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與教資源中心
L & T Resources
現代教育通訊
MERS Bulletin
現代教育通訊 60期 前期教訊:
家教教育新趨勢 ──歷史科 ~ 新命題自問自答
歷史科 ~ 新命題自問自答
翁港成
問:
1999年課程發展處頒布中學會考中國歷史科採用新命題形式,依你了解與以前命題形式最大的分別是什麼?
答:
1999年以前命題形式非常直接,學生一看題目就能了解核心,其實這個命題模式沒有大問題,可是好幾年後,學生心目中已掌握了大概一百幾十條題目,答案便死記硬背出來,但現在的新命題模式,較多變化,即除了背誦外,還會從理解、思維、認知這數方面去考核學生。
問:
1999年12月課程發展處和考試局派發新命題試題樣本,它能否讓你清晰了解其中的理念?
答:
可以分兩方面來說,如果是分數的安排,例如開首的認知部分輕,中間的分析部分重,結尾之評論佔4分,每題都是這樣,十分清晰,但其實深淺程度未有脈絡可循,例如試題會給學生一些歷史資料,歷史資料是古文、是照片、是深或淺,會否給一些實物,如一張賣身契,其實都不太清楚,唯一知道的是要求學生從那些資料中演繹或追溯回那題目的路向,和自己安排及組織答案。
問:
你是否接納新命題路向的理念呢?
答:
絕對接受,新命題路向的理念是要考核學生的認知和思考能力,其實會考課程中,恐怕中史科應該是最遲改革的一科,其他理科的科目一定是學生看過題目之後再思考而書寫答案,文商科目方面,經濟科也有題目問八達通能否代替日常的貨幣,世界歷史科早年已有資料題,某程度上來說這個方向都是正確的。
問:
這個命題形式有否改變你的教學方法?
答:
絕對有,以往我也常利用教科書授課,但純粹讓學生作為參考,我自己再準備一份筆記給他們的,那些筆記是針對過去的會考題目寫成,我既參考各出版社的資料,再依評卷的要求作增刪,結果是學生只須手執一份精要簡單的筆記便可應付考試,可惜的是他們的歷史概念並無脈絡,如唐的貞觀之治後便是開元之治,學生並不會深究中間部分,因學生考試不難得到一個好成績 ; 但現在不是這樣,以往斬件式的教授現在已不再有用,雖然楚漢之爭、武則天、永徽之治不是課程以內,但教學時候一樣要讓同學清楚其脈絡,認真看書,老師多些發問,去查核同學的理解程度,因為學生縱使硬記所有資料,亦未必可應付新命題的路向,這命題模式的改變對老師的教學有很大的影響,但這改變都是好的。
問:
依你觀察,學生面對這個新命題形式的課程有否遇到困難?
答:
最大困難是學生要過關斬將,答題時便要先認知,後史料重組,再作評論,另加安排表達分4分,但問題的深淺程度,學生會否不能第一時間理解題目,須知牽一髮動全身,第一步錯,全題都錯,與以往比較,今日學生面對的壓力較大。
問:
面對這個新的命題形式,老師應怎樣做呢?
答:
其實老師不單要傳授歷史的知識給學生,還要加強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理解能力、將資料再重新轉化出來的能力,甚至要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例如以往教清朝太平天國的滅亡原因,重要的有四點,我教一次,他讀一次,考試時默寫一次,已有不俗之成績,但現在有所變化,新的命題形式可能問太平天國的滅亡原因就是這四點,請考生分析哪一點是最重要,哪一點是最不重要的,先排序一次,加以解釋,換句話說是考生要在三十分鐘內將以往讀過之筆記點,舖排一次,再用自己的思維能力,去表達或者衍化史料去適應該條題目的提問方法,從而得到一個比較好的分數,所以老師要針對這方面去訓練學生,可惜這種訓練不是一朝一夕的,很在乎學生及老師的能力,甚至其他科目的配合,如中文科有效地訓練學生閱讀理解、資料重組及表達能力,對中史科也有幫助。
問:
整體來說,你對新命題形式的試題方法有何意見?
答:
整體來說,改變不但絕對正確,方向亦是對的,我相信很少人會反對現在這個新的命題形式,但是,現在這個新命題模式能否更好,有否更大的改進空間,其實考核學生的功力,最好的方法是看一些史料,可以是原始史料,可以是二手的史料,之後自己去理解及感受,從而發揮個人的見地,所有的歷史學家,他們寫歷史都是這樣的,但中五生始終都是小孩子,能力有限,加上本科考核範圍廣,從商朝到1976年,他們還有其他科要兼顧,應否用以上的方法去考核他們,實在是一個疑問,我贊成用新命題模式取代舊的命題模式,但是新的命題模式之後有否改善和發展的空間,則有待各位同工的努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