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與教資源中心
L & T Resources
現代教育通訊
MERS Bulletin
現代教育通訊 63期 前期教訊:
幼兒教育與數學教學分享:導致學童肥胖的原因?
導致學童肥胖的原因?
◎ 香港浸會大學體育系助理教授
雷雄德博士

世界各地兒童體格下降
根據資料顯示,過去十年間,世界各地的學童體格狀況均有顯著下降的趨勢,尤其是女童,下降速度比男童快得多,這是科技現代化帶來的後果,也給了未來社會主人翁重大的健康危機。舉例說,一向著重「學校體育」的澳洲,他們學童立定跳遠的能力,比起1985年時同齡者下跌了10%至20%不等;歐洲方面,挪威學童的體格也較四十年前的數據顯著下跌了;以本港學童一般體格水平而言,都較鄰近地區學童為差,尤其是上肢肌力。在生理上,中七男童(平均為19歲)的體格應該超越中三生 (平均為15歲),但資料顯示出,本港的中七學生與中三學生做引體向上的能力竟然沒有差別,究竟今天學童體格下降的原因是什麼?體格下降,是否意味著肥胖問題上升呢?

香港學童肥胖的原因
香港人口出現肥胖的情況日益嚴重,現時本港約有10%至14%學童屬於肥胖級別。學童肥胖是反映未來成年人肥胖的主要原因,長此下去,會直接造成日後的健康問題,例如,增加成人心血管系統疾病的患病率。這不但使社會的醫療開支增加,還造成龐大經濟負擔,阻礙社會的生產能力。

導致學童肥胖的原因可分幾類:學校、家庭、居住環境、朋輩、食物及心理因素等等,以上都是間接造成肥胖的原因,其實背後的幕後黑手還有「缺乏身體活動量 (Physical Inactivity)」。美國國家疾病控制中心已經把「缺乏身體活動量」列為心臟病的高危原因。他們又警告:學童因缺乏身體足夠的活動量而產生的健康問題,已經到達了危險界線,必須立刻解決。

近醫學及科學運動學術期刊發表了一篇文章,由加尼福尼亞州多間大學組成的研究小組,綜合有關學童肥胖的108篇研究報導,進行系統數據分析,結果發現:影響學童缺乏身體活動量的因素,包括性別、父母肥胖情況、對體育活動的偏好、動機、運動習慣、飲食習慣、環境及設施是否方便、參與戶外活動的積極性等。除了上述的因素外,心理因素也是致肥的主因,例如集中力不足、抑鬱、朋輩和家長的影響、社區體育氣氛等,都有可能引致肥胖。

家校、社會攜手解決
綜觀上述因素,若要增加本港學童的身體的活動量,筆者認為要先從學校環境著手,如果能配合家長及社會的支持,效果會更為理想。本港學校可容納學童體育活動的設施及空間不多,小息及午膳間,十多位學生共用一張乒乓球桌、操場上只得兩個籃球場給打籃球、更沒有踢足球的草場,這些硬件在今天的教改中,似乎得到一些改善,但軟件的支援仍有待體育教師、教育工作者和家長的共同努力!

怎樣才算肥?

根據衛生署及中文大學所建議的標準,若體重的中位數與身高的比例超過了20%便算肥胖,大家可參考下表,看看自己是否合乎標準。

 
女孩子體重比例
男孩子體重比例
身高(cm)
體重中位數(kg)
中位數*120%
體重中位數(kg)
中位數*120%
111

17.8

21.4
18.3
21.9
113
18.4
22.1
19.0
22.8
115
19.1
22.9
19.7
23.6
117
19.8
23.8
20.4
24.5
119
20.6
24.7
21.2
25.5
121
21.4
25.7
22.1
26.5
123
22.3
26.7
22.9

27.5

125
23.2
27.9
23.9
28.6
127
24.2
29.1
24.8
29.8
129
25.3
30.4
25.9
31.0
131
26.5
31.7
26.9
32.3
133
27.7
33.2
28.1
33.7
135
29.0
34.8
29.2
35.1
137
30.3
36.4
30.5
36.6
139
31.8
38.1
31.8
38.1
141
33.3
39.9
33.1
39.7
143
34.8
41.8
34.5
41.3
145
36.5
43.7
35.9
43.1
147
38.1
45.7
37.4
44.8
149
39.8
47.8
38.9
46.6
151
41.6
49.9
40.4
48.5
153
43.3
52.0
42.0
50.4
155
45.1
54.1
43.6
52.3
157
46.9
56.2
45.2
54.3
159
48.6
58.3
46.9
56.2
161
50.3
60.4
48.5
58.2
資料來源:衛生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