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與教資源中心
L & T Resources
現代教育通訊
MERS Bulletin
現代教育通訊 56期 前期教訊:
青年會書院專訪 ─ 新課程‧新團隊‧新的教與學
青年會書院專訪 ─ 新課程‧新團隊‧新的教與學

採訪及撰文
黃慧嫻龍詠怡孫震


青年會書院練志強副校長(右一)及中文科老師合照

教育統籌委員會於二零零零年九月所發表有關改革本港教育制度的建議書中,提出了「終身學習」和「全人發展」的理念。各科的課程亦由過往以傳授和學習知識為主,變為以「學會學習」為大前題;希望將過往科目眾多、考試頻繁的情況,轉變為整合通識,學生為本。

大改革‧新挑戰

由於本港的教育制度和各科課程均會因應今次教育理念的改革而產生重大的變化,各學校和教育工作者在滿懷希望地迎接新時代的同時,也面對著重大的挑戰。

新的教學理念、新的課程內容和新的學生來源,呼喚出新的教學方法和新的校政管理制度。改革既然已是大勢所趨,一些校政改革先驅者的經驗實在值得我們借鏡。

本刊記者今期特別走訪了馬鞍山青年會書院,該校的中文科老師在教統會推出改革建議後不久,已積極進行改革。本刊希望透過青年會書院在中文科課程改革及推廣閱讀風氣的經驗,讓各教育界同工分享當中領悟。

利用資訊科技教授中文

今次課程改革的其中一項重點是加強應用資訊科技。青年會書院的中文科教師於本學年的教學上,資訊科技應用約佔百分之十五以上。為了方便教師備課及交流,該校特別設立了「中文科內聯網教學資源庫」,而每位中文科教師亦會利用資訊科技設計兩個教案,儲存於教學資源庫中,供其他教師參考及使用。

在校政管理方面,青年會書院中文科的所有會議文件、工作報告、測驗考試試題、登錄學生分數等支援性工作,均全部用電腦處理,以增加工作效率和節省空間。

在教學上,除了添置及運用語文教學光碟外,該校中文科教師更指導同學利用互聯網,搜集有關中國語文的資料,響應改革建議中「從課本主導的學習模式」轉而採用「多元化教材」。

從閱讀中學習中文

為豐富學生的知識,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培養學生的良好品德和響應改革中有關「推廣閱讀風氣」的建議,青年會書院的中文科教師籌辦了多個推廣閱讀的活動:例如於早會的時候與學生分享書籍,而每位同學每年亦須於班內與其他同學分享一本書籍。除此之外,教師亦與圖書館緊密合作,舉辦各類型書展、小型專題書展,及推行多個閱讀計劃:於中一推行「千禧閱讀計劃」,於其他各級推行「閱讀獎勵計劃」。例如圖書館會為中文科每班購買四十本圖書,每班在一年裏再相互交換二至四次圖書。另外,圖書館亦舉辦了一個名為「讀書樂」的獎勵計劃,分個人獎和班際獎,鼓勵學生多看不同類別的書籍。現時,該校同學的閱讀風氣良好,低年班同學平均每學年閱讀十本以上圖書,而高年班同學則平均每學年閱讀八本圖書。

配合單元教學‧自編中文教材



至於中二及中三的中文科課程,教師會採用以文體為單元之教學模式,把教科書中不同體裁的範文,有系統地分類和整理後,編成記敘文、描寫文......等不同單元,作為教學之用。學生透過專題研習不同的單元,便可以對不同的文體和寫作手法作出比較,繼而更全面地學習有關知識。

雖然青年會書院至目前為止,只有中一的中文科課程採用自編教材,該校已計劃在下學年開始,替中二及中三的中文科課程自編教材,推行單元教學,循序漸進地改革課程。

透過單元式教學,學生對個別單元領略較多,學習模式亦有所轉變,一改過去硬背死記的學習形式,而變得較活潑輕鬆,令到課堂的學習氣氛有了明顯的改進。此外,由於自編課程毋須課本,學生不用帶課本上學,學生的書包亦輕了不少。

