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與教資源中心
L & T Resources
現代教育通訊
MERS Bulletin
現代教育通訊 105期 前期教訊:
第105期《現代教育通訊》
 〈定風波〉蘇軾、
岑偉宗兩詞淺析及
歌詞教材畧談
■馬顯慈
■香港公開大學教育及語文學院

  蘇軾,號東坡居士,北宋文壇巨擘,開 創豪放詞風,其作〈定風波〉「莫聽穿林打 葉聲」乃傳誦千古名作。按蘇氏詞集所錄, 一共有廿三首以〈定風波〉為詞牌的作品。 (近人龍榆生校箋之《東坡樂府箋》亦有箋註 此詞,見於第二卷,書中另收錄同一詞牌八 首。)此詞格律可參考清朝康熙御製《詞譜. 卷十四》,其云:「〈定風波〉,唐教坊曲名, 李珣詞名〈定風流〉,張先詞名〈定風波令〉。 雙調,六十二字,前段五句,三平韻,兩仄 韻;後段六句,四仄韻,兩平韻。」(據此可知蘇詞之「醒」、「冷」為一組仄聲韻。)另清 儒萬樹《詞律.卷九》云:「(〈定風波〉)平一 韻,仄三韻,是定格也」。蘇軾〈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正合此格,上片三十字,下片 三十二字,共六十二字。詞中「聲」、「行」、 「生」、「迎」、「晴」為一組平聲韻。「馬」、「怕」;「醒」、「冷」;「處」、「去」為三組仄 聲韻。按《東坡樂府箋》所錄,全首詞句如下: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1

  此詞作於北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正是蘇軾被貶於黃州第三年,當時作者四十六歲2,寫作背景是蘇氏於三月七日外出相田,途中遇雨,乃就眼前所見,即景生情,寄寓心事,抒發一己人生觀,詞中一字一句盡見其隨遇而安、坦然自適襟懷。上闋「一蓑煙雨任平生」表白了對人生不平遭遇的豁然態度,也概括了作者平生種種經歷。蘇軾面對驟然而來之風風雨雨,縱然沒有雨具遮擋,也安然接受,無所驚懼。3 按詞牌〈定風波〉之命名,此又與創作本詞之主題及其內容緊密相扣4,可理解為:人生遇到風波之時,應鎮定面對,風波過後,一切安然平靜。詞末結句「也無風雨也無晴」正是蘇軾為自己生平遭遇而下之註腳。全首詞結構緊密,筆調輕快,詞義淺近,思想豁達,情景交融,虛實呼應,易於理解,其豪放詞風於此可見一斑。
  現代流行歌曲也有一首〈定風波〉,由香港資深填詞人岑偉宗5 填寫。此流行曲乃電影《大上海》之主題曲,由音樂人高世章譜曲,名歌星張學友主唱。〈定風波〉於2012年11 月發佈,隨即在世界各華語地區廣泛流行,之後蟬聯《華語流行排行榜》冠軍歌曲兩周。 6 據岑氏所述,初接樂曲只知故事背景為30 年代之上海,劇情與一名風起雲湧人物有關。岑氏參考舊上海幫派人物杜月笙為創作素材,於所搜集資料中發現杜氏曾說:「人生最難吃有三種『麵( 面)』7:人面、情面、場面」。於是,填好詞後把歌名訂為〈面〉。及後,電影製作部有意見,他就改為〈定風波〉。理由是電影之內容與思想主題,都與蘇軾〈定風波〉之意境及其詞牌相合,能夠體現出主角經歷風波後而歸於平定之情懷。
  當然,蘇軾是一代文豪,杜氏為江湖梟雄,兩者於人於事本質上皆大相徑庭,但其對人生起落跌宕之體會,人情世態、思想感情方面,卻是有相似相關之處。岑詞:「錦上添花,不如一蓑煙雨,滿堂盛宴,還不如一碗細麵,井水一瓢也香甜。有誰一任平生,可以不拖不欠?漫漫長夜,想起那誰的人面……」,巧妙地把蘇軾〈定風波〉名句「一蓑煙雨任平生」作離合式的引用,詞中既套用成語,也化用了《論語.雍也》「一簞食,一瓢飲」之典故。 8 岑氏〈定風波〉將古今語言、思想文化融化運用,充分表現出其豐腴之中文學養與駕馭語言文字之深厚功力,在一定程度上又示現了與蘇軾原作之思想、感情,於語言及風格方面皆見承傳關係。於此可以佐證古典教材的實用意義,體現了「古為今用」之價值。
  要語文教學做得好,選用優質教材是其中一個重要關鍵。香港由2002 年開始推行新中學「中國語文」課程,本科不設規範統一教材,教師可以自主處理。9 按《課程指引》指示,中國語文的學習內容包括閱讀、寫作、聆聽、說話、文學、中華文化、品德情意、思維、語文自學九個範疇。10 每個學習範疇皆可以由教師自訂教材,文言、白話,文學、文化,文體、影音資料,各式各樣,不論古今雅俗,只要合乎教學需要,能配合課程宗旨,能讓學生學習,皆可發展為教材。事實上,《課程指引》已明確指出本科課程資源,包括「古今經典、實用文字、科普讀物、報章雜誌,以至視聽材料、人物言行等」11
  眾所周知,流行歌曲,包括其音樂短片(MV)12,是十分普及而又流通甚廣的視聽娛樂,一向深受廣大青年人歡迎。語文教師可以善加利用,篩選其中高質量的歌詞13,配合現實教學有關需要,發展為適用的語文教材。當然必要注意版權的問題。如上文談及古今兩首〈定風波〉,可以通過比較、分析等教學設計與教學活動,讓學生認識語言運用的技巧、寫作材料的運用,以及現代文字創作如何發揮「古為今用」之精神,這正是將古代文獻和現今資訊材料發展成為語文教材的意義。學生學習語文,必須體會到教學與教材在學習上的實用意義。流行歌詞是其中一項可用的材料,因為這類視聽娛樂資訊經常接觸得到,緊貼着大眾生活,其語文表述方式與現實生活經歷,又往往互為表裏息息相關。倘若能將之發展為適用教材,相信可以進一步激勵學生學習情意,啟迪他們對運用語言文字的思維能力,也可以藉此打破師生之間的溝通隔閡,在若干程度上,對教與學的互動效能亦有所助益。



