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中國歷史科在學校的定位可謂「百花齊放」,有的把中史合拼於人文社會學科、有的將中西史合拼、有的則採取校本發展,中史科好像已淪為可以隨時被搓圓、按扁的閒科,這種情況令關心國史教育的前線工作者無不搖頭嘆息。 |
|
|
|
校內為研習歷史而設的措施
在本校,中史科是獨立必修的科目,因為我們認同中國歷史科實有其獨特而不可取代的價值。歷史不單是指已過去的事情,而是過去與現在永無終止的對話;它檢證了文化與民族的認同與發展,並培養學生獨立與批判思考的能力。最重要的是,中史教學擔任著啟迪學生尊敬國史、培養對國民身份認同的重要使命。
為使中史教學收到更佳的果效,本校之中史科教師並非兼教,皆主修中國歷史,務求達致專科專教之教學目的。除此以外,教師在校內亦致力提昇學生學習中史之興趣,例如開設中、西史教學專用之歷史研習室,又舉辦中史學會,讓學生感受教師對國史教育的那份堅持。
值得一提的是,我們鼓勵學生抓緊「昨天的機遇」,對於凡與歷史有關的新聞大事均抱敏銳的觸覺。本校曾嘗試以中國太空人楊利偉升空為引子,探索中國之古今飛天夢、引宋美齡逝世為題,探討中國近代史之曲折變遷,藉此啟發學生對「歷史是過去與現在永無終止的對話」的重要思考。為學生開拓學習經驗也是不容忽視的一環。在本學年,我們安排了兩次本地考察及三次海外考察(北京、台灣及西安),旨在透過實地參觀和探訪,讓學生身體力行地親近歷史、觸摸歷史。
專題研習引入歷史科
我們深信,要提高學生對國家民族之認識,繼而培養其對中史知識自發追求之興趣,實應從初中階段入手。去年,本校已把專題研習引入初中中國歷史課程中,務求利用此工具為本科學生打下「知、情、意、行」的良好學習基礎。本年,中一及中二級之研習主題分別是「秦朝」和「中國古代科技」,由於學生人數較去年增多,故事前的籌備及策劃工作更花心思。
首先,教師為學生製作一本名為「中國歷史科專題研習手冊」,內容是次專題研習之目的和意義、研習之步驟、教師和學生在研習中的角色、搜集、記錄及分析資料的方法和示例、評估方法,以及專題研習進度表等資料,讓學生對整個專題研習有明確的概念和方向。接著,教師舉辦了「中國歷史科專題研習簡介會」,向全級學生派發研習手冊,講解整個研習活動所需注意的事項,並展示了網上工具之使用方法。
在全級簡介會後,學生開始進行分組工作及訂定研習題目。引導學生選擇方向正確的題目是全個專題研習的關鍵步驟,而學生選擇的研習題目應是他們的興趣所在。當他們對某範圍有濃厚的興趣時,便會自然的投入當中,對整個專題研習的進展會有事半功倍之效。為此,老師可嘗試在課堂中埋下伏線,如在教授『秦朝』這課題時,在一些比較有趣之部份如秦兵馬俑的布陣、驪山陵的地宮神秘建築、秦始皇的身世之謎等方面只作出提綱挈領的教授,藉此喚起學生的興趣及求知慾,誘導學生靠自己的能力發掘更多。 |
風釆中學在專題研習的推行有豐富
的經驗,在歷史的教與學中該校亦
運用了這種新的教與學模式 |
對於初中學生來說,找尋自己有興趣的範圍不是一件困難的事,但是,怎樣令其選擇的範圍變成有「研究及學習」意義的研習題目是比較困難的。在此,老師可放多一些時間,如了解各組背後的理念,提出意見給學生,引發他們進行深層的思考,協助他修訂一條既能配合他們的興趣,又能讓他們有發揮空間的研習題目。
當每組訂立題目後,可讓學生明確清楚組內各個組員的分工情況及其研習大綱。研習大綱的內容應包括「研習該專題的目的及意義」、「研習的範圍、焦點及方法」、「研習資料的來源」、「初步工作及未來研習大計」等資料。讓學生有明確的方向是一重要的步驟。而且,在這個步驟中,學生應扮演主導的角色,老師只宜協助。
接著,進入學生匯報的階段。匯報的內容為學生的研習進度及遇到的困難等,學生可藉這機會直接向老師請教,而老師在這匯報中亦需要成為一領導的角色,老師可藉學生的匯報,了解各組工作進度,對個別的小組作出較深入的指導及提出意見。此外,在匯報期間,其他組別亦可提出意見,各組在互相交流中彼此改善自身的缺點。最後,研習的最後階段,學生繳交的報告亦可以是多樣化的,如模型、報告冊等,務求學生有更多發揮的機會。 |
