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與教資源中心
L & T Resources
現代教育通訊
MERS Bulletin
現代教育通訊 70期 前期教訊:
從教改精神看 —— 延伸閱讀、系統評估初探:廿一世紀常識專題研習實例──學生年級及能力編排專題研習的藍圖
廿一世紀常識專題研習實例──按學生年級及能力編排專題研習的藍圖
◎節錄 陳有義博士
「專題研習與科學探究教與學實例」 研討會講詞
早前,本社舉辦了「專題研習與科學探究教與學實例」研討會,特別邀請對「跨校、跨地、跨文化的專題研習及協作」有深入研究的陳有義博士擔任演講嘉賓。他在「廿一世紀常識專題研習實例」的講題中,談及許多教師在專題研習中關心的話題,並就不同年級的學習特點,編出專題研習的發展藍圖。下文節錄了陳博士當天的講詞。  

按學生的年級和程度來編排藍圖
陳博士指出:「面對時代的挑戰,教育改革要求培養學生各種類知識。由於專題研習的概念、技巧、模式眾多,因此需要配合許多資源及培訓,才能有系統地在六年小學教育裡推行。鑑於小一至小六,年級和程度有別,因此進行研習的方式及課程設計各有不同,以下綜合了英國及新加坡的經驗,把小一、小三及小五進行研習的過程展示,讓教師比對不同年級的編排,作為校內專題研習發展的參考。」

一年班:學習何謂專題研習‧讓學生了解「專題」概念
陳博士指出,小一學生學習專題的步驟大致分成下列5項:

  1. 何謂專題研習;
  2. 專題研習的個案;
  3. 如何體驗專題研習;
  4. 反思;
  5. 引伸學習。

其實,學生自小一開始,便要初步認識「專題研習」(1. 何謂專題研習)。通常小一學生初次接觸這個名詞,大都會摸不著頭腦。不過日常容易接觸的產品當中,不少是用專題的形式製作,例如書本、家具甚至蒸餾水等、只要教師運用這些例子加以說明(2.專題研習的個案),學生自會清楚明白。

如果要讓學生具體地了解專題的進行過程,可藉「小冊子製作」為個案,藉解釋從圖文製作、到編輯出版的整個流程,再引伸專題進行的步驟(3.如何體驗專題研習)。除此以外,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反思到底甚麼是「專題」?為何要進行「專題」(4.反思),這樣便能為他們建立牢固清晰的基礎概念。

當有了初步概念之後,接下來學生便要親身體驗「專題研習」。陳博士說:「教師可配合其他學科,例如用常識科『家庭』的課題融入專題內,讓學生製作一份介紹自己家庭的小冊子。」(5.引伸學習)

三年班:學習進行專題研習的基本技巧
學生到了三年班,專題的學習進入新一階段,他們在鑽研主題時需要更多學習技巧才能有效地探究新知識。陳博士指出:「小三上學期的習範圍,分為以下5個階段。1.題問;2.尋找資;3.做筆記;4.製作筆記表;5.口頭報告。」

學生在定下主題後,教師便要引導他們就主題思考新的問題。如專題題目是「大熊貓」,則可以聯想「熊貓」的某些特點或習性,選擇有興趣探究的題目自訂小題(1.題問)。主題既定,第二個步驟是搜集資料。但資料形式包羅萬有,我們不能囫圇吞棗,把未必有用的資料也加進報告內,這時只要配合適當的資料搜尋技巧,例如找出關鍵字、運用關鍵字在圖書館或網上瀏覽、搜尋(2.尋找資料),就可以找到有用的資料。為了從資料中篩選有用東西,教師要教學生做筆記。若資料來自一個來源,只要做簡單的筆記已經足夠記錄,若資料來源很多,則要用筆記表作有系統的整理,這樣,學生不但容易翻查某資料的出處,同時方便教師在課堂上分析專題特點(3.做筆記、4.製作筆記表)。陳博士說:「對於學生完成的報告,我們不要求小三學生有製作報告的能力,但學生必須學會上台口頭報告,展示他們的研究成果。(5.口頭報告)」

KWL逐步定出自己有興趣的題目
針對學生從主題中選擇研究專題的部份,陳博士提供了KWL(what we know, what we want, what we want to learn)這個方法。陳博士強調KWL的效用說:「這是個實用的方法,讓學生在四個步驟中發現適合自己的專題題目。」

步驟一:what we know
學生列出他們對某一主題的知識,例如看了中國太空人升空的新聞,覺得這個主題很有意義,便把自己所知道的相關事情列出來。

步驟二:what we want
就上述列出的內容,從中篩選出有與趣知道的部份。例如,學生在中國太空升空新聞中,選了三至四項想知道的話題。

步驟三:接觸多方面的資料:
接下來讓學生接觸多方面的相關資料,深化他們對專題的印象,這可以從電視上、書本或網上獲取。

步驟四:what we want to learn
接觸了相關知識後,學生可回看步驟二自己所列的問題,或許他們已經能夠解答。由於學生在第三步驟接觸過主題內容,因此大部都能夠找出有興趣的專題,這個方法可在小三下學期教導學生,然後,他們便可以運用三年級上學期學會的技巧進行研習。

五年級:提升協作及溝通的技巧
五年級學生經過上述的訓練後,已具備個人完成專題研習的能力,接下來他們要體驗小組研習的技巧。在五年級的學習中,協作學習是重要的一環,陳博士提出五個協作學習成功的要素。1.分組、2.學生分工、3.溝通技巧、4.合作活動、5.衝突處理。

  1. 分組:適當的組合可產生互動效果例如每組都有不同能力的學生,因此教師要協助學生,組合適當的團隊。
  2. 學生分工:好的研習及分工計劃能讓組員有清楚平均的角色及工作,如組長、資料搜集者、總結者、寫報告者、聯絡者等。
  3. 溝通技巧:組員之間互相溝通、互相尊重、互相學習、互補不足、互相關心及提醒等。
  4. 合作技巧:適量的合作活動,如一起討論搜集了的資料、解決問題的方法及如何做總結,能使專題研習有所進展。
  5. 衝突處理:正面了解組員之間發生衝突的原因及適當處理衝突。

除此以外,學生在這個學習階段還要學會在研習中建構知識以及運用圖表、資訊科技來協助完成專題報告,教師可以在學生進行研習的過程中逐步加進這些元素。

陳博士最後說:「從小一、小三、小五這三個專題研習學習階段藍圖中,教師可以比較三者不同程度的區別。當教師為學生設計研習活動時可參考上述的建議,就年級及能力給他們適當的專題設計。」陳博士的專題藍圖,在「廿一世紀現代常識專題研習實例」一書內會逐年級詳細列明。陳有義博士伙同郭禮賢博士,在書中分享他們多年的研究心得及在各地取得的經驗,作為教師設計專題研習的參考。

講者簡介
陳有義博士,是南澳洲大學講師,北京師範大學研究顧問及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課程主任,具有多年培訓老師及教育科技發展經驗。研發伙伴包括新加坡教育學院及英國西北學習區。陳博士研發範疇包括知識建構及管理、「跨校、跨地、跨文化的專題研習及協作」、知識研習群在各學科的認用、學生及老師電子檔案發展、資訊科技管理、電子學習模式及應用方案、商業及教育管理流程改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