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香港
Hong Kong
香港
Hong Kong
澳門
Macau
香港
Hong Kong
澳門
Macau
登入
Login
登入
Login
登入
Login
忘記密碼
Forgot password?
首次登記
活動情報
Events
小學
Primary
中學
Secondary
幼稚園
Kindergarten
學與教資源中心
L & T Resources
小學
Primary
中學
Secondary
幼稚園
Kindergarten
現代教育通訊
MERS Bulletin
產品目錄表
Catalogue
參考資料
Reference Links
官方機構(本地)
Government Organizations(Local)
官方機構(澳門)
Government Organizations(Macau)
官方機構(海外)
Government Organizations(Overseas)
教育機構
Educational Organizations
文化藝術
Culture & Arts
教育文摘
Educational Digest
關於我們
About Us
公司簡介
Company Profile
合作伙伴
Partners
客戶服務
Customer Services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營業員資料
Sales Team Info
預約營業員
Appointment Request
書局資料
Bookstore Info
首頁
學與教資源中心
現代教育通訊
學與教資源中心
L & T Resources
現代教育通訊
MERS Bulletin
現代教育通訊 104期
前期教訊:
現代教育通訊115期
現代教育通訊114期
現代教育通訊113期
現代教育通訊112期
現代教育通訊110期
現代教育通訊111期
第109期 2015年12月號
第108期 2015年09月號
第107期 2015年04月號
第106期 2014年12月號
第105期 2014年09月號
第104期 2014年04月號
第103期 2013年12月號
第102期 2013年09月號
第101期 2013年04月號
第100期 2012年12月號
第99期 2012年09月號
第98期 2012年04月號
第96+97期合訂本 2011年12月號
第95期 2011年04月號
第94期 2010年12月號
第93期 2010年09月號
第92期 2010年04月號
第91期 2009年12月號
第90期 2009年09月號
第89期 2009年03月號
第87+88期合訂本 2008年12月號
第86期 2008年06月號
第85期 2008年03月號
第84期 2007年12月號
第83期 2007年09月號
第82期 2007年06月號
第81期 2007年03月號
第80期 2006年12月號
第79期 2006年09月號
第78期 2006年06月號
第77期 2006年03月號
第76期 2006年01月號
第75期 2005年09月號
第74期 2005年06月號
第73期 2005年04月號
第72期 2005年01月號
第71期 2004年10月號
第70期 2004年06月號
第69期 2004年03月號
第68期 2003年12月號
第67期 2003年09月號
第66期 2003年06月號
第65期 2003年03月號
第64期 2002年12月號
第63期 2002年09月號
第62期 2002年06月號
第61期 2002年03月號
第60期 2001年12月號
第59期 2001年09月號
第58期 2001年06月號
第57期 2001年03月號
第56期 2000年12月號
第55期 2000年09月號
第54期 2000年06月號
第53期 2000年03月號
第52期 1999年12月號
第51期 1999年09月號
第50期 1999年06月號
第49期 1999年03月號
第104期《現代教育通訊》
本期教訊目錄
上一篇
/
下一篇
如何講授中國歷史
■黃福鑾 ■原中文大學崇基學院史地系系主任
■現代教育研究社創始人
【本刊編輯按:本文是黃福鑾教授在1954 年所寫,伊今已屆一甲子。今日讀來,仍頗有參考價值,故特轉載於此,以饗讀者。
】