藉學生匯報可讓教師了解學生的工作
進度,其他同學亦能即時提出意見,
上圖是學生利用PowerPoint匯報的情形 |
資訊科技協助推行專題研習
在整個研習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利用一套完善的「網上工具」完成每一個步驟,亦可上載研習中得到的資料及日後匯報之電腦簡報等。這個步驟,學生應是一個主導角色。另一方面,老師也可透過「網上工具」觀察學生的進度,對學生給予評分及評語,整個研習的效能亦相應提高,再者,學生定期到「網上工具」上載資料、進度,參考老師給予的評語絕對有助提升學生的自律精神。在這,「網上工具」的完整配備是重要的一環。
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知、情、意、行」是四個不可分割的階段,如果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可以在這四個階段中得到漸次昇華,便是真正能夠活出歷史的真意義。即是說,學習中國歷史不應停留於表面的知識層面,應再往前行,透過學習中國歷史的基礎知識,漸漸產生對國家的感情,在不知不覺間產生一種愛護國家的意識,最後達到付諸行動的最高點。這四個漸次昇華的階段除了靠老師在課堂中引導之外,透過專題研習的方法來進行實踐亦是非常重要的。
由於課程的緊迫,老師在課堂上對每一個課題的講解不能過份深入。但是,透過專題研習,學生自訂出一個自己有興趣的研習題目進行研究及學習,當中得到的知識會更加深入。這裡以「秦朝」為例,當老師在課堂中講述秦朝的各樣大型工程時如萬里長城、兵馬俑、驪山陵、阿房宮等等,由於課堂的規限,大多只會留於介紹的層面。其實,學生必須對每一事物或人物有深層的了解,方可達“紮根”的效果,知識才會鞏固及延伸。
而且,這些基礎性的知識對學生日後發展個人的歷史觀亦會有很大的幫助。例如,秦始皇修築萬里長城常給予學生一個表面的印象─虛耗國庫、民不聊生,都是修建長城負面的影響,亦不知不覺被列為秦始皇的過失,這是否留於表面呢?專題研習可讓學生從多角度思考一件歷史事件,甚至一個歷史人物,老師在研習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將視野擴闊,鼓勵學生從正、反兩面進行資料搜集、分析及評論。學生從研習的過程中除了可知道建築長城對國家帶來的禍害,在自行搜集資料的過程中亦可了解到修建萬里長城對中國的正面影響。
確實,中國萬里長城是人類建築史上的奇蹟,顯示我國祖先的大智大勇,而且,中國的萬里長城實見證著中華民族兩千多年的發展,是中國文明的代表。這些觀念透過學生的自行研習,更容易“扎根”於他們的心扉,感情更來得自然及鞏固。當穩固的感情發展出來,自然亦會對國家產生一種愛護的意識責任感,最後亦會對國家產生心連心的感情、建立一種榮辱共存的關係,遇到國家有危難時便會出於自發性的行動,保衛國家,這亦是學習中國歷史的意義所在。故此,要在中史教學中達到知識、技能、態度、價值觀漸次昇華的效果,專題研習的實踐確是一個可取的教學途徑。
本年九月,高中的會考課程將新增百分之二十作為「校分本評估」,根據課程發展議會及考評局聯合編訂之《中史科課程及評估指引(中四至中五)》列明:「中國歷史科為學生提供機會,進行實地考察與調查資料蒐集、整理分析,以及簡單的研究等等的學習活動。如何蒐集、篩選、詮釋去分析資料,同儕間如何相處、如何解決自己的問題和作出抉擇,如何與人溝通和表達自己的意見。」由是觀之,在初中開始滲入有關專題研習的元素,給予學生親身的學習經歷及體會,為將來的校內評估預先鋪路,相信對學生及老師的自身發展還是大有益處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