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香港
Hong Kong
香港
Hong Kong
澳門
Macau
香港
Hong Kong
澳門
Macau
登入
Login
登入
Login
登入
Login
忘記密碼
Forgot password?
首次登記
活動情報
Events
小學
Primary
中學
Secondary
幼稚園
Kindergarten
學與教資源中心
L & T Resources
小學
Primary
中學
Secondary
幼稚園
Kindergarten
現代教育通訊
MERS Bulletin
產品目錄表
Catalogue
參考資料
Reference Links
官方機構(本地)
Government Organizations(Local)
官方機構(澳門)
Government Organizations(Macau)
官方機構(海外)
Government Organizations(Overseas)
教育機構
Educational Organizations
文化藝術
Culture & Arts
教育文摘
Educational Digest
關於我們
About Us
公司簡介
Company Profile
合作伙伴
Partners
客戶服務
Customer Services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營業員資料
Sales Team Info
預約營業員
Appointment Request
書局資料
Bookstore Info
首頁
學與教資源中心
現代教育通訊
學與教資源中心
L & T Resources
現代教育通訊
MERS Bulletin
現代教育通訊 104期
前期教訊:
現代教育通訊115期
現代教育通訊114期
現代教育通訊113期
現代教育通訊112期
現代教育通訊110期
現代教育通訊111期
第109期 2015年12月號
第108期 2015年09月號
第107期 2015年04月號
第106期 2014年12月號
第105期 2014年09月號
第104期 2014年04月號
第103期 2013年12月號
第102期 2013年09月號
第101期 2013年04月號
第100期 2012年12月號
第99期 2012年09月號
第98期 2012年04月號
第96+97期合訂本 2011年12月號
第95期 2011年04月號
第94期 2010年12月號
第93期 2010年09月號
第92期 2010年04月號
第91期 2009年12月號
第90期 2009年09月號
第89期 2009年03月號
第87+88期合訂本 2008年12月號
第86期 2008年06月號
第85期 2008年03月號
第84期 2007年12月號
第83期 2007年09月號
第82期 2007年06月號
第81期 2007年03月號
第80期 2006年12月號
第79期 2006年09月號
第78期 2006年06月號
第77期 2006年03月號
第76期 2006年01月號
第75期 2005年09月號
第74期 2005年06月號
第73期 2005年04月號
第72期 2005年01月號
第71期 2004年10月號
第70期 2004年06月號
第69期 2004年03月號
第68期 2003年12月號
第67期 2003年09月號
第66期 2003年06月號
第65期 2003年03月號
第64期 2002年12月號
第63期 2002年09月號
第62期 2002年06月號
第61期 2002年03月號
第60期 2001年12月號
第59期 2001年09月號
第58期 2001年06月號
第57期 2001年03月號
第56期 2000年12月號
第55期 2000年09月號
第54期 2000年06月號
第53期 2000年03月號
第52期 1999年12月號
第51期 1999年09月號
第50期 1999年06月號
第49期 1999年03月號
第104期《現代教育通訊》
本期教訊目錄
上一篇
/
下一篇
文言文的教學意義
■馬顯慈博士
■香港公開大學教育及語文學院
按香港教育局頒佈之指引文件及其網頁公告所知,現行的中國語文科其學習內容所強調的九個學習範疇:閱讀、寫作、聆聽、說話、文學、中華文化、品德情意、思維、語文自學,
1
古代漢語並不包括在內,可以說沒有明確要求文言文的教學。然而,在現實教學,教師可以通過各類教學設計去推動古代漢語教學。整個中學中國語文科課程的教學範疇、教學組織,乃至於教材方面,仍有不少空間可以引用文言的教學元素。以下試舉幾個可以配合上述學習範疇的文言文教學方案
2
:
(1) 寫作範疇,可以安排一節文言文字,配合閱讀活動環節一起發展,着令學生做語體文譯寫,或短評、仿作、改寫等活動。當然,該節文言材料內容必要符合學生已有之語文水平,例如可以選用內容較通俗淺易的詩、詞、散曲或簡短的記敘散文為改寫、譯寫活動,教師可以同時給以適切的講解及其他相關指導。