編者要我寫一篇關於中學歷史教學方法的文章,我覺得是艱困的事。第一因為功課太忙,沒有時間來執筆;第二教學方法這一類文章特別難寫,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等於人類對於食物,各有其所好愛和意見;第三我雖然二十年來所學的和工作崗位都是從事於歷史學的工夫,但擔任中學歷史功課的時間極有限,對於中學生的程度和興趣不大了解。可是編者的誠意使我感動了,只好就憑個人的經驗提出來談,而所談的只是關於中國史方面,不對的地方,請先進們加以指正。
【一九五四年五月四日】
一、先談近年一般人對中國史的態度與觀念
我覺得擔任中國史的功課比較其他各種功課都要難,原因是:
(一)歷史學太抽象了,學校的術科重活動, 自然科學可以實驗, 數學科可以計算或推證其一定的結果,語言科有其優美的辭藻, 地理科還可以有模型圖片, 就是西洋史來說吧,近代他們的整理方法都極精到, 講授和記憶比較易, 過去的中國史功課只靠教員在教室講授罷了。這樣,單靠言語來表達意思是不容易使青年期好動的學生發生興趣,除非講者是一個良好的演說家。
(二)中國史的時間長和空間濶,從民族始祖黃帝起至現在有四千六百多年,從夏起有三千七百多年,從有嚴密國家組織的周代起也超過三千年,而且中間沒有間斷。這些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和我們相比的。(他們固然沒有這樣長的歷史,而且許多還是曾經中斷。)整個歐洲的面積和中國的面積差不多,可是他們從來是列國紛立,中國卻大多數的時間只有一個國家,一個政府。我們可以這樣來作一個比較,歐洲每一個國家的歷史,等於一本數百頁而且不複雜的書;中國史卻是三四千頁而極複雜的書,它的難易,我們可以想得到的。這實在也是一般青年學生們視為畏途的原因。
(三)自從滿清入關, 採用拑制方式,經過長期統治以後,中國以往的文化,幾至窒息,毫無生氣。因此到了十九世紀中期以後,經過幾次中西衝突,中國都失敗。民國成立後, 又有將近二十年的軍閥割據。近二十年來經過日本的侵略和帝俄的擴展,使一般青年們都以為中國固有的文化已經是不適合於現在了,(所以中國才衰弱到這個地步。其實這是一種極大的錯誤。)因此他們對於中國史就感到毫無可貴的地方和需要了。
(四)政府對於歷史一科不加重視,學校當局也跟着視為等閒的學科,在他們的觀念上,中國史似乎是可有可無。一般風氣如此,歷史科合格與否,對於學生的升級絕無關係,於是造成了教育行政當局,學校,教員和學生無形中變成了彼此欺騙。
由於上述的幾個原因,就造成了歷史成績空前的低落。大陸易手前,多年來我評閱大學入學試歷史試卷,覺得大多數試卷都距離標準頗遠,其中不少的答案鬧出笑話。當然,導致青年們這種現象的責任,不只是青年學生本身,有關當局和教育者都應該負大部份的責任,尤其是有關當局,假使他們在政策上要改變這種現象,那是可以做得到的。
要使青年人提高歷史知識,在目前動盪中的環境,大多數人感覺到還是次要問題。然而我們不能以為環境未能完全容許大刀濶斧的幹,就要忽略它;相反,即如本港近年來中文高中畢業會考,列歷史科為一主要科目,僅僅如此,青年們對於歷史功課已經比前略勝了,如能再假以時日,和在技術上做工夫,我相信青年學生的歷史程度,必然可以大加增進的。
二、要使學生明白中國史的重要和提起他們對中國史的興趣
擺開有關當局對於歷史課程的政策不談,如何提高學生的歷史知識,這實在是一件重要的事。如何提高學生的興趣?我以為:
(一)要使學生明白歷史是什麼?歷史和我們有什麼關係
青年人是最重理智的, 如果他們不明白所學習的功課內容是什麼?和對他們有什麼關係,有什麼用處?又當他們同一時期要接受多種複雜功課的時候,他們自然對那一種功課冷淡起來,因此教師們應該明白地告訴他們,歷史不是一種工業或商業那樣可以賺錢,可以作種種物質上享受和馬上實現的東西,而是人類社會進化的紀錄和指南針,沒有歷史學,人類好像在黑暗中行走,而不知前面道路有何種障碍,終必至跌倒在地上或甚至死亡。我們研究歷史,是憑過去的材料,來說明過去的一切如何成為現在社會的種種現象,再憑過去的和現在的,來推測將來,而且加以控制將來,使「將來的」能够成為我們理想的將來,因此歷史我們可以用一個簡單的公式來表示,就是:
(檢討)(把握)(控制)
過去 + 現在 + 將來 = 歷史學
過去和現在,不過是歷史的一部份,必須加上「將來」(並且加以控制),這樣才有意義的。
我這樣說,似乎是過於抽象了。教師們不妨將現在的各種制度或社會上任何一事一物舉出來做例證。如:
政治方面—原始社會→部落社會→軍國社會→民主社會→(將來更理想的社會)
經濟方面—採拾經濟→漁獵經濟→游牧經濟→農業經濟→工商業經濟→(將來更合理的平等經濟)
水上交通方面—獨木舟→小船→帆船→ 木輪船→大輪船→(?)
居住方面—穴居野處→巢→茅屋→坭屋→陶磚屋→近代各種房屋→(?)