1 本詞依龍榆生校箋《東坡樂府箋》,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79 年6 月版,卷二,頁3。
2 有關資料詳見〔宋〕王宗稷〈東坡先生年譜〉,輯於李之亮箋注《蘇軾文集編年箋注》,成都:巴蜀書社,2011 年,第十二冊,頁610-611。案:邵長蘅訂〈紀年錄〉謂「十二月十九,東坡生日也」,蘇氏此詞〈自序〉中提及作於三月七日,當時應是四十六歲。
3 案:蘇軾本詞有序云:「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詳見《蘇軾文集編年箋注》,第12 冊,頁18。
4 蘇軾撰有廿三首用〈定風波〉詞牌作品,筆者認為「莫聽穿林打葉聲」這首詞頗能反映出與〈定風波〉詞牌命名之關連。
5 岑偉宗,專業填詞人,早年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後於香港大學獲取教育碩士。除填寫流行曲詞外,亦有編撰古今音樂劇及劇中套曲歌詞。岑作曾獲無數獎項,譽滿樂壇。曾與筆者講述其運用語言文字能力,乃出於古典文學之修養,並謂修讀中文系對其撰寫曲詞之專業發展甚有助益。
6 有關資料詳見:維基百科網址[ 定風波]( 歌曲)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E%9A%E9%A2%A8%E6%B3%A2_(%E6%AD%8C%E6%9B%B2)
7 此電影於中國大陸公映,岑氏曾取用「面」為歌曲題目,自云套自杜氏說話中之「面」字,而按「麵」字之簡體特點,同一字形假借為「吃的麵(面)」、「人面」、「情面」和「場面」。
8 岑氏〈定風波〉一詞,全篇9 段,40 句,合共286 字,結構嚴謹,頗具章法,用字精彩,於平淡中呈現波瀾,可以說是近期最能顯示其個人風格之佳構。篇幅所限,本文只擷取其中詞句略說一二。
9 最近,基於香港考生於中學文憑試本科之文言文閱讀理解成績表現問題,教育局已向社會大眾公告正籌劃設置若干文言文作為教學範文。
10 見:課程發展議會(2002):《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小一至中三)》,香港,香港特別行政區教育署,頁17-19。
11 同上,頁75。
12 MV 是英語Music Video 簡稱。
13 本文強調「篩選」、「優質」,理由是流行曲產量非常多,填詞者語文水平差異頗大,其中文義語句不通者甚多,可謂良莠不齊,一旦引用為教材,包括歌曲之思想與題材,必須審慎處理。

參考書目
王奕清等修撰《御製詞譜》,北京:中國書店,1979 年。
李之亮箋注《蘇軾文集編年箋注》,成都:巴蜀書社,2011 年。
陳新雄著《東坡詞選析》,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 年。
萬樹編著《詞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年。
劉石著《蘇軾詞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 年。
龍榆生校箋《東坡樂府箋》,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79 年。
楊漢倫、余少華等著《粵語歌曲解讀:蛻變中的香港聲音》,香港:匯智出版有限公司,2013 年。
簡嘉明著《逝去的樂言:七十年代以方言入詞的香港流行曲研究》,香港:匯智出版有限公司,2012 年。
朱耀偉、梁偉詩著《後九七香港粵語流行歌詞研究》,香港:匯智出版有限公司,2011 年。
朱耀偉著《香港粵語流行歌詞研究》,香港:匯智出版有限公司,2011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