新的團隊精神

在新的教學制度和新課程下,教師的工作性質也起了很大的變化:由以往作為「知識的灌輸者」角色轉變為「學問的啟發者」角色。在這個互動多元的新教學環境下,教師將要比以往更主動地接觸如資訊科技等新事物,更主動地進修,加強培訓,裝備自己,更主動地相互交流,取長補短,不斷地改善教學技巧和豐富學問。

為創造新的教學文化,青年會書院在參考了中國內地的經驗後,為中文科教師開設了「科研節」。同級教師在每週一節的科研節中,共同備課、共同探討中文教學中「聽寫讀說」各範疇之課題,又會相互分享教學及評鑑之心得,相互分享書籍、文章和網上的教學資源等。此外,教師在參加了校內外有關中文科的訓練課程後,亦會在科研節上與其他教師分享所學和心得。

除此之外,教師也會在科研節的時候到其他教師的班裏觀課,然後相互交流各人教學技巧之長短。透過這些活動,大家的教學技巧就會一天比一天進步。設立科研節的目的,就是要讓中文科教師有機會相互交流,以提升他們的專業修養和教學能力。

由於中文科教師只是每週從常規教節中抽出一節作為科研節,各教師的工作量並不會因科研節的設立而增加。相反,一些教師在未加入青年會書院之前,一週要教三十多甚至四十多節;而青年會書院雖然開設了科研節,但由於每位教師於一週內只需任教二十多節,所以工作壓力雖大,卻也歡迎這項措施。可見,只要教師的任教節數合理,科研節的設立只會方便他們的工作,而不會增加他們的負擔。

因為科研節能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青年會書院的中文科教師都普遍支持這個計劃。最初科研節及單元教學計劃只在中一施行,後來因效果良好,教師們主動提議把計劃延伸至中三;由此可見,這是由下而上的革新,而並非從上至下的強制施行。

除了設立科研節外,青年會書院亦十分重視教師的在職培訓。該校要求中文科教師進修中級程度之資訊科技課程,以緊貼科技之發展,並把所學應用於教學之中。此外,該校也要求教師進修普通話,以迎接未來用普通話教授中文之趨勢;還要求教師進修朗誦、辯論、演講等技巧,以便日後帶領有關之活動或校際比賽。

除了積極鼓勵校內教師相互交流外,青年會書院還安排教師到上海等香港以外的地方,參觀當地教師的授課情況,好讓教師比較各地不同的教學技巧,藉此擴闊視野。

總結經驗‧邁向將來

青年會書院中文科改革的嘗試,為我們作了一個良好的示範,也為將來的教育改革提供了不少參考價值。總括來說,青年會書院的改革能順利推行,實奠基於以下各個因素:

校內求變‧校外支援
青年會書院歷年皆安排教師到國內交流及學習,使教師萌生了改革課程的動機,再加上該校參加了教育署推行的中文科試行新課程「共同發展學習材料計劃」,為教師們提供了改革的支援。這兩者都是促使青年會書院中文科試行改革的重要因素。

開明領導
不論推行甚麼改革,「人和」都是成敗的關鍵。一間學校所推行的改革能否成功,教師是否積極參與實在是關鍵因素之一。既然政府已經推出教改建議,勢在必行,形成了教改的外在大氣候;學校的教師積極參與,由下而上,便能形成實施教改的內在小氣候。如果學校管理階層能適當地處理這兩股氣候,改革起來便能事半功倍。

大膽創新
在學校有限的教育資源和教師有限的時間等限制之下,科研節的設立是一個既大膽又創新的嘗試。一般來說,教師們的教務繁忙,教節通常有不足之虞;校方讓教師從常規教節中抽出部分來開設科研節,無疑是一項極有創意的嘗試。

全面培訓
除了利用科研節來相互交流,充實自己之外,青年會書院的中文科教師還積極地參加了校內校外不同的培訓課程,其中有關於資訊科技的,有關於普通話的,也有關於演講、朗誦和辯論技巧的。透過全面培訓,教師可以好好裝備自己,於新的教學環境下接受不同的挑戰,教育改革亦可以順利地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