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與教資源中心
L & T Resources
現代教育通訊
MERS Bulletin
現代教育通訊 104期 前期教訊:
第104期《現代教育通訊》
 文言文的教學意義
■馬顯慈博士
■香港公開大學教育及語文學院

  按香港教育局頒佈之指引文件及其網頁公告所知,現行的中國語文科其學習內容所強調的九個學習範疇:閱讀、寫作、聆聽、說話、文學、中華文化、品德情意、思維、語文自學,1 古代漢語並不包括在內,可以說沒有明確要求文言文的教學。然而,在現實教學,教師可以通過各類教學設計去推動古代漢語教學。整個中學中國語文科課程的教學範疇、教學組織,乃至於教材方面,仍有不少空間可以引用文言的教學元素。以下試舉幾個可以配合上述學習範疇的文言文教學方案2
  (1) 寫作範疇,可以安排一節文言文字,配合閱讀活動環節一起發展,着令學生做語體文譯寫,或短評、仿作、改寫等活動。當然,該節文言材料內容必要符合學生已有之語文水平,例如可以選用內容較通俗淺易的詩、詞、散曲或簡短的記敘散文為改寫、譯寫活動,教師可以同時給以適切的講解及其他相關指導。
  (2) 中華文化範疇,可以設置一些具有中華文化特質的閱讀或視聽材料,例如見諸古代文獻或文物之語言文字,包括廟宇中的橫匾、楹聯,或是金石、印章、字畫、拓本、古人墨跡之類,又或是一些古跡遊覽錄像旁白,古裝戲劇影片、歷史京劇、粵劇等角色之賓白或唱詞,教師可利用上述材料安排若干綜合式的互動學習環節,讓學生做些與文化內容相關的口語轉述、評賞,或以個人文字作表述、分析、比較,評述等習作。
  (3) 品德情意範疇,可以引用若干與古人處事、行為、思想、活動等相關的古代文本資料,例如傳記、詩、詞、曲、散文、對聯、格言、鍼銘、碑誌、字帖等作品(視聽教材也可以,例如古典戲曲、歷史劇集等),以此發展及組織成可供理解、分析、評賞之活動,既可增加學生接觸古代漢語資料機會,又可讓學生通過閱讀理解進行小組評講、討論等互動學習,誘發學生對人性、道德、品行、操守的反思,從而提升他們對人對己之修養。
  (4) 語文自學範疇,按本科《課程指引》所示,此是一種讓學生透過全方位之學習,其目標主要是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建立自學語文的習慣。3 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閱讀經典文言讀物,包括長篇或短篇古典記敘文,例如古典章回小說、雜劇、遊記、小品文之類。誠然,文言作品歷朝歷代皆有,只要所選取之語言文字是適合學生程度閱讀,都可以成為語文自學教材。當然,與此同時,教師要提供具體而適切的指導,輔助學生解決自我閱讀古文的問題。
  綜上所述, 語文教師的確可以通過不同語料或閱讀篇章,在各範疇裏組織學習單元,傳統的文言材料當然更可大派用場。文言文的學習其實無處不在,關鍵在於是否安排得合理、適切、實用,能否有效發揮其應有的功能。然而,參與編撰這類文言教材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論是前線的語文教師、坊間出版社的編輯,乃至官方課程發展組的專家學者,都必須具備優良而深邃的理解及分析古代漢語能力。
  學習文言文之意義,綜合而言,有以下四點4

一. 傳揚文化,吸取前賢精粹
  為掌握文言文的語言工具打下堅實基礎,可以提升閱讀及理解古典文獻水平,進一步吸收及繼承我們祖先的文化遺產。學習古代漢語能發揮「古為今用」之精神,不少中華文化,乃至人類文明、智慧、思想、知識,都記載於我國古籍文獻之中。誠然,與歷史、習俗、天文、地理、醫術、科技、建築、軍事、文學、宗教、哲學等相關的古代典籍,皆蘊藏着無窮無盡的專門知識,是中華祖先留下來的重大瑰寶。因此,必要具備閱讀古書能力,才可將前賢種種研究精粹及其具體經驗逐一吸收了解,進而加以篩選、提煉、調整、變革、創新,豐富及促進中國語言之發展,增強現代漢語的生命力。掌握古代漢語基礎知識, 包括對古代文字、詞義、語句的正確理解,是必要而重要的學習目標。

二. 繼往開來,活化古文今用
  深入理解及認識古代漢語的字義、詞義及其活用特點,可增益及強化個人對古今漢語源流及其傳承等方面的知識,從而提升使用精煉語言之能力。不少古代漢語詞字生命力極強,千古沿用至今,以四字成語為例,常見常用如「病入膏肓」、「乘風破浪」、「初出茅廬」、「多多益善」、「畫蛇添足」、「破釜沉舟」等都是來自經典古文,其傳情達意功能,精要簡明,一語中的,顯淺易用。5 再如《詩·衞風·氓》、《楚辭·九歌·山鬼》、《古詩十九首》、諸葛亮《出師表》、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歐陽修《醉翁亭記》等千古傳誦佳構6,其靈活多變之詞組,乃至其詞類活用、義詞假借、引申使用等等,皆高效而充實地體現中華語言文字之精粹。此等古漢語精煉語言材料,正好為現代漢語詞義發展及其應用鋪設繼往開來路向,不但提供高度語言營養,更能進一步推動及開拓中文之現代傳意潛能。

