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2007年7月1日是香港回歸祖國10周年紀念的大日子,同日亦是深圳和香港加強交流融和的一個里程碑。隨著國家主席胡錦濤先生主持開通典禮後,深圳灣口岸正式啟用,成為深港之間第五個通關口岸。
西部通道開啟以來,吸引了更多原來居住在深圳的香港人,考慮把子女送回香港就學。在此之前,北區的羅湖、新田的落馬洲是最多港人學生使用的通關口岸。現在多了深圳灣口岸,無疑吸引住在南山區、寶安區,甚至福田區的學生到屯門區就讀,為跨境學童創造有利的條件。
|
立法會張學明議員、李國英議員與周校長等人到深圳灣口岸視察。 |
招生的背境及工作
近10年來,由於本港出生率不斷下降,直接影響到學校的招生工作。在新界個別區分內的學校,因缺乏生源而被逼結束的學校甚多,部份倖存者亦飽受縮班裁員的威脅。問題一直困擾著教育界,開拓生源成為每間學校首要解決的事情。西部通道的啟用,為屯門及元朗區的學校創造了收生的條件。事實上南山區是一個規劃良好的區分、理想的居所,住在南山的人多是中產階層,學生背境良好,加上口岸一地兩檢的設計,過關時既安全又便捷,亦是吸引本區學校到內地招生的原因。
為促使南山區、寶安區的港人子女前赴本區就讀,屯門區小學校長會先後三次到兩地交流、訪問,希望得到他們的支持。
2/4/2007本會組織了四十多位小學及幼稚園同工拜會了南山區教育局,與劉曉明局長作懇切的交流,並獲得劉局長的支持,協助本會宣傳。下午訪問了有較多港人子女就讀的蓓蕾幼兒園及機關幼兒園。
24/4/2007四十位小學及幼稚園的校長到南山區北大附中南海玫瑰幼兒園與20位內地幼兒園的園長交流,帶出了屯門區小學校到內地招生的訊息。交流會拉近了兩地教育工作者的距離,直接建立了溝通的渠道。
9/5/2007透過中聯辦新界工作部宣教處的協助,近50位校長拜會了寶安區教育局,得悉在該區就讀幼兒童的港人子女有500人。下午訪問南山區灣畔幼兒園及世界幼兒園,加強彼此的聯繫。
14/7/2007及15/7/2007本區14間小學聯同10間幼稚園在南山區兒童世界展開宣傳收生的行動,展示並派發學校的資料,15/7/2007早上舉行啟動禮,21/7/2007及22/7/2007再在福田區少年宮舉行同樣的展覽。
跨境學童的交通問題
西部通道的開通無疑促使更多家長願意把子女送回香港唸書,但如何妥善安排學童往返的交通,就成為了日前急於解決的問題。利用跨境巴士豁免落地檢查是校長會積極爭取的目標,無奈此舉關連兩地政府的政策,相信短時期亦難以做到。現在可行的交通安排方法有三:一、利用專線公共汽車服務如B3及B3X(B3X中途不停站直達市中心,B3則路經各大屋村,耗時較長);二、是利用跨境巴士接載,穿梭深港兩地,在深圳方面設立若干個上落點,在屯門則送達到多間學校;三.是申請禁區牌照,供學校的保姆車駛入口岸接載學生,這是最便捷點對點的方式,無論在時間及金錢上都最經濟。
為了解決問題,本會多次致函有關部門如保安局、教育局、民政事務局、入境處、運輸署等,表達了學校的訴求。同時,本會亦尋求外界友好的支援:
5/9/2007,本會聯同幼稚園校長同工約晤多位屯門區議員,要求他們協助。
19/9/2007在立法會張學明議員及李國英議員安排下,連同多區的區議員、校長跟教育局、民政處、運輸署的代表會談,重申了校長會的訴求。
23/10/2007與政府多位官員參觀了深圳灣口岸及落馬洲新口岸,探討安排褓母車停泊的可行性。
8/11/2007約30位校長出席與教育局及港粵直通巴士協會展開的會議,商討利用跨境巴士接載學童的可能性。
|
周錦祥校長與該校首名跨境學生戴傳禧同學合照。 |
屯門的優勢
香港的教育制度、學校的教學策略及本區老師的專業態度,國內家長都充滿信心,經過十多年的教改,教育已取得極大程度的成效,加上三三四學制成功落實,本港的學生更容易與國內或國外的大學接軌。
本區學校著重多元智能的培養,使學生在學業以外亦取得輝煌的成就,無疑加強學習、處事的信心。深圳灣口岸實施一地兩檢的辦法,使過關不但非常方便,而且安全舒適。口岸至屯門市中心路程12公里,行車時間約10分鐘,加上屯門區名校林立,學術水平高,學生成績佳,品性亦純良,而且屯門區被冠以「安全社區」的稱號,相信不少南山區、寶安區,甚至福田區的港人家長樂於把子女送到屯門就讀。
深港融合
特首在最新的施政報告中強調要推動深 港一體化,跨境來港上學正是其中一個例子。這些學童可能遲早也會回歸香港,其實越早來港越容易適應。因為同學之間成長背景相同,所接受的教育相同,價值觀接近,更容易和諧共處,有利融合。或許有人認為跨境學生使用了本港的資源,佔了香港的便宜。這方面也許有些少誤解。其實無論小孩子是隨父母移居內地,或是在內地出生也好,父母是本港永久居民,只不過因工作或其他需要而住在深圳,他們實實在在是香港人,反過來說是港人佔用深圳的資源才對。從本港人口出生率日漸下降的問題上來說,這些學童正可平衡人口老化的問題,為香港的將來添上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