總之,社會上現存各種事物,都是由古代很簡單而演化成的,我們必須如此說明,使學生們知道,我們現在所見所覺的一事一物,都是由它過去的演變而成,要明白其過去、現在和將來,非從歷史這一門入手不可。歷史和他們有這種密切的關係,那麼他們的興趣一定會提高。
(二)要使他們明白中國近代的積弱,並非中國文化本身的問題,相反的,由於近代一般人忽略了中國歷史的傳統所由造成
青年學生也是最熱情的, 他們以為中國自從東西交通後,和歐洲接觸,便覺一切都是落後,他們以為這是代表中國歷史和文化不合於現在最好的證明,他們就是這樣的錯覺,而且武斷下去,以為中國歷史和文化旣然不合現代,因此對於中國歷史也就棄而不顧了。可是我們稍為明白中國歷史的人, 對於這種錯覺一定抱有極大的惋惜。然而糾正這一種錯覺,提高他們對於中國歷史的興趣,也就是我們教師的責任了。
怎樣來糾正學生們這種錯覺呢?一般人以為西洋文化最進步,因為他們政治方面是民主政治,經濟方面工商業極端發達,科學的發達更不用說了。他們以為中國過去這一些,完全沒有。因此他們寧願忍痛捨棄研究中國歷史的念頭。這種心情是值得我們安慰和欽佩,但這是他們的錯覺,我們要找出癥結所在,給他們以真正的了解,他們對於中國史的興趣也就會恢復過來。
要使學生們打破這種觀念,教師們在歷史功課開始時,應該有將歐洲現在所稱長的政治民主、經濟發達、科學進步這三方面和中國這三方面比較的必要。(這裏我得聲明這是一個例子,簡要的例子而已,其他任何一方面,中國也未嘗不可以和歐洲作比較的。)首先我們先談關於中國民主政治方面:上古堯舜禹的禪讓,西周共和等我們且不必去談,就在漢代來說吧,漢武帝創辦了「博士弟子員」的辦法,以後便逐年按全國各地選拔優秀青年前往國都受學和任事的制度,又恐怕各地尚有遺才,因此乃有徵辟制(中央直接挑選)和辟舉制(地方官選送)。隋唐以後,並成為科舉制度,每年考選優秀青年參加全國中央及地方行政,天子由全國官吏中選出最有德望才幹的人來充任丞相,上對天子負責, 掌理全國施政。「博士弟子員」和「科舉」是中國古代的民主選舉的一種辦法,因為中國幅員廣大和當時交通條件,實不同歐洲各國現在的情形,但我們不能忽略了它代表全國的重要性。我們覺得、我們這種辦法是適合於中國當時的社會,卽如我們穿中國衣服和用中國餐,不能說是不合時宜一樣,因為這是我們過去行之已久的一種良好方法和習慣。
其次,關於經濟方面, 自從東航路的發現和西半球的發現以來,西方人利用世界各落後地區的財富,和向各落後地區傾銷他們的商品,所以繁榮了歐洲社會,增加他們的工商業極端發達,經濟力比諸中國實在太強了。佔有和統治別人的地方是否應該的事情,不需要我們討論,但假使在友誼上帶引別人走向更進步的文明,這也未可厚非,至於毫不考慮該地主人的利益,則現在歐洲各國,已經曉得這不是高明的政策。因此我們已經清楚歐洲過去的繁榮,實在是有賴於他們的殖民地。我們不要單看他人繁榮的結果,而忽略了他人繁榮的原因,在中國人的文化和思想方面,佔取別人的財富以自肥,這是絕對不願意的事。因為中國文化是重道義而不重功利,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這個意思。
中國的工商業和我們的歷史一樣, 很早已經極其發達了。周初封建,封姜太公之子丁公於齊,因為當時殷遺民擁護其故國政府的意志極為激昂,東方的齊民又素稱強悍,所以丁公治齊的辦法,先從改善其物質生活方面着手,由是工商業大興,也就因為齊國有了工商業的基礎,加以管仲從事於興漁鹽之利,經濟豐裕,所以第一個稱霸於春秋的就是齊國。因此當時工商業不久便遍於全中國了,卽以素重文化禮教,不重物質的魯國,到西元前五八九年請和於楚的時候,曾送木匠、繡工、織工、縫工各一百人給楚國。不重工商物質生活的魯國,尚且有這麼多的工業人才,我們焉得謂中國工商業素不發達,孔子的學生子貢,越大夫范蠡,他們都不是經商致富嗎?漢樂府有說:「孤兒命當苦,兄嫂令我行賈,南到九江,東到齊與魯。」可見當時行商服賈的範圍是極其遼遠的。漢書地理志也說到赴南洋的海程,這都是說明中國古代工商業發達最好的證明。
中國的工商業, 到漢武帝時, 可以說是太發達了,因為太發達所以造成了土地兼併,形成了「富者田連阡陌,貧亡(無)立錐之地」和「富敵王侯」的現象。武帝鑒於財富集中於少數人之手,社會必因貧富懸殊導致大亂,因此下令重農輕商,使社會上財富得以平均發展。我們可以肯定的說:假使不是漢武帝禁止財富的過度集中,打了強烈的勞資糾紛的預防針,那麼馬克斯的資本論所引起的世界混亂,二千年前已在中國發生了。不過武帝當時又導致社會於極度的文化生活,而形成「遺金滿贏,不如教子一經。」成了後世士大夫的法典,後世君主,便跟隨着抑制商業,因此後世便太重文而不重物。然而,這並不是我國文化的本來面目。
