其實,韻書所記讀音也不一定用今天的語音對應照讀就恰當,以此辨析今音的正誤未必準確可行,必須詳細研究,取捨辨析。例如:
1. 「將」字粵音常見有兩讀,一讀平聲,如「將來」、「扶將」。另一讀去聲,如「將領」、「大將」。此兩音《廣韻》有收,見【十陽‧ 即良切】、【四十一漾‧ 子亮切】。然而,「將」於古義有作「請、願」解,讀「鏘」。此說見《詩‧ 衞風‧ 氓》:「將子無怒」,古注:「將,七羊反」
。這是「將」字第三種讀音,但是《廣韻》【十陽‧ 七羊切】下並沒有收錄「將」字。
2. 「有」字古書通作「又」,表示重複連續或作數字之間的連詞,如《詩‧ 邶風‧ 終風》:「不日有曀」,鄭箋:「有,又也」。
《論語‧ 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韓非子‧ 五蠹》:「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國。」諸葛亮《出師表》:「爾來二十有一年矣。」老一輩學者多讀「又」音。《廣韻》只收錄「有」字一音,於稍後面世的丁度《集韻》則收「有」讀作「又」一音,見【四十九宥‧ 尤救切】下。
3. 「跳」字古代有借為「逃」(案:此不解作逃亡),《漢書‧ 高帝紀》:「漢王跳,獨與滕公共車出成玉門。」如淳曰:「跳音逃,謂走也。《史記》作逃。」晉灼曰:「跳,獨出意也。」顏師古曰:「晉說是也,音徒彫反。」
《列子‧ 湯問》:「跳往助之。」亦應解作「獨出」,讀逃音。
按上所述,如淳、顏師古兩家讀音並不相同,上述兩條引文讀「跳」之本音,就不合古人解釋。《廣韻》「跳」只收一音,不收古注之讀法。
誤讀不屬於又音範疇。例子如「惆悵」之「悵」,誤讀者因「悵」字與「脹」、「帳」、「賬」等字形類近而誤讀。「悵」只有「唱」tsoeŋ 一音,老一輩中文教師不會讀錯,通行的標準字典也只有「唱」音。又如「歇後語」有誤讀為「(揭)後語」,即將喉音的hit 誤讀為舌根音kit,但「歇」字在口語中作單音詞使用,如謂「歇一歇」、「歇一陣」,一般並不誤讀。粵音誤讀日漸漫延,面對學生的語音問題,教師必要跟進處理。
有些問題則與語言發展變化相關,即古今音變現象,如「解剖」之「剖」,現在已由雙脣音變讀成輕唇音(不少人讀「否」音),即是將「p」音強化送氣而讀成「f」音。其實,「剖」字之偏旁「咅」是聲符,與「刂」組成形聲字;以「咅」為聲符的字,「倍」、「培」、「陪」、「部」、「棓」、「掊」、「醅」、「」、「踣」等,仍舊保留雙脣發音。漢末出現之外來詞「菩薩」,「菩」字到今天仍保留「p」音,沒有變作輕脣音「f」。事實上,唇音變化現象古今中外皆有,今天「普洱」的「普」音,亦有送氣音的變讀(b→p)。音變問題是否需要訂正,教育局、學術界及教育界最好能一起研究討論。
語音學習是中文科教學的重要部分,除非我們不用粵語授課。香港中學文憑試之「中國語文」科設有「說話」的考核部分,學生之粵音問題與成績評分息息相關,發音不準、誤讀詞字,必然有所影響。最近,課程發展議會新學制檢討提出建議,包括研究中文科重設文言文範文。考評局也表示範文能給予教師有切入點教導中文,而部分範文更會是考核部分。
重設範文正好喚起教學雙方對文言理解能力的重視,文言之詞字音義訓解也就必要多加注意。從事中國語文教育工作者,包括編撰中文教材的作者與編輯,也應認真注意粵語又音的問題,尤其是文言的字詞訓讀及其聲義關係。
本文所用注音之標號,基本上參考黃錫凌《粵音韻彙》(2005 年版)及《中華新字典》(2008 年版)。調號則以數字表示。
見班固撰、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 年版,頁1470。
見毛亨傳、鄭玄箋、孔穎達疏《毛詩正義》(《十三經注疏(整理本)》整理工作委員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年),頁26-27。
案:《切韻》由隋朝陸法言融合各家韻書,及採集當世音韻學者劉臻、蕭該、顏之推等人意見,於公元601 年編成。《廣韻》由宋人陳彭年、丘雍等奉詔集前代之《切韻》、《唐韻》修訂而成,書成於公元1008 年。《切韻》系書反映中古音系情況,上古音系則需要參考中古音及另類文獻研究。
同註3。見《毛詩正義》,頁269。
案:《廣韻》之後的《集韻‧ 十陽》於「千羊切」下有收「將」之又音。見宋‧ 丁度等編《集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年版,頁123。
同註5。見《毛詩正義》,頁150。
同上。見《集韻》,頁611。
同註2,見《漢書》,頁42。
有關說法可參考楊伯俊撰《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1 年版,頁160。
見http://www.hkcna.hk/content/2013/0418/188090.shtml。【香港新聞網】2013 年4 月18 日發放資料。
本期教訊目錄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