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與教資源中心
L & T Resources
現代教育通訊
MERS Bulletin
現代教育通訊 59期 前期教訊:
讀破萬卷書──誦讀「經典文學」對兒童的影響
誦讀「經典文學」對兒童的影響
何志恆 香港教育學院中文系講師

一﹒引言
人所共知,二十一世紀是一個資訊世紀,國際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1996)指出,在這世紀「掌握知識和信息」是人們創富的重要基礎。不過在媒體發達,人人追趕新資訊、新潮流的今天,「新」資訊出現不久也難免「過時」,而古代經典作品在急速的生活節奏中,就更「理所當然」的被視為「落伍」、「老套」、「保守」、「不合時宜」了。

教育方面,世界各地爭相提出不同的改革方案,以適應發展迅速的「資訊世紀」;香港近年也推出層出不窮的教育改革,由教育目標、學制、評估,以至資訊科技教育,可謂色色俱備。

特區政府大力推動資訊科技教育,學校添置了不少電腦;然而,請看看以下報章標題:「學童八歲自殺九歲吸煙」、「中小生欺凌同學嚴重」,你有甚麼感想?今年五月,一名14歲「電腦神童」,涉嫌利用互聯網上最新的動態網頁服務,採取「迂迴手法」隱藏身份,於網上發放盜版歌曲。(見《香港經濟日報》2001-5-16)。最近保安局鑑於去年店鋪盜竊罪案中,七至十歲犯案者超過二成,唯有設計一個名為「機靈先生」的互動機械人來加強青少年的防止罪行意識。(見《星島日報》2001-7-5)

以上的事例一再提醒我們:新科技、新電腦,不足以應付新時代的教育需求。「電腦神童」的資訊科技知識雖然不少,但卻因他沒有正確的價值觀,到頭來知識只能協助他犯案,難道這就是教育的目標?

那麼,我們怎樣才能培養兒童正確的價值觀?經典文學在這方面可扮演甚麼角色?而誦讀經典文學對兒童又有甚麼影響?這些都是新世紀教育工作者不能忽視的問題,也是本文的討論重點。

二﹒經典文學
所謂「經典文學」,根據《現代漢語詞典》(1996),就是那些傳統具有權威性的著作(頁663)。王財貴*詳見 P.36(1997)進一步指出,「經典文學」是中國歷來最具高深智慧的書,也是富含文化內涵的材料,是「智慧之結晶」,載有「常理常道,其價值歷久而彌新」 (王,2000)

我國文化歷史悠久,經典文學作品不少,例如童蒙名著《三字經》、《弟子規》、儒家經典如四書五經、戰國時代諸子百家著作如《孟子》、古文詩詞如《唐詩三百首》等均是傳誦千古的著作。

三﹒誦讀經典文學作品對兒童道德成長的影響

  1. 兒童德育的重要性
    作為社會一分子,中國人向來首重「修身」,次及「齊家」,由個人出發,推己及人,以至關顧他人,關心社群,以達至真善美、全面的發展。人雖求「利」、講權利、追求自由;但也應講「義」,盡義務、求平等。要達到以上的理想,價值教育自然不容忽視。

    皮亞傑(Piaget)指出兒童八、九歲以後,便會根據個人價值結構對其行為作出獨立的判斷,柯貝爾(Kohlberg)亦指出青少年達至「成規後、自律或原則性層次」時,便會根據自己的道德價值觀念判斷,所以,培養兒童正確價值觀更是刻不容緩的。

  2. 優秀文學作品在兒童德育的作用
    不少外國學者強調文學作品在價值教育上的作用,例如Kirschenbaum(1995, p.66)指出閱讀文學作品可令學生培養誠實、友善、堅毅、勇敢等價值。Wynne E. and Ryan K(1993)亦認為學生可透過閱讀文學作品培養正義感、發展道德想像及道德敏感度、深化他們對生命道德及理想的認知及感受,更可加強他們對生命的洞察力。
    其實,中國文學重「文以載道」,不少作品本身就是一本德育教材,儒家典籍如四書五經,童蒙名著《三字經》廣為傳統書塾採用。現代文學作品,如葉紹鈞的童話也隱含價值觀,他的《小白船》強調人與人之間美善的愛;《古代英雄的石像》則諷刺社會上那些虛榮、傲慢者和那些盲目崇拜的人。

