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與教資源中心
L & T Resources
現代教育通訊
MERS Bulletin
現代教育通訊 74期 前期教訊:
第74期《現代教育通訊》:要達理想必須循序漸進──初中綜合人文科教學案分享
要達理想必須循序漸進
──初中綜合人文科教學案分享
黎寶珊、張美恩
嗇色園主辦可藝中學

1997年前後,香港的人在變、社會在變,教育也在變。身為教育工作者在轉變的過程中,應該如何適應?依從甚麼方向改變?改變的速度又如何?前線老師和學習中的學生又如何應變?嗇色園主辦可藝中學的兩位綜合人文科科主任黎寶珊和張美恩,都明暸要辦好通識必須與同工齊探索、共分享,從宏觀層面看學校推行通識教育的歷程,到逐步仔細解說教學模式的訂立、實行,及教學資源的運用,她們的經歷和體驗,的確很值得我們好好的借鏡。


黎寶珊及張美恩分享可藝中學推行通識科的情況

推行通識的路向
推行通識科教育有五年歷史的可藝中學,發展相關課程的歷程,就像下圖的天秤,左邊是政府給學校的發展指導方向,可歸納為政治、社會的宏觀考慮因素,其中包括19973月公布的《職業先修及工業中學教育檢討報告書》、2000年發表的《學會學習──課程發展路向》諮詢文件,以及2001年發表的《施政報告》內有關教育的內容。這三份文件明確地告訴我們,職業先修學校也需要轉型和主流化。在各方面的需求下,學制不但要全面革新,也要擴大基礎教育,學校面對這些改變,路向要如何走、走的時候和幅度多大,則要考慮天秤右邊的內容「學校的背景和學生的需要。」

面對這些方向,譚偉珠校長在2000年接掌可藝中學後開始發展通識科教育,加強學校質素,優化學生的學習過程,並提昇學習成果。


附圖:學校發展的考慮因素

發展通識的八大重點內容

第一項藉專題研習及實地考察,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增養自學能力;

第二項是開設社會及生活教育科。這兩門學科融合了原有的社會教育、中史和公民教育等科目,理念是就現有資源稍作調整,做好發展通識的準備;

第三項是加強學生中、英、數三科的基礎,因為校內一般學生的相關能力較弱,加強基礎有助學生繼續升學;

第四項是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從經驗得知,學生的學習過程十分重要,令他們獲益良多。過去,所實行的「專題研習週」和「專題研習開放日」的確給學生很多的體驗和分享他們的學習歷程;

第五項是建立通識教育的教材庫。通識教育的教材往往可以循環再用,設立教材庫不但方便取用,也有綜合經驗,幫助老師更易掌握通識教育之道;

第六和第七項是設立共同備課節及施行同儕觀課,提供教師互相交流的空間,藉此分享經驗,培養科研氣氛,令教師有效施教;

最後一項是開辦綜合人文學科,為初中學生提供高中可持續發的學習途徑。
  
個案分享
「健康人生、學習有法」是中一級通識教育其中一貫穿全年課程的主題,我們希望學生經歷這個學習主題後,能夠培養積極健康的人生和態度、學會自我管理以及掌握各種學習技能。因此,我們用「議題探究」、「專題研習」、「經驗學習」及「廣泛閱讀」四種方式推行,達致學習目標。

議題探究
在議題探究上,教師用了米高積遜這位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紅極一時的歌手,讓學生深入探討。米高積遜這位黑人樂手,自小幾就要付出比一般人大的努力才打破種族界限,最終在樂壇的地位得到肯定,闖出名堂。現在,他卻因涉嫌性騷擾事件惹上官非,人氣一落千丈。他成名之路的確具有代表性,但他一直以自己是一個黑人而不快樂,為了打破種族界限,不惜把自己的膚色不斷「漂白」,把自己的外表變成看似白人,他這樣做反映了他的內心是怎樣的呢?為何忽略了欣賞自己的才能,個人獨特之處是獨一無二、而且更是無人能及。這個議題可以突出自我形象這個抽象的概念,讓學生明白個人獨特之處的重要,繼而引伸思考,讓學生勾劃出一個健康的自我形象。

  
專題研習
學生吸收了上述資料,對人生有概括的理解後,就要展開專題研習,題目為「我的嗜好」。

上學期第二部分是「我的嗜好展覽」,學生要學習把收集來的資料分析整理,思考如何編排以便向同學推介自己的嗜好。

下學期的專題研習,由搜集資料進而更深入的研究,同學需自行從「嗜好」這個主題內選出自己想進一步了解的事情,作出研究。舉例說,有位喜歡籃球的學生,他統計了學生中喜歡打籃球的人數,再調查了校內籃球的數目,發現不足夠,於是向學校提出改善要求。

經驗學習
「經驗學習」顧名思義跟學生的日常經驗有切身的關係,這部分以「吸煙」作為主題,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老師首提供了拒絕吸煙的多個「絕招」,則學生討論不同方法的優劣處,然後向學生提出一些引誘人吸煙的場景,讓學生親身經歷,以角色扮演應對,最後以討論方式總結吸煙的害處。

單靠角色辦演還是不足以滿足經驗學習,所以校方定期為學生安排各類參觀活動,例如到老人院當義工,到郊野公園擔任環保清潔大使等,讓學生體驗課本上接觸不到的知識。

 

中一學生分組在本校講學廳向全級同學
匯報他們的學習結果
 

中一學生到郊野公園進行環保清潔活動,
從實踐中學習成為公民。

廣泛閱讀
閱讀對於通識課程至關重要,因為閱讀可以內化人心,改變學生的思想和價值觀,所以通識教育宜鼓勵學生多閱讀。除課堂的閱讀課外,教師在假期也介紹學生讀好書,例如聖誕節假期,教師介紹學生看林琇琬著的《逆風飛行──在困難中成長的真英雄》在暑假又介紹另一本書,馬利林‧巴恩斯著的《給拒絕思考的人》。這些書籍跟學生正在修讀的通識課程均有密切關係,可說是改變心靈的最佳觸媒。

學生回應是最大鼓舞
學生經驗通識科的學習後,大部分的回應都說,他們覺得自己在各方面都有好的改變,尤其是在思考方面,改變更為明顯,這令學校老師都感到十分鼓舞。以上例子只是一個推行通識教育的經驗分享,相信還有各式各樣的方法,也同樣可以達到通識教育的目標,當教統局公布了通識教育的詳情後,相信有更多教師能夠運用創意,設計具有特色的教學方法。

以下謹借突破機構梁永泰博士對通識看法作為總結。「怎樣學與教通識科?其哲理跟學科一樣,提高探索知識的能力,建立文化和歷史感,參與創造知識,分享發現成果。至於是否用課本、專題研習、經驗學習、戲劇表達等,只不過是方法。通識科不是單取材自新聞,通識科不單是集大成從各科選取,而是建立一個學問的系統,一些重要的學問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