(2) 中華文化範疇,可以設置一些具有中華文化特質的閱讀或視聽材料,例如見諸古代文獻或文物之語言文字,包括廟宇中的橫匾、楹聯,或是金石、印章、字畫、拓本、古人墨跡之類,又或是一些古跡遊覽錄像旁白,古裝戲劇影片、歷史京劇、粵劇等角色之賓白或唱詞,教師可利用上述材料安排若干綜合式的互動學習環節,讓學生做些與文化內容相關的口語轉述、評賞,或以個人文字作表述、分析、比較,評述等習作。
(3) 品德情意範疇,可以引用若干與古人處事、行為、思想、活動等相關的古代文本資料,例如傳記、詩、詞、曲、散文、對聯、格言、鍼銘、碑誌、字帖等作品(視聽教材也可以,例如古典戲曲、歷史劇集等),以此發展及組織成可供理解、分析、評賞之活動,既可增加學生接觸古代漢語資料機會,又可讓學生通過閱讀理解進行小組評講、討論等互動學習,誘發學生對人性、道德、品行、操守的反思,從而提升他們對人對己之修養。
(4) 語文自學範疇,按本科《課程指引》所示,此是一種讓學生透過全方位之學習,其目標主要是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建立自學語文的習慣。
3
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閱讀經典文言讀物,包括長篇或短篇古典記敘文,例如古典章回小說、雜劇、遊記、小品文之類。誠然,文言作品歷朝歷代皆有,只要所選取之語言文字是適合學生程度閱讀,都可以成為語文自學教材。當然,與此同時,教師要提供具體而適切的指導,輔助學生解決自我閱讀古文的問題。
綜上所述, 語文教師的確可以通過不同語料或閱讀篇章,在各範疇裏組織學習單元,傳統的文言材料當然更可大派用場。文言文的學習其實無處不在,關鍵在於是否安排得合理、適切、實用,能否有效發揮其應有的功能。然而,參與編撰這類文言教材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論是前線的語文教師、坊間出版社的編輯,乃至官方課程發展組的專家學者,都必須具備優良而深邃的理解及分析古代漢語能力。
學習文言文之意義,綜合而言,有以下四點
4
:
一. 傳揚文化,吸取前賢精粹
為掌握文言文的語言工具打下堅實基礎,可以提升閱讀及理解古典文獻水平,進一步吸收及繼承我們祖先的文化遺產。學習古代漢語能發揮「古為今用」之精神,不少中華文化,乃至人類文明、智慧、思想、知識,都記載於我國古籍文獻之中。誠然,與歷史、習俗、天文、地理、醫術、科技、建築、軍事、文學、宗教、哲學等相關的古代典籍,皆蘊藏着無窮無盡的專門知識,是中華祖先留下來的重大瑰寶。因此,必要具備閱讀古書能力,才可將前賢種種研究精粹及其具體經驗逐一吸收了解,進而加以篩選、提煉、調整、變革、創新,豐富及促進中國語言之發展,增強現代漢語的生命力。掌握古代漢語基礎知識, 包括對古代文字、詞義、語句的正確理解,是必要而重要的學習目標。
二. 繼往開來,活化古文今用
深入理解及認識古代漢語的字義、詞義及其活用特點,可增益及強化個人對古今漢語源流及其傳承等方面的知識,從而提升使用精煉語言之能力。不少古代漢語詞字生命力極強,千古沿用至今,以四字成語為例,常見常用如「病入膏肓」、「乘風破浪」、「初出茅廬」、「多多益善」、「畫蛇添足」、「破釜沉舟」等都是來自經典古文,其傳情達意功能,精要簡明,一語中的,顯淺易用。
5
再如《詩·衞風·氓》、《楚辭·九歌·山鬼》、《古詩十九首》、諸葛亮《出師表》、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歐陽修《醉翁亭記》等千古傳誦佳構
6
,其靈活多變之詞組,乃至其詞類活用、義詞假借、引申使用等等,皆高效而充實地體現中華語言文字之精粹。此等古漢語精煉語言材料,正好為現代漢語詞義發展及其應用鋪設繼往開來路向,不但提供高度語言營養,更能進一步推動及開拓中文之現代傳意潛能。
三. 取長補短,開拓傳意空間
藉着文言文閱讀及理解, 吸取其語言精華,包括文言詞語與句型結構,可以提升個人寫作之遣詞造句能力,為增進及開拓現代漢語詞匯使用而發展新天地。千古傳下來之文言字詞、句式,不斷充實今日所應用之中國語言文字。文言文不是埋藏於地下的骨董,不是死去的文字。當然,有若干古代的詞字,由於時代轉變,社會、文化變遷而遭受大眾淘汰, 沉積於歷史巨輪之下。例如「朕」、「筭」等字,在今天社會裏似乎難有重生再用空間。然而,某些詞字卻是基於現代電腦及互聯網之發達而復甦起來,「倉頡」、「囧」等就是最佳證明。於句式方面,賓語提前句式、省略句式、副詞短語之類,皆是古文中常見語句形態,此等精煉文言語句,正好彌補現代漢語結構性不足,扭轉歐化語句氾濫的趨勢,改進冗長翻譯句型之缺點。
7
多閱讀古代漢語文章,多汲取其精粹,實有助豐富及提升我們的語言素養。
四. 啟發思維,建構現代創作
