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人所共知,二十一世紀是一個資訊世紀,國際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1996)指出,在這世紀「掌握知識和信息」是人們創富的重要基礎。不過在媒體發達,人人追趕新資訊、新潮流的今天,「新」資訊出現不久也難免「過時」,而古代經典作品在急速的生活節奏中,就更「理所當然」的被視為「落伍」、「老套」、「保守」、「不合時宜」了。
教育方面,世界各地爭相提出不同的改革方案,以適應發展迅速的「資訊世紀」;香港近年也推出層出不窮的教育改革,由教育目標、學制、評估,以至資訊科技教育,可謂色色俱備。
特區政府大力推動資訊科技教育,學校添置了不少電腦;然而,請看看以下報章標題:「學童八歲自殺九歲吸煙」、「中小生欺凌同學嚴重」,你有甚麼感想?今年五月,一名14歲「電腦神童」,涉嫌利用互聯網上最新的動態網頁服務,採取「迂迴手法」隱藏身份,於網上發放盜版歌曲。(見《香港經濟日報》2001-5-16)。最近保安局鑑於去年店鋪盜竊罪案中,七至十歲犯案者超過二成,唯有設計一個名為「機靈先生」的互動機械人來加強青少年的防止罪行意識。(見《星島日報》2001-7-5)
以上的事例一再提醒我們:新科技、新電腦,不足以應付新時代的教育需求。「電腦神童」的資訊科技知識雖然不少,但卻因他沒有正確的價值觀,到頭來知識只能協助他犯案,難道這就是教育的目標?
那麼,我們怎樣才能培養兒童正確的價值觀?經典文學在這方面可扮演甚麼角色?而誦讀經典文學對兒童又有甚麼影響?這些都是新世紀教育工作者不能忽視的問題,也是本文的討論重點。
二﹒經典文學
所謂「經典文學」,根據《現代漢語詞典》(1996),就是那些傳統具有權威性的著作(頁663)。王財貴*詳見
P.36(1997)進一步指出,「經典文學」是中國歷來最具高深智慧的書,也是富含文化內涵的材料,是「智慧之結晶」,載有「常理常道,其價值歷久而彌新」
(王,2000)
我國文化歷史悠久,經典文學作品不少,例如童蒙名著《三字經》、《弟子規》、儒家經典如四書五經、戰國時代諸子百家著作如《孟子》、古文詩詞如《唐詩三百首》等均是傳誦千古的著作。
三﹒誦讀經典文學作品對兒童道德成長的影響
五﹒結語
在資訊發達的二十一世紀,人材的培育對香港至為重要;然而單靠高科技、新資訊未必能夠解決當前的教育問題,添置幾台電腦也不可以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要培養二十一世紀的優秀人材,我們不可以從單一方向找出路,我們必須全方位的審視,從不同的角度尋找出路。
二十一世紀是智慧的世紀,但對人類來說,是福是禍還難以斷言,人若不懂判斷善惡,先進科技與人腦智慧可能會將犯罪昇級,為人類帶來災禍。電腦、互聯網或能縮短人際距離,但卻未必能改變人的心靈。教育畢竟是心靈建設的工程,一直被視為「落伍」、「老套」的經典作品,其內容包含古來聖賢的德言懿行,箇中價值觀至今仍是二十一世紀人類所追求,有待人們發揮利用。
不少經典作品句式整齊,充滿節奏感,讀起來有一種音韻美,令學生容易潛移默化,自然地吸收其中精華。事實上,無論香港、國內及臺灣,均已有教育界人士作出嘗試,亦初見成效,值得教育工作者跟進,並多作實踐。
六﹒參考資料
王財貴(1997):讀經,是從根本救起的教育之道,見周姚萍編《中國式家教》,臺北:天衛文化
王財貴(2000):在現代社會提倡讀經之基本理論,見陳淑梅等及香港天平兒童基礎教育中心教師編《古代童蒙讀本選誦》,香港:海峰及天平兒童基礎教育中心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1996):《現代漢語詞典》,北京:商務
伍華書院小學上午校(2000):《伍華書院小學上午校校訊》一九九九至二零零零年度第五期
伍華書院小學上午校(2001):《推行誦讀經典文學活動經驗分享會》
朱安邦(1999):讀經教學實施成果報告,見《讀經通訊》第十二期【http://www.chinese-classics.com.tw/】
何志恆(2000) 《經典作品在資訊時代的教育作用》,發表於基礎教育與師範教育國際會議,江蘇:南京師範大學主辦
何志恆、區婉儀(2000) 《資訊時代下的價值教育》,發表於新世紀的價值教育與公民教育國際學術會議,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主辦
周洪宇(1996):《德育傳統的當代價值》,漢口:湖北教育。
香港ICI國際文教基金會兒童智慧開發研究
Lee, W. O. (1993). Education for Moral Living: A Reconsideration
of Assumptions, Approaches and Modelling. New Horizons, No. 34,
pp. 110-115.
Straughan, R. (1982). Can We Teach Children to be Good?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Wynne E. and Ryan K (1993) Reclaiming our schools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