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與教資源中心
L & T Resources
現代教育通訊
MERS Bulletin
現代教育通訊 73期 前期教訊:
現代教育通訊 73期:活用資訊科技發展資訊素養
活用資訊科技發展資訊素養
江紹祥教授
香港教育學院資訊與應用科技系


江紹祥教授認為必須發展資訊素養,好讓學生適應知識型社會

一、引言
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在2003年發表《資訊社會的建設──新千禧年的全球挑戰》的原則宣言指出:人人均應學習必要的技能和知識,以了解、積極參與及充分受惠於資訊社會和知識型的經濟體系(World Summit o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2003)。資訊科技教育發展的方向就是為學生準備必要的技能和知識,參與邁向知識型、數碼化及全球化的社會。

在香港,教育統籌局於20047月發表的第二份資訊科技教育策略性文件《善用資訊新科技,開拓教學新世紀》,標示香港已進入資訊科技教育的第二階段── 深化地運用資訊科技發展優質的學校教育。香港的中小學自從香港政府於199811月製訂第一份策略性文件《與時並進善用資訊科技學習》(教育署,1998),並於2000年編訂《資訊科技學習目標》(教育署,2000),同年提供小學「電腦認知課程」指引,現在九成中小學於正規的教學時間表中正在實踐資訊科技學習目標(EMB, 2005)。本文主要是為了探討資訊科技教育進一步發展的目的,並藉此回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二、資訊素養
面向社會發展的需要,香港學生需要的資訊科技教育是資訊素養的培育。資訊素養就是指處理及應用資訊的能力。二十一世紀的資訊也可從不同的途徑獲得。根據1989年美國總統委任美國圖書館協會資訊素養委員會的報告指出,擁有資訊素養的人應:能夠辨識何時需要資訊,並具能力找出、評鑑及使用資訊(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Presidential Committee on Information Literacy, 1989)。換言之,擁有資訊素養的人應具備決定所需資訊範圍的能力、取得所需資訊的能力、評鑑資訊及其來源的能力、整合所選資訊的能力,以及有效地使用資訊以達特定目的等等能力。總括來說,資訊素養的一般內涵包括辨識何時需要資訊,認出、找出及評鑑資訊,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環,就是有效率地使用資訊解決所探究的問題。

三、發展資訊素養的目的
但是光把資訊素養局限於使用資訊解決問題的能力,並不能回應香港社會發展的需要(江紹祥,2000;江紹祥,2003;江紹祥,2004),我們認為資訊素養應以培育學生懂得運用資訊解決問題為中心,完成三項使命:發展學生自學的能力;讓學生在一個情智合一的學習環境成長;以及發展學生與人溝通合作的能力並藉此建立國際視野。培育學生學懂資訊解決問題,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過程是讓學生循序漸進累積知識逐步掌握運用資訊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我們有需要發展中小學生在一個數碼資源漸豐的環境裡學習處理資訊的各個環節,如搜尋及評鑑資訊等。我們可以想像學生在這樣要求的一個環境下學習,會涉及運用大量資訊及通訊科技知識,進行搜集資料、處理數據及發布結果。學生在這樣環景學習的資訊及通訊科技知識,將會更紮實無華,貼近學習及生活所需。


在數碼資源豐富的環境裡,學生的資訊科技知識才更紮實

學生學習處理資訊的各個環節可以是獨立的學習環節,也可以是滲透於綜合應用的累進學習活動。目前九成中小學於正規教學時間表內,教授資訊科技內容,是獨立學習處理資訊,讓學生發展處理資訊的基礎知識,學生也應繼續透過現已普及的專題研習活動,累積處理資訊的實戰經驗。但無論是哪一種途徑,我們均希望學生學習資訊科技的目的是發展資訊素養,而發展資訊素養的最終目的是期望學生能培養出自學的能力和態度,明白資訊處理是耗時費力、不斷重複的改進過程,深刻理解資訊處理需要計劃部署,並能親身體會資訊處理是個思考及探究的過程。

香港學生需要的資訊科技教育是資訊素養的培育,邁向數碼文化的社會需要人人懂得運用資訊及通訊科技,學校教育提供學習環境,讓學生在資訊及通訊科技豐富的環境進行學習是資訊科技教育政策的首要考慮,但是,要我們的學生懂得合法、合乎社會規範地使用資訊及通訊科技處理資訊,是邁向知識型社會的基石。資訊科技教育應不單讓孩子學懂輕按滑鼠右鍵進行複製的操作,更要讓孩子自小就懂得問為甚麼進行或不進行複製的操作,尊重識版權。

以上是二十一世紀香港社會所需的社群素質。未來的資訊科技教育應思考人本主義的教育精神,設計情智合一的教學計劃,讓學生在一個情智合一的學習環境成長。把情意教育整合於發展學生運用資訊及通訊科技能力的過程,讓學生不僅學懂和應用資訊及通訊科技的知識,還具備考慮社會福祉的胸襟、承擔社會責任。

發展學生與人溝通合作的能力,並藉此建設國際視野,是學習者面對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基本必備條件,所以發展學生的資訊素養,不只是使用資訊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更重要的是在發展的過程讓學生親身領略運用資訊及通訊科技的有利條件,投入學習社群發展合作能力建設國際視野。

四、總結
擁有資訊素養的學習者,能夠受惠於資訊充斥的知識型社會,是因為其掌握處理資訊的能力。要培育學習者受惠於知識型社會,就必須發展中小學生處理資訊能力,讓學生活用資訊科技發展資訊素養,在一個螺旋推進的歷程學習處理資訊的各個環節。資訊素養的培育是一個能力建設的過程,建設的過程是一個知識累積沉澱的經歷,學習者需要通過個人努力,也需要成為學習社群的份子與社群一起建設處理資訊的能力,最終讓學習者具能力參與知識型的社會,從中受益,繼而為維繫知識型社會的福祉作出貢獻。

參考資料
1.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Presidential Committee on Information Literacy (1989).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Presidential Committee on Information Literacy, Final Report,1989. Washington, D.C.: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Presidential Committee.
2.
World Summit o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2003). Building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A Global challenge in the New Millennium. Retrieved on 28 Febraury 2005 at: http://www.itu.int/wsis/documents/doc_multi.asp?lang=en&id=1161|1160
3.
Education and Manpower Bureau (2005). Overall Study on Reviewing the Progress and Evaluating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ITEd)Projects 1998-2003. Hong Kong: Education and Manpower Bureau.
4.
教育統籌局(1998)。《與時並進善用資訊科技學習:五年策略1998/992002/03》。香港:教育統籌局。
5.
教育統籌局(2004)。《善用資訊新科技 開拓教學新世紀》。香港。
6.
教育署(2000)。《資訊科技學習目標》。香港。
7.
江紹祥(2000)。《資訊科技教育與課程發展》,輯於鄭燕祥、周敬偉和徐國棟編,《香港學校課程的改革與發展》,頁161-184。香港:香港教育學院。
8.
江紹祥(2003)。《香港基礎教育的資訊科技課程:培育學習能力的課程》,輯於羅厚輝、徐國棟、鍾啟泉和楊明全編,《香港與上海的課程與教學改革:範式轉換》,頁209-224。香港:香港教育學院。
9.
江紹祥(2004)。《資訊科技課程的反思與展望:資訊素養的培育》,《現代教育通訊》,第71期,頁3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