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與教資源中心
L & T Resources
現代教育通訊
MERS Bulletin
現代教育通訊 109期 前期教訊:
第109期《現代教育通訊》
通識教育課程的發展與演進
‧鄭美紅
香港教育學院協理副校長(學術事務)、教務長及教師教育講座教授

通識教育課程與新高中其他學科的科目,內容在公開考試所強調的重點是與別不同的。它所強調的並不是通識本身的學科內容,而是着眼於培養學生思考、公民教育及正面的人生態度。本文將分析有關通識教育課程發展與演進過程的背景。

通識教育於1991年的舊制高級程度會考中的高級補充程度首度亮相(中六至中七程度,介乎18至19歲)。同時,通識教育的引入也是由於1970至1990年期間課程規劃的轉變,包括引入跨學科或跨課程的學科以應付1970年代香港教育就政治、社會及多元學習的需求。跨學科課程的引進與國際的文獻及課程的整合是一致的(Jacobs 1989, 1997; Beane 1997; Drake 1998)。這些學者主張跨學科課程,認為它們能促進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綜合理解能力而非僅局限於學業上的知識。另外,跨學科課程能提供師生合作的機會,並從這合作中促進學生的學習。到了1990年代,跨學科課程包含公民教育、道德教育、性教育及環境教育(Morris & Chan 1997a, 1997b)。而通識教育的引入,透過不同的層面檢視當代社會事件及事件對個人的意義,以刺激學生的思維,並培養他們解決問題及批判思維的能力[課程發展議會(CDC)2000]。

自1984年起,不少香港中學的學科都有涉及本地及國際政治議題。這種創新也是源自於觀望1997年香港管治權易手的問題所致。1990年代所引進的通識教育,被視為在1997年中國政權重獲香港的管治權下,用來嘗試提升公民教育水平(Fok 1997)。另外,Fung及Yip (2010)認為在通識教育裏引進現代中國模式,是為了培養公民精神,以及模彷菲律賓基礎教育課程(Makabayan)中所強調的愛國情懷。

1990年代通識教育與傳統學校的課程並無關連,並且不是進入大學條件的學科要求,因此相對於傳統的科目如生物、化學等,學生對通識教育的認知並不足夠。通識教育在高考的高級補充程度中並不太受學生歡迎。直至1996-1997年為止,只有10%的中學會採納通識教育課程。現在,這課程涉及三年的高中課程,並運用了新學制課程至少六分一的時間。通識教育已成為新學制學生的必修課程,因此於2009年報讀此科目的學生人數顯著上升。

舊制的高級補充程度與新學制的通識教育在基本特質上是相似的。此課目是為了打破傳統高級程度課程的局限。於新學制的通識教育中,依然保留着培育學生的批判思考能力。根據Morris及Chan(1997a),發展學生的批判思維能力與社會重建理論有着密切的關係,同時能提升學生對社會及政治的觸覺。通識教育課程的內容被視作給老師的課程框架,用以選擇合適的內容作個案探究,並且與跨學科課目的關注點看齊。所採用的個案具爭議性,能提供多層面的思考,用以有效發展批判思維能力。

就未來發展來說,在香港及其他國家的科技、工程及教育(STEM)機構的號召下,作為必修的通識教育課程,提供了龐大的機會。這會否是個契機,使通識教育演進成提升高中學生在科技、工程和教育的學習?若是如此,課程規劃者及教育學者,不論在通識教育是否能與STEM緊密連繫,還是這幾年課程概念上的發展,甚或是STEM 學習的引進及日常生活中的應用,也必須考慮更多的因素。


參考文獻

  • Beane, J. A. (1997). Curriculum integration: Designing the core of democratic education.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uncil (CDC). (2000). Syllabuses for the Secondary schools: Liberal Studies (Advanced Supplementary Level). Hong Kong: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uncil.
  • Drake, S. (1998). Creating integrated curriculum: Proven ways to increase student learning. Thousand Oaks, Calif.: Corwin Press.
  • Fok, S. C. (1997). Political change in Hong Kong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civic education.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26, 85–99.
  • Fung, C. L., & Yip, W. Y. (2010). The policies of reintroducing Liberal Studies into Hong Kong secondary schools. Educational Research for Policy and Practice, 9, 17-40.
  • Jacobs, H. H. (1989). 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 Jacobs, H. H. (1997). Mapping the big picture: Integrating curriculum and assessment.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 Morris, P., & Chan, K. K. (1997a). The Hong Kong school curriculum and the political transition: politicization, contextualization and symbolic action. Comparative Education, 33, 247–264.
  • Morris, P., & Chan, K. K. (1997b). Cross-curricular themes and curriculum reform in Hong Kong: policy as discourse.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 45, 248–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