  3. 超越時空的價值
    有些人或者會問:時代不同,社會有異,古代的經典作品在資訊世紀還可以發揮作用嗎?
    香港教育署(1996)《學校公民教育指引》指出雖然「不同的社會有不同的價值觀」,但「我們還是能夠發現所有人類社會都會一致地強調某些價值。這些普效性價值觀的存在,說明人類社會有共同關心的事物,人類的生存有基本的要求,人類文明有共同的要素,人性中也有共同的特質。所以,認識並掌握這些普效性的價值,對繼承和欣賞人類文明,對促使人們成長為積極、負責任,並能在本土及國際活動中作出貢獻的公民,都是非常重要的。」(頁10)
    1. 法治(Law and Order)
    2. 良心(Conscience)
    3. 慈愛(Personal Roles of Affection)
      權力(Authority)
    4. 公民權(Civil Rights)
    5. 信約(Contract, Trust and Justice in Exchange)
    6. 懲罰(Punishment)
    7. 生命價值(The Value of Life)
    8. 私產權(Property Rights and Values)
    9. 真理(Truth)

    香港教育署(1996)《學校公民教育指引》概括以下不同層面的普效性價值:
    1. 個人層面
      生命神聖、人性尊嚴、真誠、真理、勇氣、個人獨特性、自由、理性、情感、審美意識、創造力。
    2. 社會層面
      自由、平等、仁愛、良善、共同利益、守望相助、公平、改進人類社會(頁31)
      試問上述的價值不是現在我們所追求的價值嗎?
      另一本童蒙作品《弟子規》亦強調孝順,如「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並鼓勵讀者發奮向上,珍惜時間,如「老易至,惜此時」;誠實,如「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也兼顧舉止行為,如「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書中所提及的「孝順」、「誠實」、「勤奮」,又豈只古人才須注意的事情?

  4. 誦讀經典文學困難嗎?
    有些人會擔心經典文學或以文言文書寫,今天的學生唸起來有困難嗎?
    其實中國不少經典作品整齊協韻,如上述《三字經》和《弟子規》都是三字一句,讀起來琅琅上口。大家還記得早一陣子,很多兒童不是模仿電視劇《小寶與康熙》中的張衛健,不停唸著「涼風有信,秋月無邊」嗎?兒童記憶力強,誦讀容易上口的經典作品並不困難,如果沒有良好的誦讀材料,他們的記憶力可能就此白白浪費了。
    面對這個良莠不齊,莫衷一是的資訊世紀,教育統籌委員會(2000)《教育制度檢討:改革方案》倡議「全方位的德育及公民(價值)教育」(頁15)。在這個資訊時代,普效性的價值培育,對協助我們的下一代掌握不同層面的普效性的價值,判斷力及態度,至為重要。
    中國不少經典作品都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材料,我們不應棄之不惜,像《三字經》已獲聯合國教科文組列入「兒童道德叢書」,也被譯成多種文字,其他如「四書」均有外國文字譯本,可見中國經典作品並不「落伍」,反而是文化寶藏,即在外國也有十分大的影響力和吸引力。

四﹒學生誦讀經典文學的成果
這幾年來,香港、臺灣及國內都有教育界人士推動經典作品教育,以下將摘取其中一些見諸文獻的資料,以探討經典作品教育的成效。

  1. 香港國際文教基金會與華東師範大學教育與技術學院
    1998年6月至1999年6月期間,香港國際文教基金會與華東師範大學教育與技術學院合作,進行了「兒童誦讀中國傳統文化經典與潛能開發」效積相關實驗研究。
    實驗隨機選取上海市兩所幼兒園、四所小學中的數個班級為實驗班,選定了平行相關的對照班。對實驗班試用了為期兩個學期的讀經方法之後,分別就學生的識字量、記憶力、注意力、智商和人格等五個指標進行試驗前後差異、對照班和實驗班之間差異的比較和檢測。
    實驗結果證明誦讀經典有助兒童人格成長。研究人員邀請班主任和家長對被試兒童讀經前後的道德行為表現,進行經驗性的評價。調查發現90%以上家長和班主任,都認為讀經對提高被試者的道德水平有幫助。

