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與教資源中心
L & T Resources
現代教育通訊
MERS Bulletin
現代教育通訊 68期 前期教訊:
資訊年代的閱讀:啟導經驗如何促進幼兒教育工作者的專業成長
啟導經驗如何促進幼兒教育工作者的專業成長
◎歐凱鑫
聖羅撒幼稚園教師
1. 導言
教學啟導體現師徒制(mentoring),它建基於啟導教師(mentor)與啟導學員(protege)的夥伴合作關係,可以促進教師效能及學生學習(Smith&West-Burnham Eds, 1993;Wilkin, 1992),應用於幼兒教育,有助堤升幼兒教育學與教的成效(Yip, 1999;葉香玲, 2000)。筆者於二零零三年首次當上香港教育學院的啟導教師,指導一名在我校實習的學生,為期七周。本文建基該次啟導經驗,探討啟導經驗如何促進實習教師及啟導教師的個人、專業成長,引証文獻的理念。

2. 理念架構
教學啟導建基於師徒制,學者Anderson & Shannon (1988)指出學界對師徒制的理解不一,他們對師徒制的定義如下:

「(師徒制)是培育的過程,由較具經驗及技能者作為榜樣,對經驗及技能較淺的同工給予教導、支持、鼓勵,輔導,視之如朋友,目的是提升後者的專業與個人發展。師徒制的成效,建基於啟導者對學員毫不間斷的關懷。」(筆者譯)

引文指出啟導教師是實習教師的「榜樣」,這正是香港教育學院啟導課程提及的「楷模」角色。圖一顯示啟導教師身兼七個角色:

以上七個角色,我在啟導過程中全部實踐了。

教學啟導有賴啟導教師與實習教師共同付出,它為雙方提供學習、反思的機會,有助個人成長,也有助不斷提升教學效能,為學生提供高素質的學習,達致專業成長 (Killon, 1990;李婉玲, 2002)。

3. 啟導經驗對實習教師的影響

3.1 促進實習教師的專業成長
Gordon & Maxey (2002) 指出初任教師的困難來自疏離、角色轉變、工作艱辛、指引不清、支援不足等。我關顧的實習教師首次來校面談,亦表示上述憂慮,教學啟導正可助她克服困難。

為免實習教師有疏離感,我發揮朋友角色。我待她如好友,向她主動提供精神支援,例如:與她一起午膳,協助她融入學校環境。此外,我擔當輔導者角色,給予勉勵,例如:觀課一天前,我與她分享自己首次接受觀課的經驗和心情,減輕她的焦慮。實習教師獲得心理支持,有助她投入實習工作,提升專業效能。

教學方面,實習教師亦獲得支援。由於她缺乏教學經驗、技巧不熟練,我擔當楷模角色,作為她的教學借鏡,例如:首三天實習,她觀察我上課,從中學習和反思,改善她的教學信念與方法。

整個啟導過程,我擔當輔助學習者與專業同儕角色。我向實習教師提供具體建議,例如:她要教授非典型肺炎的常識,我提供網址及小冊子,協助她備課。實習教師得以解決教學疑難,逐步提升教學能力。

為求更有效幫助實習教師,我擔任觀察者與批判者角色。我進行觀課,觀課前、後均安排會談,並作會談紀錄。會談時,我多作引導、善用提問,留心用語,這使實習教師更能得益 (薛添信等, 2000)。觀課一天前會談,我向她展示觀課表現評核表,讓她明白觀課目的和要求;從她提交的教案,我得知課節安排,並就此給予意見,師徒共同討論。觀課後,我們隨即進行會談,就課堂的表現詳細討論,實習教師可作澄清及提問,而我可給予回饋,師徒共同分析,有助提升教學效能。

觀課活動讓我體現觀察者與批判者角色,實習教師獲得具體建議及反思機會。觀課結束後,實習教師即日就課節表現,撰寫檢討與反思日誌。透過反思,她可以檢討自己的表現,從中改進教學方法,並掌握評鑑課堂表現的方法,日後可評核自己的表現。這些經驗為實習教師投身教師事業作好準備,有助她專業成長。

3.2 促進實習教師的個人成長
啟導經驗讓實習教師經歷角色轉變。這是她首次到學校工作,由學生變成教師,要學習履行教師的職責。此外,她面對陌生環境,要學習適應,要學習如何化解困難;縱使她選擇向我求助,也要思考場合、措辭、禮儀等。對實習教師而言,啟導過程讓她體驗現實校園工作環境,學習新的生活態度與技能。

角色轉變使實習教師清楚幼稚園的實際運作。啟導前,她對這方面的認識,來自書本、傳媒、師長和親友。今次她走進校園,參予日常教學及行政工作,工作日程與全職教師無異,並與前線教師交流,可以引証所學知識。這些全新體驗,讓實習教師增廣見聞、刺激思考,有助她個人成長。

4. 啟導經驗對啟導教師的影響

4.1 促進啟導教師的專業成長
教學啟導除了有利實習教師外,亦有助啟導教師專業及個人成長。專業成長方面,我首次當上啟導教師,香港教育學院提供十八小時專業課程,探討啟導教師必備技能,包括溝通技巧、會談技巧、觀課技巧、教學分析評鑑技巧等。這些知識和技能,既可促進啟導成效,也可拓展我的眼界。在日常教學及行政工作,可以發揮所學,提升專業水平。