中國沒有科學文化嗎?這也是一般青年們眼看歐洲科學進步,和中國目前科學落後,而對中國歷史文化不發生興趣的一大原因。關於中國科學的早期發展,我不想將黃帝或唐、虞、夏、三代或稍後的文物,作為中國前期科學作品的根據,較為有系統的科學工藝的專書,是戰國時(西元前第三四世紀)齊國人所著的考工記,其內容分載金、木、色、皮……及其有關的各種工業,應有盡有,備極詳細。這可算是世界上最早的科學書籍了。韓非子稱墨子為木鳶, 三年而成, 墨子載公輸子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卽如墨子守宋與楚人論攻守的辯論,其間關於種種器械設計,實非我們後世所能想的科學技術,後漢華陀醫術的精深,諸葛亮的木牛流馬,南齊祖沖之發明的圓周率和千里船,馬鈞發明的機械織布。可見我國的科學文化不是沒有,而且早在歐洲近代沒有產生之前,已經極為盛行,卽以號稱促進世界近代文明的四大發明─羅盤,火藥,製紙術,印刷術─也是中國所發明而後傳至歐洲的。不過我國向來不大注重物質文明, 只有拿來作消極的享受, 個人的小玩意,和歐洲人着重功利的觀點不同,如羅盤中國用以看風水,歐洲人則用以航行海洋;火藥我國人用以點綴慶緻,歐洲人用作戰爭殺敵的工具;歐洲人藉從中國國傳去這兩種發明─羅盤,火藥─於是發展向世界各地的殖民,而至控制整個世界了。準此,不是我國科學文化之不發達,實由於我國人無功利之心,(功利主義是否應加以鼓勵,則為另一問題。)但我們不能因近代國家的積弱,而懷疑本身文化不合時代。
從文化方面來說, 何以歐洲文化重功利而中國文化則不重功利,這是由於地理環境所產生的歷史和文化,彼此有所不同,中國的立國,西為高原,北為沙漠,東南為海洋,為古代交通未便時的天然屏障。外族入侵可能較少,卽以中古以前外族由西北入侵,然其本身力量有限,不足為中國民族的絕大隱憂,且自夏禹治水有功,為天下所擁戴而為中國諸侯的共主,是以中國歷史自有朝代的開始,全境內各民族,卽已融和為一極大的國家。周初封建,更顯示中央政府有絕大力量控制各地諸侯,而形成一強有力的極大國家,中央政府之使命,在如何調和內部各種的隔膜,而非追求如何消滅其他民族生命或生機。三四十世紀以來,中國民族國家所致力的蓋在此。是以亞洲其他民族,有感於中國民族的偉大措施和文物的豐盛,咸願相率拜揖於中國政府的階前,中國歷代政府,亦以彼等慕義遠來,乃以先進大國的資格,誘掖扶持,導之以義,待之以誠。我們固可從歷史觀察,中國對於附近鄰國,始終未如歐洲國家以殖民方式加諸他們,而作為證明。
歐洲地理環境,不是如此, 多海灣山川,交通不便,自始卽為各民族遍居,同時氣候較寒,生活不易,古代並沒有一個極大的政府,統一歐洲,作為融和歐洲各民族的中樞,故各民族惟生存競爭是尚,在互相競爭下所養成的習慣和文化,自然是功利主義為其首要了。但我們要知道,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是最困難的事,不得其當,殺戮隨時可見,中國文化自古卽注意社會融和相處的問題,因此倫理(五倫)的觀念甚重,歐洲對於這些卻是認為較輕的;所以歐洲人的戰爭是比較慘酷。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如果不能捐棄私利而慕趨於爭霸,則世界上的戰爭,必無停止的一日。因此對於未來的世界問題,究是歐洲的競爭式好呢?還是中國的彼此互讓融和好呢?這實在是值得我們重新考慮的問題,這也是中國文化所以存在,而且為全世界人類着想,應該多採取中國文化的原因。
青年人最熱情,也最理智,最直覺的,以往他們對於中國史所以淡薄而沒有興趣,全以為中國的文化已成過去,不適合現代了。假使教師們能從幾個大的問題,拿我國的和歐洲的互相比較,說明彼此的優點和不同點,證明中國歷史和文化有其獨特性存在,而且是現在世界所需要的話,那麼學生們的興趣自然提高,他們也會自動的去研讀。那我們做教師的也就感到事半功倍了。不過我這裏所說的是為高中學生說的,尤其是要在歷史功課開始時對他們說的,不能在功課開始以後來說。至於初中學生恐怕對上說的問題,他們還是沒有理解力去了解的。
三、教師對歷史輪廓應有充分了解
話又須說回來, 並不是學生們了解歷史學的重要和中國史的重要,我們施教就可以迎刃而解,一切的事情,都須要反而求諸己,為什麼學生對歷史沒有興趣?為什麼他們的情緒低落?這裏教師本身要負大部份責任。青年人是純潔的,求知欲很盛的,假使我們有充分的材料,充分的準備來解釋某一科的時候,他們一定會全神關注,他們的興趣也就提高了。因此學生們對於某一科是否有興趣,問題是在擔任功課的教員的身上。
(一) 教員必須清楚中國史上每一個階段或朝代的輪廓
這是一個最低限度起碼的條件, 如果我們沒有這一種準備,那就是等於一個高中數學教員,不懂得普通代數,不懂得平面幾何?怎樣可以解析高等代數和幾何呢?