三. 取長補短,開拓傳意空間

  藉着文言文閱讀及理解, 吸取其語言精華,包括文言詞語與句型結構,可以提升個人寫作之遣詞造句能力,為增進及開拓現代漢語詞匯使用而發展新天地。千古傳下來之文言字詞、句式,不斷充實今日所應用之中國語言文字。文言文不是埋藏於地下的骨董,不是死去的文字。當然,有若干古代的詞字,由於時代轉變,社會、文化變遷而遭受大眾淘汰, 沉積於歷史巨輪之下。例如「朕」、「筭」等字,在今天社會裏似乎難有重生再用空間。然而,某些詞字卻是基於現代電腦及互聯網之發達而復甦起來,「倉頡」、「囧」等就是最佳證明。於句式方面,賓語提前句式、省略句式、副詞短語之類,皆是古文中常見語句形態,此等精煉文言語句,正好彌補現代漢語結構性不足,扭轉歐化語句氾濫的趨勢,改進冗長翻譯句型之缺點。7 多閱讀古代漢語文章,多汲取其精粹,實有助豐富及提升我們的語言素養。

四. 啟發思維,建構現代創作
  通過對古典文體閱讀及有關知識之認識,分析作品之思想感情與寫作佈局結構,能啟迪個人創作思維,進而提升自己對文體運用及創作的修養。一篇文言創作之所以能成為經典,能千古傳誦下來,正好證明是經得起歷史洗禮。以蘇洵《六國論》為說,眾所周知,是一篇結構緊密、思辨性強之議論文。事實上,此文之錯縱筆法與論證體系,可以視為寫作議論文體之借鏡。教授學生學習《六國論》一文,不應局限於學習其古代文化與字詞、句法的知識,而應同時將學習焦點放在其寫作結構與布局,參詳其筆法、套用其辨析技巧,來撰寫白話議論文,這才是學習古代漢語的現代價值與實用意義。又如杜甫《詠懷古跡五首》,其八句四組之「起承轉合」架構堪稱七律之典範。然而,教授學生此五首佳作,大前提並不是要學生仿作古詩,而是認識及理解詩聖杜甫詩之嚴謹章法結構及精妙對偶聲律之特質,從中提升自己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我們學習古人文章之描寫、抒情、議論之條理性與融合性,通過接收、認知、分析,參詳汲取,可開拓與啟迪我們各類文體的創作構思,以及掌握篩選、擷取、提煉素材之本事。
  文言文教學在中國語文的學習範疇來說委實相當重要。文言文的語用及其有關知識經歷千載,直用至今,無論在詞義、語匯、句式方面,經過我們祖先賢達幾千年來的反覆琢磨運用,其傳意功能不斷提升,精煉而堅實,在中國語言體系中一脈傳承發展。它為現代漢語的發展提供高度的養份,負載着學習及運用語文的重要任務,是整個語文學習的基石,所以應該在中國語文科裏佔着重要的位置。明確文言文的學習目標,可以讓我們認識古代漢語的優良語言質素。假如能通過具體而有系統的教學組織與設計,就可以把它的優點盡量發揮,提升我們運用語文的能力,優化現代漢語的溝通及傳意功能,這正是教授學生學習文言文的重要意義。

參考書目
王力著(1978):《中國語文講話》,香港,嵩華出版事業公司。
王君等編著(1990):《文化史知識與文言文教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王彥坤等著(2000):《古代漢語教程》,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王昱昕著(1994):《文言文教學研究》,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
王寧等編著(1996):《古代漢語通論》,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李保初、周靖著(1986):《文言文教學法》,武漢市,湖北教育出版社。
張世祿主編(2000):《古代漢語教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張廣飛著(1997):《訓詁學與中學文言文教學》,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
盛九疇著(1994):《訓詁學與文言文教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鄭國民著(2000):《從文言文教學到白話文教學:我國近現代語文教育的變革歷程》,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闞景忠著(2002):《漢語文言教學藝術論》,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 詳見課程發展議會(2002):《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小一至中三)》,香港,香港教育署,頁17-19。另見香港教育局之中國語文教育網址:http://www.edb.gov.hk/tc/curriculum-development/kla/chi-edu/index.html
2 有關閱讀、聆聽、說話、文學、思維等範疇的文言教學元素,筆者於2013 年12 月6-9 日四川成都師範大學舉行之「語文與國際漢語課程、教材、教學及評價研究」國際研討會中曾發表論文予以探討,原文題目為〈論香港中學中國語文科之文言文教學目標與課程規劃問題〉,茲另舉其他範疇立說。
3 詳見課程發展議會(2002):《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小一至中三)》,香港,香港教育署,頁19。
4 有關說法,參考:(1) 張世祿主編《古代漢語教程》( 第三版),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 年,〈前言〉頁2-4。(2) 徐昭武主編《文言文學習辭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 年,〈前言〉頁5-8。(3) 周大璞主編《古代漢語教學辭典》,長沙:岳麓書社,1991 年,〈序〉頁1-4。
5 案:「病入膏肓」見於《左傳.成公十年》、「乘風破浪」見於《南史.宗愨傳》、「初出茅廬」見於《三國志.諸葛亮傳》、「多多益善」見於《史記.淮陰侯列傳》、「畫蛇添足」見於《戰國策.齊策》、「破釜沉舟」見於《史記.項羽本紀》。
6 上述諸篇文言文皆是昔日香港中學中國語文科及中國文學科、中國語文科課程的指定必讀課文。
7 不少現當代文學家,如魯迅、朱自清、張曉風、琦君、張愛玲、鍾阿城、莫言等,其作品中也汲收及運用不少文言的元素。篇幅所限,將另文探討,茲不贅舉證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