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凌的概念
近年有若干不同程度的欺凌事件發生在香港的中、小學裡。欺凌是一種以大欺小或以多欺寡的重複侵略行為(黃成榮、駱秉培、盧鐵榮及馬勤,2002)。欺凌者除了用武力傷害別人外,有時是用說話欺負別人,例如嘲笑或講花名,亦可以是間接侵犯別人,例如亂發謠言或排擠別人(Olweus & Limber,
1999)。
外地一些研究指出在學校普遍的欺凌行為是嘲弄、推撞、講花名、踢人、鼓勵同學去打鬥、及威脅打人(Orpinas,
Horne, & Staniszewski, 2003)。本地一項關於小學學童欺凌的研究指出,常見的欺凌行為有四類:使用身體暴力、使用攻擊性言語、使用排擠孤立別人及強索性的欺凌(黃成榮、駱秉培、盧鐵榮及馬勤,2002)。這項研究同時指出學生不懂得如何處理被欺凌,他們大部分認為自己可以解決或忍受,並沒有把事情向老師或家長傾訴。有些學生害怕告發後會遭受報復;亦有些學生想以牙還牙。這些消極的處理方法既不能解決問題,反而助長了這類事情的發生。
導致欺凌行為的原因
導致校園欺凌事件發生的原因眾多,大致可歸納為欺凌者本身、受害者本身及他們身處的環境三大因素。在欺凌者本身方面,有不少的欺凌者心懷報復,因為他們曾有被欺凌的經歷。也有一些欺凌者不懂得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藉欺負別人去宣洩。此外,更有部分欺凌者樂於見到別人受欺凌。受害者本身方面,他們一般被動及怕事,不敢以果斷的語調向欺凌者說「不」。這樣助長了以後更多的欺凌行為。欺凌者和受害者所處環境因素方面,欺凌者的家人、朋友和學校,對欺凌文化的接受程度亦間接對欺凌者產生影嚮。例如一個生長於暴力家庭的兒童與一個就讀於任由自己處理欺凌問題的學校的學生,他們都較易傾向欺凌別人。
錯誤處理欺凌行為的影響
欺凌問題若果得不到妥善處理,不但會助長欺凌者的行為,而且還會對受害者做成不可磨滅的心理影嚮,好似報復、憤怒或自殺(Borg,
1998)。更有些受害人因受長期欺凌,一時控制不住,對其他人施予嚴重暴力。美國一些中學的槍擊案,就是很好的例證(Shubert,
Bressette, Deeken, & Bender, 1999)。本地有些教師在處理欺凌事件時表示無能為力。他們普遍認為這是因為學校訂定的規則不夠嚴厲,以致未能給予犯事者應有的懲罰,更收不到阻嚇作用。一些外地學校防衛深嚴,有權令違規的學生停學或離校。事實證明這對策不但未能對欺凌行為作出收效,反而影響了學生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成長。Morrison & Furlong(1994)指出學校的和諧氣氛能有效減少校園暴力及欺凌事件的發生,嚴厲的懲罰只會加劇受罰者暴力的程度。
幫助學生面對欺凌問題
基於欺凌問題產生的原因及上述本地和外地的研究發現,筆者從學生本身及學校兩方面作出一些建議,期望能幫助減少校園欺凌事件的出現。在學生本身方面,由於受害者一般怕事,忍受欺凌,所以教師要教導他們要有堅決心,不能任由欺凌者擺佈。當面對欺凌者時要鎮定,保持眼神接觸,並且說話自信,不可被當作弱者。不過,也不可反應過度,使自己變成攻擊者,釀成流血事件。此外,受害者一般是比較離群,容易被人以眾欺寡,所以建議學童應該互相結交好友,以壯聲勢。在學校方面,由於有部分欺凌者不懂得處理自己的情緒,因此教師不妨把自我管理策略納入課程內。自我管理是指學生透過一些活動去改變或維持自己的行為(Shapiro & Cole,
1994),它要求學生練習多種技巧,例如:自我監督、自我教導和社交問題解決技巧。自我管理能幫助學生集中注意力、完成學習活動(Hallahan,
Marshall, & Lloyd, 1981)和減少破壞性的行為(Christie, Hiss & Lozanoff,
1984)。學生自我管理有兩方面較教師管理優勝,第一,自我管理導致行為上的改變是比較持久的(Whalen, Henker, & Hinshaw,
1985);第二,學生一旦學懂自我管理的技巧,他們很容易把這些技巧運用在不同情況上(Holman & Baer,
1979)。
此外,朋輩調解是一個以和諧的方式去解決糾紛,藉得推薦給學校採用。朋輩調解計劃提供一個正面的問題解決方法,鼓勵學生在一個監察的環境下去解決糾紛(Guancl,
2002),令學生明白糾紛是可以用和平理智的方法去解決,從中體會「以和為貴」的道理(明報 24-3-2004)。朋輩調解計劃訓練學生成為中立的第三者去解決紛爭,調解員運用基本的生活技巧,讓同儕用其他方法去解決紛爭而不訴諸暴力。朋輩調解可以令學校的環境更安全,教師因此不需用那麼多時間去處理糾紛,令學生更有學習效率。
結語
總括來說,筆者認為學校應上下一心,共同制定一套處理欺凌問題的策略,有需要時大家便清楚知道如何去執行。同時透過不同的方法與渠道,使欺凌者明白欺凌行為所引發的禍害,從而學會選擇尊重別人;讓受害者懂得以和平積極的方法去處理欺凌,一起合力創造一個安全及和諧的學校環境。