在歷史方面來說:大抵每個時代都有它所以產生的原因和特徵;我們對於每一時代或某一大事,必須明白其所以產生成立的大概情形,明白它的興衰、演變、結果和影響的關鍵與概念,尤為不可忽略。我們必須有充分了解,融會貫通,這樣然後可以提綱挈領,剖解分析,措置裕如,縱或一時對於某朝代的事物未能清楚,但總可以從輪廓的方向與範圍去找尋所需要的材料,來解決所未知的事物;否則正如一個工程師,他不明白這個機器的構造和關鍵的原理,如何稱為一個勝任的工程師呢?
(二) 因果關係的說明和發揮
因果關係在歷史學上實屬重要,要明白時代輪廓,就要尋求每一事件的因果關係。歷史上每一件事怎樣會發生,當然不是凌空而來,必有其所以發生的原因(背境)。譬如我們說:西周封建為什麼產生,那是由於周滅商後,商民族仍是想念和擁護其故國政府,周人為了徹底控制全國,才產生這封建制度。在古代貴族政治下,何以劉邦可以由平民而一躍為帝,那是周室封建破壞後,列國紛立和紛爭,平民游士有了參政機會,戰國至秦,平民已極多出任諸侯的卿相了。這種風氣,到了秦末陳勝就有「帝王將相,寧有種乎?」的觀念。因此,劉邦就是在這種觀念下做起皇帝來。魏晉南北朝何以長期分裂,是由於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失去為人臣的本份,而用人重才不重品(行為),於是造成此後「良者無所勸,惡者無所懲。」此後繼承的政府,相繼效尤,都是不光明和沒有正義,本身又復腐化,得不到國民的支持,因此禍亂相承,而至於不可收拾,外族乘而入侵,政權與國土分崩離析,非長期分裂與混亂不可了。隋唐政府的生機,何以來自胡人統治下的北朝,而不是來自晉統的南朝?是由於南朝政府得位不光明,和士大夫自視太高,意氣消沉,尚清談,內部的門閥和寒人時有傾軋,北朝則為漢胡合作,而務實幹,南朝的君主,多屬胡鬧,北朝每多明主,一個向上進,一個向下沉,實有極明顯的因果關係存在的。宋太祖黃袍加身的故事,是怎樣演變而來?那是唐代藩鎮制度所引起,藩鎮的跋扈,使中央政府不能控制,此後的鎮將,遂有由下級選舉上級的現象,便形成後來部下擁護上級做起皇帝來。我這裏列舉的是中國史上比較特殊而重大的問題,這些例子實在太多了,不勝枚舉, 俯拾卽是。總之, 任何一件事情,都有其原因和影響,如果我們充任教師的,對於每一個問題,都加以分析說明,使學生明白其來龍去脈,那麼學生未有不感興趣的。當然我們不是單憑事理去說明就算完滿,對於該事件的過程,應加以故事式的敍述,每一件歷史事物,可能充滿「故事性」,這是學生們最需知道,和樂於傾耳而聽的。
(三) 拋棄舊的歷史觀點,使成為現代所需要的歷史知識
要做到這個地步,教師們對於歷史學和社會科學都應有相當學識修養,一般青年人的知識是與時俱進的,他們對於舊的歷史觀點,總覺得不能滿足欲望。關於舊的史觀的弊端,要說的實在太多了。現在姑且舉一些最不合現代而為中學生最有直接感覺的事例來說明。
舊史中常帶神話, 這是任何一國的古代史都不能避免的。中國古史如盤古開天闢地,女媧氏的煉石補天,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的降生,是他們的母親履巨人跡或吞卵感而孕生等。關於前者,是後人未能解釋自然現象而妄加推測的傳說;後者是古代母系社會,人只知有母而不知有父,又不好說古代的「王」是由於男女雜交而來,因而加以神話化。古代民智未開,神話自不能免,但也有聰明一等的人,因為地位和資望太淺,借神話來抬高自己的地位,如陳勝置書魚腹,劉邦的斬白蛇,洪秀全借病說是上帝召見等等。教師在教室裏談到這些固然是需要,可以增加學生的興趣,但我們要否認它,因為這並非歷史事實的真相,如果我們當教師的人硬指為事實,學生必然感到惶惑,而聯帶想到所有歷史事實都同樣的不可靠了。
