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與教資源中心
L & T Resources
現代教育通訊
MERS Bulletin
現代教育通訊 89期 前期教訊:
第89期《現代教育通訊》
專訪仁愛堂陳黃淑芳紀念中學梁照良校長
剖釋籌備新高中新學制的概況
梁照良校長

  為迎接即將來臨的新高中學制,不少學校為這重大轉變花了數年時間作籌備,本文摘錄了仁愛堂陳黃淑芳紀念中學梁照良校長的訪問記,嘗試進一步了解學校如何就課程規劃、初高中銜接策略、教師專業發展及家校溝通方面進行預備。

  梁校長指出,為配合是次新學制的推行,學校於四、五年前已作出轉變,不斷給老師灌輸及推行「學習型學校」的理論及觀念。由於社會不斷變遷,學生於學校學到的知識未必能配合到未來社會的需要;而且不少商界及中小企顧主反映他們所要求的人才必須具備「肯學肯改」的能力和態度。所以學校要着力培訓學生的學習能力,而不單祇是傳統的着重硬知識;只要學生能掌握學習的技巧及能力,便能適應未來不同環境的改變及挑戰。

課程規劃

  「於四年前,香港教育局已讓學校領導人員進行培訓,而首要任務就是要帶領學校進行課程規劃。當時學校不斷與老師進行問卷調查及傾談,諮詢對新高中開辦科目的觀點,然後利用問卷調查與家長及學生溝通,作出統計,最後用了差不多一整年時間去整合,經過不斷傾談及修訂,擬訂出開辦科目的框架。」梁校長稱道。

  新高中開辦的科目包括:

核心科目:

1. 中國語文

2. 英國語文

3. 數學

4. 通識教育


選修科目:

● 物理

● 化學

● 生物

● 資訊及通訊科技

● 中國文學

● 中國歷史

● 地理

● 企業、會計與財務概論

● 旅遊與款待(新辦科目)



初高中銜接策略

  新高中學制的教學及考核模式具有明顯的範式轉變,由以往側重知識性的傳授,而轉為加強九種共通能力的培訓及運用。故學校在中一、二級開設綜合人文科,採用探究學習模式,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考及研習等共通能力,為日後學習通識教育科作好準備。學校近年參加中文大學的學校自我評估及發展計劃,幫助校內教師設計校本課程;兩年前更參加中文大學的「優質學校改進計劃」,由專家到校重點協助教師就綜合人文科作課程及教學的整合工作,並改善專題研習的教學方法及技巧。

  學校在初中級的中、英、數三科推行小班教學及小組學習,加強教師的互動教學及學生之間的互動學習,既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及鞏固學科知識基礎,並提升這三個主要科目的學業水平。 英文科亦成功申請教育局的「提升英語水平計劃」,全面改革初中英語課程,使其與新高中課程銜接;而科任教師同時接受相關培訓,為新高中課程作好準備。

  學校於兩年前就初中數學科實施課堂研究,老師透過共同備課及同儕觀課就個別課題作重點研究,研發不同的教具、課堂活動及教學技巧,以加強師生互動,有效提升學生的分析思考能力;而有份參與研究的老師亦會作全校分享,為教學上範式轉變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新高中新課程要求學校為學生預設5%其他學習經歷的學習時間,學校為此就「服務學習」作出整合,推出「Care 金銀銅獎計劃」,從學生服務經驗中滲入德育及公民教育。服務項目除了包括探訪老人院、殘障人仕中心外,更會讓學生到內地體驗生活及交流,如本學年初到福州正生書院探訪孤兒及到韶關農村作生活體驗及教當地學童英語。梁校長強調學校非常着重活動的多元化,盡可能給學生不同的服務經驗,藉以擴闊生活經驗及視野。

家校溝通

  此外,學校為中三級的學生及家長安排講座及研討會,讓他們了解新高中的各項安排及要求,及分析如何從學生的能力、興趣及日後的發展來選擇新高中科目組合。而且,中三級會開設一些新高中的選修科目,如化學、地理等,好讓學生對這些科目有基本認知,同時可幫助學生在高中選科時作合適決定。 於2006/2007年度,學校亦推行事業規劃課程,內容涵蓋個人成長、性向、興趣、各類職業特性及工作前的預備,以作學生個人成長及就業的聯繫。

教師專業發展

  學校教師每年在專業發展的總時數均逾1000小時,當中包括為準備新高中的研討會和工作坊;另有數位教師為準備新高中課程而作持續進修,並已取得高級學位資格。另一方面,各個主要科目都有安排教師共同備課及進行同儕觀課,以加強教師間的教學經驗交流,共同提升教學效能。而新開設的科目也開展了教學準備,包括編寫教案、添置教具及準備學習材料等。

結語

  面對新高中學制變革改制,各校都嚴陣以待,從此次訪問中得悉學校足足利用了四、五年時間作準備,當中經歷不少有趣及艱苦的經驗,可知是次變革對香港教育界發展何等重要!在整個訪問過程中,筆者亦深深體會到本港教育工作者的專業精神,在此希望向各教育同工致以衷心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