通過對古典文體閱讀及有關知識之認識,分析作品之思想感情與寫作佈局結構,能啟迪個人創作思維,進而提升自己對文體運用及創作的修養。一篇文言創作之所以能成為經典,能千古傳誦下來,正好證明是經得起歷史洗禮。以蘇洵《六國論》為說,眾所周知,是一篇結構緊密、思辨性強之議論文。事實上,此文之錯縱筆法與論證體系,可以視為寫作議論文體之借鏡。教授學生學習《六國論》一文,不應局限於學習其古代文化與字詞、句法的知識,而應同時將學習焦點放在其寫作結構與布局,參詳其筆法、套用其辨析技巧,來撰寫白話議論文,這才是學習古代漢語的現代價值與實用意義。又如杜甫《詠懷古跡五首》,其八句四組之「起承轉合」架構堪稱七律之典範。然而,教授學生此五首佳作,大前提並不是要學生仿作古詩,而是認識及理解詩聖杜甫詩之嚴謹章法結構及精妙對偶聲律之特質,從中提升自己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我們學習古人文章之描寫、抒情、議論之條理性與融合性,通過接收、認知、分析,參詳汲取,可開拓與啟迪我們各類文體的創作構思,以及掌握篩選、擷取、提煉素材之本事。
文言文教學在中國語文的學習範疇來說委實相當重要。文言文的語用及其有關知識經歷千載,直用至今,無論在詞義、語匯、句式方面,經過我們祖先賢達幾千年來的反覆琢磨運用,其傳意功能不斷提升,精煉而堅實,在中國語言體系中一脈傳承發展。它為現代漢語的發展提供高度的養份,負載着學習及運用語文的重要任務,是整個語文學習的基石,所以應該在中國語文科裏佔着重要的位置。明確文言文的學習目標,可以讓我們認識古代漢語的優良語言質素。假如能通過具體而有系統的教學組織與設計,就可以把它的優點盡量發揮,提升我們運用語文的能力,優化現代漢語的溝通及傳意功能,這正是教授學生學習文言文的重要意義。
參考書目
王力著(1978):《中國語文講話》,香港,嵩華出版事業公司。
王君等編著(1990):《文化史知識與文言文教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王彥坤等著(2000):《古代漢語教程》,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王昱昕著(1994):《文言文教學研究》,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
王寧等編著(1996):《古代漢語通論》,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李保初、周靖著(1986):《文言文教學法》,武漢市,湖北教育出版社。
張世祿主編(2000):《古代漢語教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張廣飛著(1997):《訓詁學與中學文言文教學》,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
盛九疇著(1994):《訓詁學與文言文教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鄭國民著(2000):《從文言文教學到白話文教學:我國近現代語文教育的變革歷程》,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闞景忠著(2002):《漢語文言教學藝術論》,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
詳見課程發展議會(2002):《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小一至中三)》,香港,香港教育署,頁17-19。另見香港教育局之中國語文教育網址:http://www.edb.gov.hk/tc/curriculum-development/kla/chi-edu/index.html
2
有關閱讀、聆聽、說話、文學、思維等範疇的文言教學元素,筆者於2013 年12 月6-9 日四川成都師範大學舉行之「語文與國際漢語課程、教材、教學及評價研究」國際研討會中曾發表論文予以探討,原文題目為〈論香港中學中國語文科之文言文教學目標與課程規劃問題〉,茲另舉其他範疇立說。
3
詳見課程發展議會(2002):《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小一至中三)》,香港,香港教育署,頁19。
4
有關說法,參考:(1) 張世祿主編《古代漢語教程》( 第三版),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 年,〈前言〉頁2-4。(2) 徐昭武主編《文言文學習辭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 年,〈前言〉頁5-8。(3) 周大璞主編《古代漢語教學辭典》,長沙:岳麓書社,1991 年,〈序〉頁1-4。
5
案:「病入膏肓」見於《左傳.成公十年》、「乘風破浪」見於《南史.宗愨傳》、「初出茅廬」見於《三國志.諸葛亮傳》、「多多益善」見於《史記.淮陰侯列傳》、「畫蛇添足」見於《戰國策.齊策》、「破釜沉舟」見於《史記.項羽本紀》。
6
上述諸篇文言文皆是昔日香港中學中國語文科及中國文學科、中國語文科課程的指定必讀課文。
7
不少現當代文學家,如魯迅、朱自清、張曉風、琦君、張愛玲、鍾阿城、莫言等,其作品中也汲收及運用不少文言的元素。篇幅所限,將另文探討,茲不贅舉證詳說。
本期教訊目錄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