舊的歷史, 大多是帝王的家譜或起居注,當然,假使其中有關係於當時或影響於後世的,不妨加以講說,要是家庭細故或鄙瑣而無聊的,都列為歷史內容,那麼學生們會感到歷史是太沒有意義了。大概古代的歷史,因時代的不同,前人以為一切都是皇帝的,這種觀念,牢不可破。所以梁啓超先生說:「中國史學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國家,知有個人而不知有團體。」這是說明中國過去歷史的錯誤的確論。我們對於講授的材料,必須以了解其對於當時或後世是有相當關係的然後採用,才不致失去意義。
上面兩點必須加以糾正,然後才可以免除學生們對歷史的誤解,同時我們更應該提出,歷史不可單純注重朝代或政治,需要注意社會是一般動態,如學術思想、經濟狀況和國內外的關係,務使歷史是一般的、全體的、獨立的、科學的、客觀的,而不為某一人或某一部份所獨佔。這樣才可以使學生們感到歷史和現在是親切而重要。
教師們有了上面所說的準備和修養,那麼我相信對於歷史一科自然是措置裕如了。當然要做到上面的準備,不是一天兩天或一年兩年的工夫所能做得到。然而在我個人的意見來說,這是不可少的條件。
四、教具的準備
現在再回到我們教室內的技術上來談:
社會科學是抽象的,而歷史更具遼遠的時間,尤其是感覺到困難。一般學生從小學起,已經有歷史初步的知識,不像其他學科,學生們未修之前,可以說是全然未懂,教員隨便舉出定理和該科任何事物,他們都因陌生而發生求知的興趣,容易接受。歷史一科,如果我們沒有進一步的材料和處理方法,那麼學生必然是索然無味。要使學生具有濃厚的興趣,除了教師有充份準備外,最好還有圖表或證物。
圖
可分為朝代興替圖、疆域圖、戰爭形勢圖、國內外的交通圖、都市和人口分配圖……譬如說:禹疏九河,如果我們有了地圖,那學生對於當時治水的範圍及其重要性, 可以增加深刻的了解。能有漢通西域圖,增加了學生對於當時西域諸國的位置,和漢勢力增展的了解。有了唐宋對外貿易圖,我們可以知道當時海外各國來華貿易的盛況和我國當時商業情形。有了鄭和七次下海經歷圖,便知當時西洋(卽南洋)的大概情形和海外諸國和明代的關係。這些圖,當然不是一件容易具備的事,教師們不妨在黑板上作一簡單的圖樣,這些都能增加學生深刻的印象。
表
適合於中學生用的,如歷代帝王世系表、歷代疆域比較表、朝代興替之際的分立表或系統表。如:〔緊接下頁〕
如果能够將最混亂的時代來表列,當然可以增加學生的印象不少。
事證物證
具體的物證也是極為重要的,如說到中華民族的起源,非要舉「北京人」的發現,來作證明不可。傳說時代至夏商之前,我們要靠各種石器,商代的歷史,甲骨文是最重要的材料,周代則為銅製的祭器。我們要說明歷代的幣制,是要拿歷代的銅錢,要說明歷代的風俗習慣,也要靠地下發掘的明器或其他器皿。關於歷代的藝術,可從古代帝王的墳墓和現仍留存的建築物來說明。我們對於這種具有歷史性的遺物,不是很容易可以得到,那只有靠博物院或有關的展覽會或者是照片也行。
五、教室內的講授
上面所說的如果準備的越豐富, 學生興趣越濃厚,其次我們要講課本本身的問題了。教師對於每一段歷史的解釋,自然要說明其原因、內容、過程、結果和影響,可是這都是不够的,遇到需要時還要離開課本,多舉例證。
引古證今
縱觀歷史,必然暴虐者亡,夏桀、商紂、秦始皇等以至每一朝代的昏君惡臣,那一個不是因違反國家和民眾的意向而滅亡。再看歷史,必然是得民者昌,舜、禹、周昌,歷代的開國的君主和各朝代的中興君臣,他們沒有一個不是與民休戚,都是有光明正大的眼光和手段,而致國家於富強。因此我們可以說,近代亦然,凡是暴虐無道,違背人性的政府必然滅亡, 否則必昌。又如春秋霸政,齊桓晉文稱霸,何以宋襄公不但稱霸不能,反而受辱自取滅亡呢?因為齊晉是一等強國,宋不過是一個二等國家, 齊桓以後, 宋以為霸主的席位輪到他了,他就起來號召諸侯和楚國爭霸。然而一般諸侯,並不起勁,齊晉兩個頭等國家,更不值他的所為。當楚人來戰的時侯,各國諸侯只有旁觀他們的「霸主」,如何應付楚國。宋襄公就是這樣給楚人加以戰敗的侮辱,而且傷了一條腿,不一年也就死了。這一件事是說明一個本身力量不足而又好出風頭的,自認聰明的人的一個教訓,我們不妨將這一事和現在美蘇爭霸中的尼克魯[編者注:於1950 年任印度總理]相比,尼克魯的地位和印度的國力,要想領導世界,這是夢想,以往多次的調解雙方的失敗那不算,我們且看,假如他的作風還是不變,那就快要為各方所唾棄,他一定要結束他的政治生命,甚至印度將陷於萬劫不復的境地的。像這些我們在講授時,不妨多加舉例。
