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與教資源中心
L & T Resources
現代教育通訊
MERS Bulletin
現代教育通訊 73期 前期教訊:
現代教育通訊 73期:解構中史理念的密碼
解構中史理念的密碼
新高中中國歷史科課程結構探討
雷武鐸
沙田循道衛理中學副校長、
課程發展議會—香港考試及評核局
中國歷史科(高中)委員會主席


雷武鐸副校長在本社「中史科質通識課程的契合研討會」上,
就六個中史新課程單元逐一解構

新高中中國歷史課程正在諮詢意見階段,可能在2008年推行。新課程打破傳統中史教學給人的印象,大量縮減教學內容,開闢更多空間讓教師協助學生建構愛國情懷和提升學習能力,令中史科不再被視為「無趣又無用」的「黃昏學科」。月前本社舉辦「中史科與通識課程的契合」研討會,榮幸地邀請了課程發展議會 — 香港考試及評核局中國歷史課程(高中)委員會主席雷武鐸副校長擔任其中一位主講嘉賓,詳細分析新課程結構,更語重深長地解構當中的理念。以下是演講內容重點。

情意及態度是教育的靈魂

如果上述情況只出現在小部分學生身上,我認為或許是老師個人責任;但環顧香港,很多同學都視中國歷史科為沉悶又無用之學,尖子學生都不願選修,想必是出了問題。我認為,情意教育是中史教育的靈魂,可惜在現行種種局限下,難以落實。

提到中史的學與教,以下的形象恐怕深入人心:毋須分析、背誦多分、水泡科目……。在這樣的學科形象下任憑老師如何努力,也難以調教出顯著成效。因此,中國歷史科須要改革。改革,並非說要把舊東西徹底改掉,應先把好的東西留下,再找出不善之處加以改善。正如我在學生時代的中史老師,他們上課時一般甚少直接教書,反而多花時間教一些跟考試無關的東西,不是說中國旅遊經驗,就是漫談歷史故事。然而,我的老師的這種教學方式,現在看來卻造就了我們的愛國情懷,「製造」一班願為中史科努力的教師。我認為,愛國情懷和教學空間要保留;但不依章法、缺乏系統和不科學的教學方法,則必須糾正。
現今很多人埋怨教育改革局面混亂,我卻覺得這是個時機,讓我們反省問題,尋找真正的出路。本人擬就知識、技能、價值觀和態度三方面,和各位一同探討改革的方向。

深思中史科教學目的
就知識而言,中國五千年歷史源遠流長,即使一天十個課節,也不可能把內容全塞進學生的腦袋。有鑑於此,必須問問:甚麼才是必需的知識?比方說,學生都要記憶各朝代林林總總的田制、稅制等;粟多少石、絹多少疋、役多少天……背熟這些數字毫不簡單,但用處有多大?這類知識在現今社會有何作用?大家想想,是否可以刪掉,改而教些更有用的內容?在知識爆炸的年代,大家都會同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比直接灌輸史料更為重要。可是,中國歷史源遠流長,史事浩如煙海,課題密密麻麻的,沒有時間和空間,又怎樣讓學生研討和做報告?我們一定要刪掉不必要的課題,騰出時間和空間,讓教師教學生學習搜集、辨別、整理資料和評論事實。一言以概之,就是學習掌握學會學習的能力。

在價值觀和態度方面,更有必要改變舊有灌輸式的教學法。愛國情懷並非單靠宣講就可以出現,這方面極講求老師和學生的經歷。親身體驗過、看過、聽過,觸摸過有歷史意義的東西,學生才會真實地感受得到那份情懷。

課程架構
接下來,我想介紹新課程背後的理念和老師施教時應該如何入手。

單元一:文化與傳統變遷
如果問老師教哪些學術思想最好,他們必定回答說有用的、讓學生感興趣的、對現代影響深遠的思想。綜觀現今預科課程中的課題,如黃老思想、魏晉清談等,在中國學術思想史的整體發展中。固然很有地位,可是對學生面對將來的社會,未必最為重要。我認為,近代思潮的影響最為切身,對學生將來進入社會關係更為直接,例如五四以來對傳統的挑戰及整理、共產主義、毛澤東思想、文革思潮等。無論學生將來從事學術研究或從商從政,這些知識必定對他們有所幫助。因此,新課程會以「五四運動」作為切合點,探討我國文化與傳統的特質及其變遷。老實說,要教授這個部分非常吃力,因此我們把古代部分盡量壓縮,以確保老師有足夠空間指導學生思索與探究。

在此我給大家一點建議,教學術思想因為要顧及源流問題,很多教師選擇從古至今順時序去教,這不但吃力,也可能趕不上教學進度;其實,我們還可以透過古今比較法來施教。

單元二:地域與資源
「史」跟「地」是不可分割的。蒙古人為甚麼驍勇善戰?二萬五千里長征為何向西走,再轉至延安?這些問題當從地理角度分析。老師跟中一學生講歷史導論時,一定會介紹歷史的「事」,乃由三大元素(時、地、人)構成的。但具體施教過程,卻往往受到忽略,甚至有中七學生對中國地圖完全缺乏概念。在新課程中我們重申地理跟歷史的關係十分密切,必須強調空間概念,讓學生學習地域與資源如何促進歷史的發展。當然,我們不可能全面兼顧中國地理各個方面,因此選擇從三大河流入手,探究各朝代的文化和政治發展。

單元三:時代與知識分子
這個單元的主題是歷史三元素時、地、人中的人,也是整個課程中情意教育最易推展的單元。我們選擇孔子、司馬遷、王安石、梁啟超、秋瑾和陳獨秀等人,別以為要學生背熟他們的生平,其實我們希望學生從這群洞察時代轉變並作出積極回應的知識分子當中,了解不同人在不同崗位上如何貢獻國家。他們當中有些人在某些時間評價好壞不一,但這樣反而可讓學生觀察時代的變遷。另外,這個單元還有個好處——所謂見賢思齊,推展情意教育,甚為方便。

單元四:制度與政治演變

單元五:宗教傳播與文化融和
正如我在前面所說的,好的東西保留,不好的刪改。在這個單元我們也刪減內容,只保留道教、佛教、伊斯蘭教和基督宗教。這四個宗教影響巨大,毋庸置疑。至於祆教之類教派,資料不全,又需懂得特別的文字,學生探究的空間不大,就留給專家研究吧。

單元六:婦女與社會地位:傳統與變遷

目前各地都出現課程改革,例如內地的歷史科課程標準,就主張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力求「轉變學生被動接受、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拓展學生學習和探究歷史問題的
空間」。

拓展探究的空間

共同創建新課程
乘教改的時機,我們要共同努力,創建一個受人尊重、有趣又有用的新課程。這是一個集體創作,須要多聽同工的回饋意見。

現在我們正在收集中史教師的看法,在此,謹呼籲各位踴躍發表高見,讓我們可以把這個新課程設計得盡善盡美。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