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與教資源中心
L & T Resources
現代教育通訊
MERS Bulletin
現代教育通訊 72期 前期教訊:
現代教育通訊:第七十二期 校園電視在教學上的成效探討
校園電視在教學上的成效探討
——訪問伊利沙伯中學舊生會中學鄧淑玲老師
 

校內活動ON-AIR

控制室旁是直播室,平日星期五上午這裏用作直播校園新聞。「學習生活體驗日」當天,校方邀請多位校友、校董在直播室接受訪問,談談對伊中中的感受。訪問是透過校園電視網絡播出,讓各個課室的來賓和參觀者即時收看。

電視台肩負教育功能
伊中中校園電視台自1999年開辦至今五年間,已經發展了一個成熟的架構。該校共有五個製作小組,每組約由十個同學組成,他們從中一開始就接受電視錄像和剪接等的製作技術訓練,目前都已經各司其職,獨當一面負責製作電視節目。

談到電視台教育功能,鄧淑玲老師指好處一籮筐:「電視台是特別的學與教渠道,可用作展開跨學科的教學,達致持續發展的果效。」據伊中中網頁介紹,該校的校園電視台有以下十六種教育功能(http://www.ss.qesosa.edu.hk/):


課室內的電視可以收看直播
校園電視台的教育功能 (以伊中中為例)
1.
提高同學的自信心
9.
提供更多渠道實踐家校合作
2.
分享及肯定學習成果
10.
加強同學們對新聞時事的認識及討論
3.
加強學生的語文和表達能力
11.
推廣傳媒教育
4.
發揮同學的演講及表演才華
12.
促進課堂上電視錄像及節目的使用
5.
發展同學的分析及組織能力
13.
為學校其他單位的教學工作提供支援
6.
發揮領導才能
14.
鼓勵老師把電腦圖像從電視機輸出
7.
認識團隊精神的重要性
15.
加強學生對藝術傳意的認識及技巧
8.
增強對學校的歸屬感
16.
為相關事業打好基礎

校園電視也是通識教育媒介
最近,教統局建議推行「三、三、四」學制,即採取三年初中、三年高中的新學制,並在新高中課程加入通識教育,建議通識課程的三個範疇是自我與個人成長、社會與文化、科學、科技與文化。鄧淑玲老師認為,校園電視台大可作為未來通識教育的重要媒介,加強學生學習的廣度和深度:「通識的目標是要學生多汲取課外知識,我們認為可以透過不同活動,例如參觀博物館、旁聽立法會的討論、安排海外遊學等,以配合未來課程的需要,達致學與教的新目標。可是,上述活動受惠者其實只有實際參與的少數同學。假如我們配合運用校園電視網絡,把活動全過程記錄下來,加以剪輯供全校分享,那麼就更有意義了。再者,我們也可以就不同的教學需要製作視像教材,配合老師的教學目標。」

目前伊中中每逢星期一和星期五早上,會花20分鐘讓學生在課室觀看校園電視節目,類型大致分兩種:快訊專題(報道校內消息和活動)、校園新聞(專題報道、特輯和新聞時事)之類。校園電視台就曾製作一個特輯,全程報道同學獲校方協助下,在元朗區擺設花市攤檔的情形。那次活動從購貨,攤檔投標等都由學生負責,親力親為;原本只是參與學生的個人經驗,現在透過電視特輯成為教材,讓全校學生分享。同時,一些商業運作上的基本概念也藉電視教材而獲得。日後,只待通識教育課程的詳情公布,就能夠因應教學需要而設計、製作不同主題的教材。

參與的學生轉變大
令鄧老師最感到意外的還是,校園電視台也可以產生德育果效,令參與學生在性格上出現變化。電視節目製作向以嚴謹著稱,尤其直播時不能有絲毫差錯。了解這個傳播概念的學生必須坐言起行,於是在校園電視節目訓練過程中,漸漸培養了做事講求互相合作、一絲不苟和負責任的態度。這個轉變在頑皮的學生身上更加顯而易見。鄧淑玲老師表示:「有些愛在課堂搗蛋的學生,一旦進入校園電視台工作,直播燈一亮立即認真起來,性格也因而漸漸地變得乖巧。我認為,這跟他們在這裏緊守工作崗位、找到自己的存在價值有關。學校同工還笑說,只有電視台可以治理好頑皮的學生,讓他們找到鍾愛的工作。」

增強學習成效
鄧淑玲老師又指出,校園電視台可讓學生發掘自己的學習特質。在教學理論上,不同的學生學會運用不用的特質學習,有些善用文字表達,有些善於以語言溝通。而校園電視台可以有效地提供圖像表達的訓練:「香港的傳統教育一向缺乏培養圖像表達的機會,校園電視恰好透過鏡頭,善用畫面經營意念以敘述事情。換言之,這就提供了學生圖像訓練的良機。我觀察到有些同學經過學校提供的剪接和拍攝訓練後,變得更善於運用圖像表達,令他們找到自己的學習特質。有時,學生還應用這些技巧來製作專題研習報告呢!」


這個控制室是伊中中整個校園電視台的中樞神經所在

提到專題研習,鄧老師認為校園電視節目提供的訓練堪稱多樣化,由企劃到節目播出,過程就跟專題研習類似,學生由拍攝到播出,完成了電視節目就幾乎等於完成一個專題研習報告。而且這些音像的成果更可讓全校師生分享,一舉兩得。

小結
綜觀校園電視台的教學和傳播成效,好處很多,難怪伊中中的麥陳尹玲校長一直大力支持相關計劃,並且擴及全校範圍,讓電視台不只成為一群同學的個人興趣大本營,使學生跳出傳統學習的窠臼。假如教師配合創意發揮,讓學生都發揮各自的「小宇宙」,進而善加應用在教學設計上,相信這種新興的傳播工具,不難成為既優良又有效的教學工具了。

(撰文:甘子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