  2. (香港)伍華書院小學上午校
    (香港)伍華書院小學上午校於1999年至2000年推行「小一誦經課」教授小一同學誦讀《三字經》,於翌年誦經活動更擴展至全校,誦材改為《弟子規》,誦經活動結束後的問卷調查顯示超過六成家長(60.2%)認為「誦讀經典文學有助情操的培養,潛移默化,能使學童成為謙謙君子」;接近六成家長(58.6%)認為「誦讀經典文學能培養情操,變化氣質」,更有超過七成家長(79.2%)認為「誦讀經典文學能加強學童對傳統中國文化的認識」,亦有超過四成家長(44.7%)認為「誦讀經典文學有助促進家庭成員間的親子關係」。

  3. 臺灣臺中縣崇光國小
    臺中縣崇光國小教師朱安邦帶領41位小四學童讀經,一年後發現學生「性情平和,班級氣氛融洽,生活常規進步,教室管理輕鬆,常獲得學校秩序、整潔競賽優勝,以及全學期表現績優的肯定。」而且學生的閱讀能力增強,多數養成自動閱讀的習慣。一年內,平均每位學生閱讀三、四百本書,其中一人更閱讀多達一千二百本書。
    以上中、港、臺三地的實踐,證明誦讀經典文學作品不但可以加深兒童對中國文化的認識、感受中國文化的氣息、擴闊他們的人生經驗,更可以潛移默化,薰陶人格,變化氣質,培養良好的道德情操。

五﹒結語
在資訊發達的二十一世紀,人材的培育對香港至為重要;然而單靠高科技、新資訊未必能夠解決當前的教育問題,添置幾台電腦也不可以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要培養二十一世紀的優秀人材,我們不可以從單一方向找出路,我們必須全方位的審視,從不同的角度尋找出路。

二十一世紀是智慧的世紀,但對人類來說,是福是禍還難以斷言,人若不懂判斷善惡,先進科技與人腦智慧可能會將犯罪昇級,為人類帶來災禍。電腦、互聯網或能縮短人際距離,但卻未必能改變人的心靈。教育畢竟是心靈建設的工程,一直被視為「落伍」、「老套」的經典作品,其內容包含古來聖賢的德言懿行,箇中價值觀至今仍是二十一世紀人類所追求,有待人們發揮利用。

不少經典作品句式整齊,充滿節奏感,讀起來有一種音韻美,令學生容易潛移默化,自然地吸收其中精華。事實上,無論香港、國內及臺灣,均已有教育界人士作出嘗試,亦初見成效,值得教育工作者跟進,並多作實踐。

六﹒參考資料
王財貴(1997):讀經,是從根本救起的教育之道,見周姚萍編《中國式家教》,臺北:天衛文化
王財貴(2000):在現代社會提倡讀經之基本理論,見陳淑梅等及香港天平兒童基礎教育中心教師編《古代童蒙讀本選誦》,香港:海峰及天平兒童基礎教育中心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1996):《現代漢語詞典》,北京:商務
伍華書院小學上午校(2000):《伍華書院小學上午校校訊》一九九九至二零零零年度第五期
伍華書院小學上午校(2001):《推行誦讀經典文學活動經驗分享會》
朱安邦(1999):讀經教學實施成果報告,見《讀經通訊》第十二期【http://www.chinese-classics.com.tw/】
何志恆(2000) 《經典作品在資訊時代的教育作用》,發表於基礎教育與師範教育國際會議,江蘇:南京師範大學主辦
何志恆、區婉儀(2000) 《資訊時代下的價值教育》,發表於新世紀的價值教育與公民教育國際學術會議,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主辦
周洪宇(1996):《德育傳統的當代價值》,漢口:湖北教育。
香港ICI國際文教基金會兒童智慧開發研究

Lee, W. O. (1993). Education for Moral Living: A Reconsideration of Assumptions, Approaches and Modelling. New Horizons, No. 34, pp. 110-115.
Straughan, R. (1982). Can We Teach Children to be Good?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Wynne E. and Ryan K (1993) Reclaiming our schools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