我任職幼師至今九年,本以為經驗豐富。與實習教師接觸前,沒有期望從這名「老師」身上學到半點東西。然而對她加深認識後,我卻徹底改觀。雖然她的專業知識和技巧有待改進,但是她認真備課,仔細編寫教案,積極搜集教具,處處表現敬業樂業的精神。為了加深幼兒對抗炎方法的知識,她自製彩色精美的抗炎紙板作為教具,幼兒反應甚佳。可見她亦有可取的教學技巧,可供我學習。

與實習老師相處,我獲得很多啟發。觀課前,我仔細思考一節出色課節的要素,以便評核實習老師的表現。觀課後,我思量若自己是授課者,我會怎樣教授相同課節?如何改進?我回想以往處理課節的手法,並與實習教師表現互相比較。她的教學亦有可作參考之處,例如:構思傳染病的主題網,她的設計與我任職學校的原有設計不相同,但是各有千秋。她的教學產出:學生作品,絕不遜色於我任教的學生,也令我反思自己教學的成果。觀課後,我回家把她的教學錄影反覆細看,獲益良多。啟導教師角色為我帶來同儕學習的機會,培養我對教學工作的反思能力,讓我有機會思考優劣、得失,謀求改善之道,促進我專業成長 (羅厚輝等, 1997) 。

4.2 促進啟導教師的個人成長
從實習教師身上學到很多新見解和技巧。由於師徒制要求啟導教師對實習教師採取尊重和包容的態度,所以我變得樂於接受新嘗試,培養廣闊的胸襟和尊重別人的態度。我身為啟導教師,職責上必須樂於協助實習教師,這使我的思想和性格產生改變。以前我較被動,但是啟導開始後,我逐漸變得主動友善待人,這有助我改善人際關係,使我與校內及校外人士增進友誼,促進個人成長。

5. 檢討與建議
是次教學啟導存在兩個困難:第一個困難是時間不足。教學啟導適逢非典型肺炎肆虐,任教學校因此停課。這大大打亂啟導日程,其中實習教師到校觀摩導師授課的時間,縮短為三日。她在三月二十四至三月二十六日來校觀摩後,直至五月十九日才繼續進行啟導,中間相隔甚久。啟導未能連貫,不免影響成效。此外,日常學校工作繁重,師徒難以騰出時間詳細討論。

面對時間不足,只能設法有效運用時間。停課期間,我透過電話與電郵,主動聯絡實習教師,詢問是否需要協助。復課後,我在午膳時間,主動坐近她的身旁,爭取時間分享。此外,我跟她協議在下班後留校討論,觀課前、後的會談正是如此。利用有限的時間發揮最大效益,這是我進行啟導的願望。

第二個困難是實習教師在啟導過程欠缺主動。停課期間,我主動聯絡實習教師,她卻顯得較被動,沒有向我尋求協助。在校內,她的表現沉默,很少跟啟導教師以外的同工談話交流,未能爭取前線教師的額外支援。

面對實習教師表現被動,我更加提醒自己要貫徹主動、友善的態度,打破隔膜,不斷向她施以援手,希望她終能啟開心扉。我做好本份,無奈她的反應始終未如我所願,有時難免洩氣。只有寄望實習教師明白及認同啟導的價值,主動為自己個人與專業成長而付出努力。成功的師徒關係,建基於啟導者與學員的共同投入參予,缺一不可 (Gehrke, 1988)。

6. 結語
除了大專院校與幼稚園合作層面外,幼稚園可以實行校本師徒制,讓校內教師互相借鏡,使師徒制成為校本教師發展的策略。我嘗試把這次啟導經驗總結為圖二:

正如圖二顯示,教學啟導兼具學習與反思兩個功能,透過啟導教師與實習教師互相激勵,有利雙方個人與專業成長,塑造雙方為終身學習者,既提升學校效能,也提升幼兒教育學與教的成效。然而這並非單向發展,而是雙向回饋。教育領域環環緊扣,師徒制讓教師、學校與教育三者均提升效能,營造優良的學習文化,有助促進幼兒教育學與教的成效。

7. 參考文獻

Anderson, M. E. & Shannon, A. L. (1988). "Toward a conceptualization of mentoring".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39: 38-42.
Gehrke, N.J. (1988). "On preserving the essence of mentoring as one form of teacher leadership".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39(1): 43-45.
Gordon, S.P. & Maxey, S. (2000). How to help Beginning Teachers Succeed. Alexandra, Virgini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Killion, J.P. (1990). "The benefits of an induction program for experienced teachers". Journal of Staff Development, 11(4): 32-36.
Smith, P. & West-Burnham, J. (Eds) (1993). Mentoring in the effective school. Harlow: Longman.
Wilkin, Margaret. (1992). Mentoring in Schools. London: Kogan Page.
Yip, Heung Ling. (1999). A study of Kindergarten Principals As Mentors For Initial Teacher Education. Unpublished MEd Thesis.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李婉玲 (2002):《顧問教師的角色—促進教師專業的成長》,香港,香港教育學院,教學啟導課程研討會提綱。
香港教育學院 (2003):《教學啟導教師課程講義》,香港,香港教育學院。
葉香玲 (2000):《採用師徒式促進優質幼兒教育》,香港,香港教育學院。
薛添信、蘇秀冠、陳維疆等 (2002):《優質教學視導導師手冊》,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
羅厚輝、陳鄭佩華、謝陳寶華、黃葉香玲 (1997):《「同儕視學」在發展幼兒教師「反思」能力的角色》,載《教育曙光》,香港,香港教師會。
左圖:歐凱鑫老師、實習老師
跟聖羅撒幼兒一起大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