以今證古
有許多事物是歷史上未有前例,亦為一般人所未知或懷疑,我們不妨拿現在的事實來證明古人。人類的權利慾是很大的,歷史上不斷的戰爭,都是由於這種原因所引起,然而堯舜禹的禪讓,後世大多數人以為是古人全沒有權力慾所產生的崇高美德。我不同意這種說法,這恐怕當時的禪讓是一種制度,而不是私人的度量和行為所做成。我個人的意見以為當時禪讓,可能有幾種原因:第一,當時是氏族社會,共主是由諸侯選舉有德望的人出任,共主死亡了,諸侯不能不另選賢能,不是堯舜的私讓。第二,當時未脫離母系社會,繼承法是兄終弟及,無弟讓賢, 堯舜無胞弟, 故不能不讓。第三,當時的共主,只有勞苦的任務,絕無利益可圖,所以人人能讓,非僅堯舜。第四,共主為全國的領袖,名聲顯赫,可能由其族人擁戴而出任。第五,共主位高權大,舜禹可能先謀篡奪。我們這樣推測,站在學術的立塲,可以說較為合理;或者我們這樣說:是違背前賢的「謙讓垂訓」的好意,但假如我們能够說明中國古代政治,已經有推選領袖的制度,不是比較個人的私讓還要好嗎?我們對於古史的研究和看法,不能靠一方面的傳說,除傳說以外,應該拿從地下發掘出來的遺物來證明,還要參照社會發展的史實來比正,再加上史識,這樣才不至空洞無據, 違背史理。
互相比較
我們也不能單憑引證,就以為可以使學生有深刻的認識和了解。如能將歷史事物前後比較,不但可以加深他們的了解力,還可以增進他們的演繹和思考方法。比如漢高祖和朱元璋都是平民為帝,他們相同的,和不相同的地方在那裏?漢武帝和唐太宗是中國歷史上的聖君,有那些相同的地方?周文王和魏武帝(操)都是三分天下有其二,而自己卻不願意做王帝,卻都留下給兒子才篡奪前代。秦始皇和隋煬帝都是不顧民意,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大興工事,但終於因過份損耗國力,而至滅亡。王莽變法和王安石變法的同異在那裏?這都是中國歷史上犖犖大端,而可以互相比論的事件,我們不妨用比較法,加以分析說明,加深學生的了解和興趣,我們也不妨再拿漢武帝變法清光緒變法相比,他們都是很年青就執行帝王的職權,然而前者的改革成為中國歷史上雄略的明君,西漢賴以強盛;後者却因變法而為階下囚,使中國迎接西方文物將要成熟的時機失掉,而影響中國晚近的衰弱,和不斷的國難。這兩個帝王的境遇很多相同,而結果相異不同有如此者,我們推言其變革的結果所以一為成功,一為失敗的原因:武帝卽位後要想改革,遭祖母竇太后劇烈反對,他就體察時機,決意暫時等待其祖母歿世後再實行,竇太后旣死,武帝的改革遂得隨意所欲了。光緒卻不懂他的處境,不顧慈禧太后的意見,便使變法不但對於當時毫無成就,反而被囚於瀛台,終於鬱鬱不得終其永年,這不特是他個人的不幸,也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大不幸。我們對於歷史事物, 在可能內,能够隨時隨地引證和比較,我相信學生們對於歷史將感到莫大的興趣。
也許有人提出反對,以為處處提出比較或證明,對於教學的進度,必將大受影響,這是未必盡然的。一個良好的教師對於控制課本應該有很大的把握,除非課本的編幅特別多,否則縱使稍為豐富,對於進度將是毫無關係。我們講授,並不是採用講解國文那樣每句每字都要解釋,課本裏面的文字,學生們大致都已懂得字義,所未了解的只是課本內的涵義罷了。教師們能把每一事件的內容發揮盡致, 文字講解成為不需要了, 反之,如果教師只有將課本的字義來解釋,而沒有將課本以外加以引證比較,分析和有關的問題的推論來啓發他們,我相信那位教師一定不為學生所歡迎的。
六、增加課外的興趣
課本的教學法已經談得太多了,再來談一些課外增加學生興趣的問題。這裏我可分為三點來說:
(一)歷史戲劇
