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環境保護署及教育署﹝現為教育統籌局﹞於2000年舉辦「綠色校園」計劃,目的是鼓勵學校制訂政策及執行計劃,提高學校各階層人員及學生的環保意識,培養對環境的友善態度及實踐環保生活為目標。
孫校長及周老師在百忙中接受訪問,介紹該校參與計劃的過程,十分多謝。
|
|
九龍城浸信會禧年小學上午校榮獲
2002-2003 年度 「綠色校園」 小學冠軍組,
左圖是頒獎禮當日學校代表與嘉賓合照 |
綠色計劃
九龍城浸信會禧年小學上午校,在環保教育上,早於1998年開始便已設立「環保小組」專責於校內發展環保教育,構思周詳的推行計劃,來配合課程並善用學校資源。於2002年,更成立「可持續發展」教育委員會,負責推動校內可持續發展教育。基於環保教育絕對是可持續發展的項目,因此將「環保小組」納入「可持續發展」教育委員會,繼續推動「綠色校園」計劃,實行師生共同實踐環保的理念。孫潔宜校長更親自率領全體教職員,並獲得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環境顧問委員會委員何建宗博士出任顧問﹝見圖一,架構圖﹞,透過有系統的策劃及安排,各小組組員分工合作,使學校在推行「綠色校園」時,事半功倍。
學生在校園內花園進行種植 |
圖一:「可持續發展」教育委員 架構圖
綠色課程
與課程緊密結合,相信是獲取比賽評審分數的其中一個重點項目。以跨學科全方位學習模式作為設計課程的主要取向,以常識科為本位,配合環保作為課程統整的核心,主題為「同建綠色地球村」。課程框架參考了教統局《小學環境教育手冊「可持續發展教育」》中的建議,劃分成七個學習範疇:「公民權利義務」、「多樣性」、「負責行動」、「可持續改進」、「未來世代的需要和權利」、「生命的素質平等和公義」以及「互相依賴」(見圖二,課程架構圖)。七個學習範疇之下,設不同學科或德育活動貫穿,構成緊密的環保教育課程架構。
綠色教學
訂下學習架構後,便以活動來鞏固學習內容。周主任說:「學生在課堂上學會的環保知識,需要以活動進一步深化,繼而定下活動主題。以『綠色早餐』為例,便是學生在學習天然食物課題後進行的活動,當天全校師生都要帶備自製的綠色早餐回校分享,高年級同學更嘗試編寫營養餐單和計算卡路里。甚至乎食物部也配合學習活動,減少售賣零食而加強售賣有營養的食品,徹底貫徹「綠色早餐」帶來的健康生活。」
周主任更表示,由於活動能夠打破日常上課模式,啟發學生學習興趣,學習時顯得份外投入。
綠色校園
除了課程配套之外,校園環境的配合,對於推行「綠色校園」計劃時,亦擔任了一個重要角色,所以綠化校園更突顯教學心思。校內一花一草一木不但配合「綠色校園」的意念,更是常識科最佳天然教材。校園綠化由「校園綠化小組」負責統籌,為校園沿途的花草樹木附上名牌,名字跟樹木用途一目了然。有時候,教師會帶學生到這裡實地觀察植物,進行常識科教學,沿著學校旁的溫室圍繞校園一圈,就像是走了一段自然教育徑般。此外,溫室旁一片約兩個羽毛球場面積的土地上,種植了大樹和各式灌木,更樹立鳥類介紹牌和小型天文台,學生可利用這些設施,進行環保活動,而最具特色可算是校內的生態池。
「生態池組成的食物鏈是這樣的,魚的排泄物被石頭上的微生物分解,微生物排出的養分則會被水草吸收,水草又會製造氧氣供魚兒呼吸……」學校的環保大使郭芷寧同學介紹生態池的運作。
這個小小生態池建在校園內,目的是說明食物鏈的構成。周主任表示:「食物鏈是個抽象的課題,帶學生到生態池一看,效果比課堂上解說來得更具體。自環保教育推行以來,學生的環境意識,甚至德育層面均增加不少。」由此可見,該校在園藝設計上所花的心思,亦帶來了不少效益。
為了協助學校推動環保活動,學校方面特別挑選了一批學生組成環保大使。在校外,這個環保團隊會參加由環境團體舉辦的活動,藉此增強環保意識,然後再返校內推廣。此外,操場旁邊設置的環保資源室,亦由環保大使輪流當席,協助同學使用室內的教材及借閱環保書籍。環保大使成功推行,令校園更加整潔,因此大使人數已經由去年的八名增加到現在的二十名。
當論及環保大使在推廣環保活動,最深刻的經驗時,小六環保大使陳嘉研同學即時說道:「中秋節到郊野公園『剷蠟』,令我有很深感受!我覺得弄污地方的人很自私、很討厭!如果我見到『煲蠟』的人,會即時請他們停止破壞環境的行為!」由此證明,環保意識已深深扎根於學生的心內。
普通的環保教育,以綠化校園、廢物回收為活動中心,並沒有配合全面的課程,實在難以在校園普及起來。九龍城浸信會禧年小學上午校將環保視為可持續發展,又以課程、活動、環境互相配合,實行全民參與,難怪首次參加「綠色校園」比賽便摘冠而歸。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