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鄉鄉事委員會公益社小學,於2002年九月創校,座落於天水圍天城路,擁有設備先進的千禧校舍和完善的觀課、備課和研課制度。數月來,我校致力於發展中文及美勞研究課,又成為了香港教育學院的中文教學基地學校,這一切都是為了與時並進,教好每一課書。 |
鍾淑英校長 |
慎選發展方向和模式 自去年九月開校,我校積極在各方面全方位發展,可是學與教的推行是長遠而艱巨的工作,我們更明白學與教的成敗,是直接影響學校的教學質素,因此我們要慎選發展的方向和模式,這是非常重要而且不容有失的行政工作。好的策略是有它的發展進程,既不會一蹴而就,也不會在「發展」之後故步自封,一成不變。再說,合乎時代步伐的學與教應該從多個層面去思考、組合和配合,計劃先後有序地層層推進。我們以開放的態度去面對、接受和不斷改變,抱著永不言敗和集百家之大成於一身的精神,身體力行地響應教育改革。
本著上述理念,我校的策略首先是建立校本機制──備課,以作為鞏固學與教的日常運作和組織老師之間的溝通橋樑;接著便組織研究課小組,以協助老師發展專業精神和學科知識,從而掌握「需要教『什麼』和『如何』教」。
課堂學習研究
一、背景
課程發展處與香港大學自1999年合作推行一項教學研究計劃──「課堂學習研究」,經過三年的研究及實驗,肯定了「課堂學習研究」能確實提升老師的教學專業能力和學生的學習成效。去年,香港教育學院更成功向優質教育基金申請了一筆款項,用作發展學院本身的啟導視學和向全港小學推廣此計劃的經費,務求讓各學校認識和推行「課堂學習研究」,藉此提升學與教的效能。
二、進行模式
「課堂學習研究」的進行模式,是由一組老師選定某個值得深入教授的課題,定期研討課題的內容、教學方法和步驟等。整個研課過程有兩個重點,其一是針對課堂內容不斷改進,使學生達到更佳的學習成效;其二是透過教師協作,促進教師彼此互相協作的文化。
三、建基於變易學習理論
「課堂學習研究」並不是一般的課堂教學研究活動,它是建基於一套「變易學習理論」(Marton
& Booth,1997; Bowden & Marton , 1998)。這套理論十分強調學習內容 (object
of learning) ,在施教之前,老師先透過「前測」找出不同學生對事物的不同理解和看法,然後研究學習內容的關鍵之處,再按照內容的關鍵特徵,在教學上作不同角度的「變易」,以迎合學生對事物或知識的不同理解。背後之目的,是讓學生對課題有更透徹的理解,培養豐富的想像力。在過程中,學生同時能掌握處事的能力,以及學會接受不同的意見和看法。
「課堂學習研究」不但增強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同時也讓老師透過處理關鍵特徵的過程,而著力創設變易的範疇,從而建立施教的手法。其實,所謂「關鍵特徵」,和我們平時教學上的學習特點並無太大差別,兩者之別,是在於大部分教師並沒有把這些「關鍵特徵」有系統地聯繫或組織起來,並通過不同的教學安排
(如:教授、分組活動、個別表達等),讓學生在不同的角度下看到學習特徵與特徵之間的關係,而這種關係就是所謂的「變易」手法。那是針對理解學習內容及其關鍵上的「變易」,這種「變易」,有時是內容上的同步變易(simultaneous
variation),有時是同一個內容的不同演繹,我們相信,如果學生能夠多方面地體驗內容上的變化,他們便能夠把學習內容掌握得更好。
四、老師的獲益
研課除了令學生能獲得高效學習外,老師也有所獲益,因為在討論和設計教學時、彼此分享經驗和交換意見時、共同尋找和策劃有效的教學策略時、進行觀課和觀課後分享時,他們的教學專業和團體精神也相對提升了。
該校教師進行美勞研究課的情況
「課堂學習研究」的推廣
在校本的層面上,我們在香港教育學院導師的協助下進行了兩個「課堂學習研究」──中文研究課和美勞研究課,參與的老師都非常投入研課的過程,並計劃把研課的成果,透過香港教育學院的協助和其他學校公開分享。而我校於未來會在不同科目中積極推行研課,讓大部分的老師都能掌握研課的技巧。本校的研課風氣正逐步盛行,我們將進一步著手成立研課基地,基地的使命是讓其他進行研課的學校有一個地方可定期分享各校的研課成功例子,為的是促進各校互相交流觀摩,在教育改革的大前提下,同儕相長,共同為香港的教育獻出綿力。
只要每一所學校都教好每一課書,那麼每一位學生都能感受到每一節課的樂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