歷史是抽象的, 尤其多半是古代的事物,要使青年學生了解古代的情景,實在是一件困難的事。因此假如我們有機會使他們看話劇或歷史性的影片,對於增加學生興趣更為收效。前年英皇伊利沙伯二世加冕,大家不是看過一幅英國歷代君主登極的影片嗎?但是純粹歷史性的電影不很多,卽使是有,也不過是小說性質,和我們現在所談的題材不大適合,還是話劇較為適合。關於話劇, 抗戰時間最為盛行, 香港近年來話劇也逐漸趨於發達了。如本校去年演出的「虎符」,和很流行的「忠王李秀成」等劇本都是很好的。如果能够給學生們看,或給他們一個機會去排演,我們可以相信學生們不但對於劇本所描寫的事件本身,固然有深刻的了解,就是對於當時社會的風俗、習慣、服裝……都可以認識其大略,實在是增加課外興趣的一種題材和工作。
(二) 古蹟考察
藉着假期, 率領學生訪查古蹟, 也是很可以增加學生課外活動興趣,這一點實在是關係於前面說過的物證部份,只要有較為具體或可證明的事物,都可以增加學生的興趣。關於訪查古蹟, 教師必定先行有所準備,卽對於某目的地的史蹟,在歷史上是怎樣的一回事?具有什麼意義?有什麼影響?都要教師找材料先向學生說明,使他們有了概念,到達目的地後,然後將仍存的遺蹟逐一加以解釋,這樣學生們的興趣就有不同的成就了。可惜時局影響,行旅不便,不然的話,我們可以趁着假期,遠的到長安洛陽,參觀漢唐的遺跡;北京可以看到宋元的遺跡;南京可以看明代的遺跡;台灣可以看民族英雄鄭成功的遺跡;廣州也可以參觀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的遺跡和唐宋以來中外海上交通的若干遺物;在香港可以啓發中學生的史蹟只有九龍的宋王臺,可是現在也不存在了。香港以外唯一可以去的目的地和有歷史價值的史蹟只有澳門,那就是中西交通初期歐洲人居住中國僅有的地方,是可以增加學生們對於東西溝通初期加以了解,這也是指大一點的史蹟來說,任何一地的史蹟,我們都可以作同樣的看法。
(三) 參觀博物館
中國對於歷史很看重, 但對於歷史遺物却沒有普遍注意和保存,就是說:我國政府沒有大規模的保存古物,名勝古蹟固然如此,較小的歷史遺物雖有私人收藏,卻視為古董,很少拿來公開,作為知識的介紹,這實在是非常可惜的。因此,我們要使學生對於歷史有實物的舉例引證,很不容易,不同於歐西諸國,他們對於古物用盡最周到的保存方法,極盡普遍介紹歷史知識的能事。他們搜集保存,應有盡有,在香港現在卻是暫時不可能了。然而教師們應該留意,香港有時也有文物公開展覽,教師應該找機會率領學生前往參觀,這也是可以增加學生對歷史興趣了。
這裏我還稍為談一談學生們的習作問題,如果我們應用上述那些方法,使學生獲得興趣,那麼習作問題就不會視為太重大的問題了。歷史功課不同於國文, 一定要作文,數理化一定要做習題或實驗,因為這些功課,非經常練習不可。歷史功課,不過是使學生們了解內容、過程和涵義,他們旣經有深厚的興趣,就可以因其所知,一一都可以隨意筆述了。但為了加強他們的熟習,那麼也可以要學生們按照課本內每章的習題,按次去做,或者教師在課本習題外,加多其他有意義的習題來啓發他們,訓練他們的思想和記憶,同時當他們做完了習題,教師也可以隨堂指名要他們作答(第一次發問最好指定成績較佳的學生,學生秩序或情緒不佳時,可指選成績較壞的學生,有時要看情形隨時改變,不好集中在少數學生身上。)這也是可以增加學生對功課的努力。
由於編者要我寫「中學歷史教學法」這個題目,我個人的時間太忙,而這一類的問題極少參考資料,以上不過我個人十餘年來講授中國歷史的經驗,並不是理論的探討,然而要是因為我這些膚淺的意見,而引起社會上先進賢達的注意,進而找尋改善這一科的教學法,我相信不單是教師們的慶幸,也是學生們的慶幸了。
一九五四.五.四
中國歷史古物由海外回娘家
香港海事博物館2014 年3 月21 日──6 月23 日特別展覽「針路藍縷:牛津大學珍藏明代海圖及外銷瓷」
本期教訊目錄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