參考書目 |
1. |
Borg, M G (1998). The emo tional reactions
of school bul lies and their victims. Educa tional Psychology,
18, 433- 444. |
2. |
Christie, D. J., Hiss, M., & Lozanoff, B. (1984). Modifica
tion of inattentive classroom |
3. |
behaviour: Hyperactive children's use of self-record ing
with teacher guidance. Behaviour Modification, 8, 391-406. |
4. |
Guancl, J.A. (Feb., 2002). Peer Mediation: A Winning Solution
to Conflict Resolution.
www.eddigest.com. |
5. |
Hallahan, D. P., Marshall, K. J., & Lloyd, J. W. (1981).
Self-re cording during group |
6. |
instruction: Effects on attention to task. Learning Disability
Quarterly, 4, 407-413. |
7. |
Holman, J., & Baer, D. M. (1979). Facilitating generaliza
tion of on-task behaviour through self-monitoring of academic
tasks.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9, 429-446. |
8. |
Morrision, G.M., & Furlong, M. J. (1994). School violence
to school safety: Reframing the issue for psychologists.
School Psychology Review, 23 (2), 236-256. |
9. |
Olweus, D, & Limber, S (1999). Bullying prevention
program in D. S. Elliot (Ed), Blueprints for violence prevention.
Denver, CO C & M Press. |
10. |
Orpinas, P., Horne, A.M., & Staniszewski, D. (2003).
School bullying: Changing the problem by changing the school.
School Psychology Review, 32(3), 431-444. |
11.
|
Shubert, T. H., Bressette, S., Deeken, J., & Bender,
W. N. (1999). Analysis of random school shootings. In W.
N. Bender, G. Clinton, & R. L. Bender (Eds.), Violence
pre vention and reduction in schools (pp.97-101). Austin:
PRO-ED. |
12. |
Shapiro, E. S. & Cole, C. L. (1994). Behaviour change
in the classroom: |
13. |
Self-management interventions.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
14.
|
Whalen, C. K., Henker, B., & Hinshaw, S. P. (1985).
Cog nitive-behavioural therapies |
15. |
for hyperactive children: Premises, problems, and prospects.
Journal of Abnor mal |
16. |
Child Psychology, 13, 391- 410. |
17. |
朋輩坦誠互重心連心締造和諧 校園。(24.3.2004)。明報, A30。 |
18. |
黃成榮、駱秉培、盧鐵榮及馬 勤(2002):《香港小學學童欺 凌現象與對策研究報告》,香港,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
學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